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h1>
——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水帘洞到底在哪儿呢?
(二十二)《西游记》中水帘洞影射茅山大茅洞和李春芳祖籍祖贯
《西游记》第一回中,花果山群猴“山涧中洗澡”,“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石猴为了寻找源头,跳入瀑布泉中,发现了水帘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寻得水帘洞,群猴拜它为“千岁大王”,“遂称美猴王”。
因为花果山是“海中一座名山”,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是“真个好山”,有“势镇汪洋,威宁瑶海”词赋为证。该词赋中“水火方隅高积土”一句意思是:在句容茅山方隅山用“李真人井水”炼“九鼎丹”。其中“方隅”就是指句容茅山“方隅山”(见李洪文《句曲诗综》255页-256页“水火方隅”条注释)。词赋中“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万劫无移大地根”等均借指茅山及大茅峰和茅山华阳洞(见《句曲诗综》256页“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万劫无移大地根”等条注释)。故花果山影射上古时代“句曲山”,也就是指现在的句容茅山。
那花果山上的水帘洞在哪里呢?
它就在句容茅山的大茅洞。
何以为证?
一.水帘洞前的瀑布名“潺湲”(见《西游记》第一回“潺湲名瀑布”诗),和句曲茅山的“大茅洞”相关。(昭明太子)萧统《华阳隐居墓铭碑》有:“余花灼烁,春涧潺湲。郁郁茅岭,悠悠洞天。”此处“余花”“春”暗合“春芳”二字,与《西游记》中多次出现的“春”“花(芳)”藏名一脉相承,又地点在“茅岭”“洞天”,故用“潺湲”命名瀑布,可见李春芳《西游记》藏名之巧妙,既藏“春芳(花)”,又藏“大茅洞”, 一箭双雕。又见﹝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十九卷:“茅洞:在大茅峰南。事迹,《茅山记》云:洞在大茅山前, 从玉液泉为正路。洞前亦有石坛,洞内有石钟磬,直下可行七八里,能容一二百人,其内流水不绝,色若染蓝,石涧潺湲可爱,路通无穷,但险峻难涉耳。又云外有古坛,内有石钟磬,旌节人物皆石,入者非人必见异物。”《弘治句容县志》四卷:“大茅洞:在大茅峰南,详见前华阳洞。《茅山记》云:洞在大茅山前,后玉液泉。为正路洞, 前亦有石坛,洞内有石钟磬,直下可行七八里,能容一二百人,其内流水不绝,色若染蓝,石涧潺湲可爱,路通不穷,但险峻难涉耳,又云:外有石坛,内有石钟磬、旌节人物,皆石,入者非人,必见异物。”因“大茅洞”内“石涧潺湲”,故以“潺湲名瀑布”。又因“路通无穷,但险峻难涉”,故有石猴勇敢探寻“源流”,才发现“水帘洞”。“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与《茅山记》“(茅)洞在大茅山前,从玉液泉为正路。洞前亦有石坛,洞内有石钟磬,直下可行七八里,能容一二百人”相吻合。
本文作者拜望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院长笪远毅教授(右)。
二.“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将地点再次点明,“花果山(仙山)”“水帘洞”就在“(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句曲(仙山)”。
仙山福地句容茅山。
三.水帘洞前瀑布下有座铁板桥,《西游记》第四回又载:“我们这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茅山“通海”,﹝明﹞顾璘《登茅山三峰》可证:“三洞南盘通海峤, 五云西拱见京华。”﹝清﹞周茂源《细林八咏限韵》亦可证:“鱼龙海底通泉脉,雷雨山头破石根。”又茅山华阳洞相传“洞下通海”。﹝清﹞王乃斌《华阳洞》诗可证:“隐君世外人,灵迹閟丘壑。鹤影动寒泉,花香绕仙药。 我欲探幽深,天风惊海若(相传洞下通海)。”
