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就是高山、就是流水、就是丝竹、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题记
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地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岂善听,子岂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这里分享音乐大师苏袛婆音乐作品古筝赏析。
苏袛婆出生于南北朝时期龟兹(今新疆库车)地区,其家世代为乐工。北周至隋代著名的宫廷音乐家,琵琶演奏家。西域龟兹国人,先祖为音乐世家,公元568年随突厥木杆可汗女阿史那公主与周武帝和亲入周。
曾从其父那里学习了西域所有的“五旦”“七调”(五旦即五均,相当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等五均,每均有七声)等宫调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带到中原,当时的音乐家郑译曾从苏袛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
苏氏乐调体系了唐代著名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汉民族乐律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琵琶也因此大盛,成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
祗婆所传授的龟兹乐律“五旦七声”理论,对中原音乐起了重大变革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宫调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宫调理论的创立和运用,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为音乐技术上确立了规范,而且对后来宋词,元曲乃至我国戏剧的发展,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苏袛婆的音乐思想,尽管在南北朝分裂的政治格局上没有多大裨益,但是在历经几个世纪的忧伤思绪下,在音乐美学上产生的积极影响却是无法抹去的。西域胡乐畅通无阻地入主中原,为隋唐宫廷燕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词的开化程度,突破了经学的一统之局,带来了音乐大一统格局,为隋唐的繁盛格局开辟了道路。
苏祗婆作为我国古代宫调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不仅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一理论还传到了外国,对印度、朝鲜、日本、越南、缅甸等国的音乐、舞蹈也产生了影响。苏氏乐调体系奠定了唐代著名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汉民族乐律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是中国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南北朝宫廷音乐家苏袛婆的音乐成就,是与其时代背景和创作情怀分不开的。在国家动乱、民族分裂的年代,能以其自身才华,将琵琶乐器和种类繁多的乐器传播到中原地区,不但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宫廷音乐发展的新乐章。在南北朝的音乐发展史上,成为里程碑和转折点式的人物,为宫廷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历史贡献:《五旦七声》理论, 代表作:《五弦琵琶》
五弦琵琶的构造与四弦琵琶大致相同,共鸣箱多呈半梨形,面板上设有十个品位,琴轸分列琴头两侧,左三右二。琴弦使用丝弦,两条外弦使用子弦(定弦也相同),向内依次为中弦、老弦和缠弦。五弦琵琶盛行于隋唐。唐代的五弦琵琶制作非常考究,在面板上还粘有皮革或玳瑁薄片,其上还镶嵌或绘有各种纹饰或图案。
五弦琵琶最初起源于印度,随后逐渐成熟于波斯、犍陀罗等地,接着传入中国。与四弦琵琶由新疆天山南麓的于阗进入中国内陆的路径不同,五弦琵琶是通过新疆天山北麓的龟兹(今我国新疆库车)、焉耆一带,逐渐东进中原。
到了南北朝,特别是北齐五弦琵琶已经逐渐进入了中原地区,这可从河南安阳北齐墓出土的瓷壶壶身上的乐舞图中的西域琵琶乐人斜抱直项五弦琵琶弹奏的画面中得到认证,从歌舞欢腾的画面中可以看出龟兹乐包括五弦琵琶不但在中原广为流行而且深受欢迎,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公元582年一位叫郑译的大臣对隋高祖“诏求知音之士,集尚书;参定音乐”的奏书。根据郑译的奏书,我们知道,苏袛婆生于传统的音乐世家,他的父亲就是西域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苏袛婆从小随父学习,善弹琵琶,又精通乐理。可能正是这个缘故,他才被召入突厥王庭。567年,突厥木杆可汗将其女嫁给北周武帝宇文邕,苏袛婆又随阿史那皇后到达内地。从此,他便作为一位乐人活跃于中原乐坛。郑译是当时很有名的音乐家。但他对中原流行音乐中的”“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恒求访,终莫能通”,正是由于受到苏袛婆演奏琵琶时的启示,他オ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由此而“作书二十余篇,以明其旨”,而且还“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
