天天看点

甘旸:为什么说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唯一的一次小人失志?

甘旸:为什么说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唯一的一次小人失志?

虽甘寂寞久,愿把空弦听。

欲将心事付高山,瑶琴知音少,流水有谁名。

甘旸是那个时代中颇负盛名的山中隐者。

他平生对于金石铜玉摹刻,

却是一片痴心,

废寝忘食,

集印多达1700余方。

如此苦心的经营摹刻,

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为历代篆刻家所没有。

时光无情,

恍若梦中经过,只愿此梦无人醒。

年华如水,

七载辛勤之后,

他辑成集古印谱《印正》,

刊行于世,海内闻名。

落花尽,

秋又回,

邀明月于无心,

知寒风于夏消,

甘旸之印,已经天上人间。

由于他无人可敌的秦汉古印功底,

使得其印风更得汉印神髓,

足以与文彭、何震比肩,

特别是朱文印刻,

线条劲键,

有刚切铜铸之美,

竟早已非文、何所及。

孤高行侠,是我寂寞已久么?

唯有不知疲倦的挥汗如雨,

唯有漫长道路上的踽踽独行,

才能在黑暗的路途,洗净那一双明眸。

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甘旸能刻出这等功力不凡的朱文印,

实在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而这一切,

都来自于他对于印刻的不懈追求。

一页页薄纸翻过,

一方方古印落下,

才知道流年似水,

几场春秋,

时光太过匆匆,细看彩墨悠悠。

这一切都是缘分。

就这样把一生看淡,

甘旸,

终究因为金石之名,

若清风,若明月,

在嫣然岁月里,

艺术长河中,

写出属于自己的立体的成就。

甘旸:为什么说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唯一的一次小人失志?

梦泉斜斟,苦候千年的技艺,

轻挥铁笔,得解痴醉之惆怅,

一方印成,一心清凉。

甘旸平生无意钱财,

即使报酬再丰,

也只有志趣相投之人方可求到他的一方印章,

得之者无不引以为豪。

所以大家变着法子求印求甘旸。

曾有这么一段印坛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南京鸡笼山上有一次来了一群衙役,

专程是来找甘旸的。

但是这一群人气势汹汹,不似善类。

然而却也是爬的,叫苦连天,汗流浃背。

大家终于到了鸡鸣寺。

于是几个当差摆出了凶神恶煞的样子,

向几间平房扑了过去。

敲了半天的门,才有一位老者开门。

听说是找主人甘旸,门房便说:一律不见。

这些差役闻言扭住老者,

随后破门而入。

甘旸正在书斋拓印,

却听得厅上一篇呵斥杂沓之声,

只得出来。

“你们是什么人?胆敢私闯民宅,还有没有王法了?”

“王法?”领头的一人冷笑道,同时捋了捋袖子,走近了甘旸。

当时在场的人都很紧张,

虽说甘旸名气很大,

但是到底是一位白衣,

古语说得好,民不与官争,

这一干官差气势汹汹的上门,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甘旸:为什么说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唯一的一次小人失志?

“立马刻两方印来!”差役呵斥道。

但是甘旸一副冷冷的样子,并不理会,场面一度冰冷。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领头的人突然改换态度,

对着甘旸恭恭敬敬的一作揖,

说道:“小的姓王名法,多有唐突,还请大人见谅。”

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

甘旸的二表哥在京城之中升了官,

想让甘旸去任职帮忙,

但是谁都知道甘旸是出了名的淡泊红尘,

凭名利二字休想让他出山。

于是不知是谁出此下策,

怂恿二表哥苦心孤诣的安排了这么一出,

找来些差役,

给表弟体会体会当官的威风。

不过现在看来,似乎全然无效。

甘旸冷冷的一甩手,转身回了书房。

剩下的一票人面面相觑。

“人各有志,请勿勉强!” 后面的门房来送客了。

这可如何是好!

在门房抡起扫帚一顿大扫除,

众人在咳咳声中,

灰头土脸的败退了。

其实世俗的人永远不会明白,

质本洁来还洁去,何必尘世遭狎染。

甘旸已经在他的金石印刻中找到了精神之乡,

又怎么还会迷醉羡慕红尘的污浊?

印刻浮生,

犹如那壶陈年的老酒,

慢慢品尝,

醉过方知其味,情深方知难休。

甘旸:为什么说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唯一的一次小人失志?

甘旸,字旭、旭甫,号寅东,秣陵人,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篆刻家,以铁笔隐居鸡笼山。

甘旸:为什么说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唯一的一次小人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