苏袛婆把西域龟兹乐中的七调理论带到了中原,从而促进了内地音乐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由于苏袛婆的这一突出贡献,进一步提高了龟兹乐在中原地区的影响。龟兹乐成为隋代九部乐中的重要一部。它的乐律后来不仅演变成为隋唐燕乐的二十八调,而且还影响了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时用的乐舞)、俗乐(即民间乐舞)与戏剧音乐。所以,在《辽史乐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郑译得苏袛婆七旦之声……由是雅俗之乐,皆此声矣”。又说“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忝律,以琵琶弦和之,皆以浊至清,迭更其声,下益浊,上益清……盖出自九部乐之龟兹乐云”。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所著《宋元戏曲考》一书中也说:“龟兹之八十五调,其中之ニ十八调尤为盛行。
隋唐时期五弦琵琶达到了鼎盛。当时从西域龟兹(新疆库车)来朝的乐人琵琶名手曹妙达、曹僧奴、曹婆罗门及苏祗婆等为隋唐汉族宫廷带来了丰富的外来乐器,包括五弦琵琶,通过他们的琵琶演奏使胡乐在唐朝广为流传,并促进了胡乐与后来中国宫廷中的唐燕乐及雅乐的互融。五弦琵琶在我国宫廷音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隋唐时期的音乐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五弦琵琶两张。其中一张是仿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制螺钿五弦琵琶,柴木制,全长112厘米,面宽27厘米,直项、五品、骨制缚弦,原螺钿镶嵌处均以彩绘替代。惟不同之处是在面板上部的琴弦两侧,开有两个对称的弯月形音孔。此琴原为我国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之藏品,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另一张五弦琵琶较为独特,花梨木制,全长109.5厘米,共鸣箱呈半长梨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宽22.8厘米,扁平的琴头向后弯曲、呈卷书形,弦槽前开,两侧置红木琴轸左三右二,轸体表面刻有麻花形纹饰,轸端镶以骨花,直项,四相十二品,红木制相,老竹制品,张以五条丝弦。
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所藏,1958年,梅兰芳先生将自己珍藏的240件古今民族乐器,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其中就有这张五弦琵琶。近年,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仿正仓院藏五弦琵琶复制一张,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据传,苏祇婆曾有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正因为这段爱情,才让苏祇婆神秘地消失了。不管传说是不是真假,但也是后人对他神秘身世的遐想。
自苏祇婆到北周皇宫后,经常为皇宫和达官贵族演奏龟兹乐,凡是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苏祇婆必须参加,因为他已是龟兹乐队的领队,而且才华出众,相貌也很英俊有气质,这就是艺术家的魅力之处。由于他的名气,让很多皇宫内的女眷和侍女敬仰,并让很多女人春心荡漾。
有一次,丞相杨坚之女杨阿五在聆听苏祇婆弹奏龟兹乐时,激动得忍不住大声喊起来,之后她给了苏祇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杨阿五的容貌长得非常漂亮,且有才华,也喜欢乐器乐舞,特别喜欢看苏祇婆的演出。
本来,苏祇婆想着自己的一生,就在皇宫里度过了,经常的演出和研究音乐,让他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但杨阿五的出现,的确点燃了苏祇婆的爱情之火。于是两个人便书信来往,相互诉说相思之苦。
谁知一次意外,让杨阿五的信落到了父亲杨坚的手中,杨坚看完非常生气,就把女儿叫到跟前说:“他是一个戏子,再说比你大了十多岁,我们家在朝廷爵位显赫,他怎能和你相配呢?你趁早死了这个念头,我要把你嫁给门当户对的王奉孝。”
后来,苏祇婆知道自己和杨阿五的恋情被杨坚知道了,心里既担心又害怕。他担心杨阿五会屈服杨坚,还会受到惩罚。害怕的是,他作为一个乐工,会遭到杨坚的迫害,不让他和杨阿五来往。
随着杨坚推翻了北周,建立了隋朝,苏祇婆每天都难以入睡,一是他太想念杨阿五,二是觉得杨坚会向他下毒手。就在杨坚即位不久,苏祇婆却神秘的消失了,但却无人知道苏祇婆的去向,这就成了千古之谜。
作为一代著名的音乐家,苏祇婆的名字,却被历史记载了下来,连同他的龟兹乐,一直被后世流传,并被后人称为“西域著名的音乐大师”之美誉。
古典名曲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是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也是琵琶曲艺术中的代表性作品。《十面埋伏》所描绘的是楚汉之争“垓下之战”的场面,全曲结构完整,演奏技巧丰富音乐特性突出。分析《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无疑对加深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有重要意义。
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睢阳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睢阳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简介:传统琵琶乐曲分为文曲与武曲,《十面埋伏》属于武曲。《十面埋伏》所描绘的是楚汉之争中的“垓下之战”,主角是刘邦。“垓下之战”无疑是我国历史中极为有名的一次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则完美地通过琵琶艺术表现出了这场经典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将刀光剑影的楚汉之争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十面埋伏》与一些文曲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风格不同,其节奏多变、激昂壮丽,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十面埋伏》流传至今已有十余个版本,不同流派版本在艺术特征以及技法上也略有差异,其中以浦东派、重名派以及汪派流传最为广泛。作为琵琶曲中的经典代表性作品,《十面埋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古典艺术中的瑰宝。[1]时至今日,《十面埋伏》在演奏了几千年后,仍然是琵琶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之一。
二、《十面埋伏》的曲式结构:《十面埋伏》所使用的是我国传统大型套曲结构模式,全曲共有三大部分、十三段,第一大部分为“战前准备”,其主要包括“擂鼓”“号角”“吹打”以及“放炮”等,此四小段将士兵列阵、旌旗满布的战争准备场面烘托得淋漓尽致。第二大部分为“战争过程”,主要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以及“呐喊”,用激昂壮阔的音乐色彩将战场上互相厮杀、万马奔腾的场面展现出来,同时在“大战”部分中也描绘出了“四面楚歌”背景下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使此段更显凄美悲壮。第三大部分为“战争结束”,内容包括“凯旋”“收兵回营”等,描绘的为刘邦胜利之后率领军队凯旋的战争场面。此部分表露出了胜利后欢乐和平的气氛,节奏与前两部分相比较为舒缓。总体来看,全曲三大部分表现出了“起承转合”的特征。
三、《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第一部分的音乐节奏由慢至快,节奏变化性強,在演奏技巧上主要使用拂轮技法,通过力度大、入弦深的技法应用,表现出尖锐强烈的音乐效果,极具听觉震撼力;在号角部分应用了轮指,扫弦力度由弱变强,音乐情绪逐渐强烈,弦数由少到多;在“放炮”部分则使用了遮划技法,情绪齐整激烈,意在表现汉军将士们挺拔、飒爽的风采。
第二部分中,“埋伏”和“小战”两个部分在演奏中主要应用了双线以及绞弦的推拉技巧,这种节奏明快、力度强的演奏技巧刻画出了楚汉军队在垓下交战的激烈情景,使听众似乎感受到了楚军被埋伏、汉军全军伏击的战斗场面。“大战”部分通过夹扫空弦表现出战场上的马蹄声,此后用长轮的演奏方法描绘出张良吹箫的凄凉场景,暗喻楚军的惨败即将到来。“呐喊”部分是全曲情绪最激烈的部分,此部分在演奏技法上使用了推、吟、拉以及长滚、长轮等,演奏出了激烈的战争情境。
最后的“战争结束”部分作为全曲尾声,乐曲气氛与前两部分相比变化巨大, 在演奏技法上主要应用了扫弦、分弦、划拂等,曲调流畅缓慢,节奏自如,让人听后回味无穷。其中扫弦力度大,利落干脆,速度节奏快,衬托出汉王刘邦在大获全胜后凯旋而归的胜利情境。
《十面埋伏》的音乐特性:《十面埋伏》作为一首武曲,音乐特性也非常鲜明,首先表现在情感性。虽然其整体主要表现出了气势磅礴、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但在全曲中也融合了对楚军、对楚王项羽悲惨结局的渲染,尤其是在第二部分后半段,对“四面楚歌”的表现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也通过悲凉的氛围凸显出全曲的情感性。情感性特征无疑是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点睛之笔。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不可多得的传统音乐艺术瑰宝,琵琶曲《十面埋伏》以一把琵琶演奏出了史诗级惨烈、悲壮的楚汉战争场面,其艺术特色需要深入地研究与分析,未来也应花更多的精力做好这一文化艺术经典作品的传承与发扬工作,让更多人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音乐因此,而成为时间之最佳象征。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正就是因此,而对时间有着深刻的体认。对此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早有深刻体认之点,近代西方哲学、科学,也已开始高度关注。
中国古典音乐,她那神秘的韵味还可以让我们回忆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