四.古代茅山瀑布众多,诗中常见,“大茅洞”也有大瀑布,有诗可证,﹝元﹞张雨《雨怀郭子昭御史》:“洞天霾云昼不开,大茅南面水萦回。深山此日蛟龙喜,旧雨故人骢马来。涧道浮槎高寄树,石幢阴篆湿生苔。销愁底用金陵酒,剩引洼尊枕瀑雷。”﹝明﹞汤鼐《游茅山》:“好风吹我上茅峰,拂尽尘襟眼界空。行见烟霞生洞口,坐闻钟磬出云中。石屏曲眷低蹲虎,瀑布垂头倒挂虹。欲访茅君问消息,蓬莱有路几时通。”﹝清﹞王乃斌《登大茅峰》:“林峦忽地涌楼台,抱朴峰高异境开。孤鹤唳随金涧去,大江涛自海门来。千寻瀑布飞如雨,万树松声响似雷。欲向茅君叩丹诀,置身今已到蓬莱。”
五.《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影射句容茅山,暗有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身影。李春芳,初名果,字子实,后改名春芳(见《贻安堂集》十卷)。故“花果山”一名中“花”有“春芳”之影射寓意,“果”有“李果(李春芳)”之影射寓意。全国各地的花果山众多,皆与《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无大涉。《中国名胜词典》:“花果山:旧称青峰顶、苍梧山。为云台山诸峰之一。其上玉女峰,海拔 625 米,是江苏最高峰。唐、宋、明、清诸代先后在这里筑塔建庙。曲洞幽深,花果飘香。有‘东海胜境’之誉。《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就以此山为背景,许多名胜和《西游记》故事紧密关联,如孙悟空降生之女娲造石,栖息之地水帘洞,三元家庙团圆宫,天工巧成的八戒石,勾倚参差的七十二洞,古刹三元宫,以及照海亭、一线天、小蟠龙、九龙桥、南天门等,各具特色,神奇迷人。”另今河南宜阳、山西娄烦、福建顺昌、广东罗浮山、湖北随州、陕西彬县等二十多处也皆有“花果山”。
六.大茅洞上有石坛,与《西游记》中的水帘洞中的“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相吻合。﹝元﹞刘大彬《茅山志》四卷:“《太元内传》曰:‘句曲之洞宫有五门。南两便门;东、西便门;北大便门。合五门也。’隐居云:‘今山南大洞即是南面之西便门。’”“茅洞:在元阳观石坛下。即南面之西便门。”今“大茅洞”属于句容和金坛两地,洞口在金坛,洞身主体在句容。
七.《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洞主”,“正南方”和“大茅洞”“在大茅峰南”正吻合(见前《弘治句容县志》四卷)。
《西游记》第二回“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洞主”。
《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特别强调水帘洞就在花果山的正南方,影射李春芳祖籍祖贯就在句容茅山,且就住在大茅洞(水帘洞)附近。《李氏家谱》第二十卷·第宅:“先世从无锡迁句容,卜居承仙乡之朱壒村,去县治四十里,茅山之阳,率湖之侧。”“茅山之阳”和“花果山正南方”相吻合。故《西游记》全书之中孙悟空反反复复强调自己祖籍祖贯就在花果山水帘洞,就是反反复复影射李春芳祖上就是句容茅山人,且就住在茅山大茅洞附近。
如《西游记》第一回:“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第三十五回:“行者道:你认不得我?家居花果山,祖贯水帘洞。”第五十二回:“祖居花果称王位,水帘洞里逞刚强。”第六十三回:“老孙祖住花果山,大海之间水帘洞。”第六十七回:“祖居东胜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第八十六回:“祖居东胜大神洲,天地包含几万秋。花果山头仙石卵,卵开产化我根苗。”第九十四回:“老孙祖居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父天母地,石裂吾生。曾拜至人,学成大道。复转仙乡,啸聚在洞天福地。”
总之,《西游记》中的“水帘洞”影射句容茅山“大茅洞”,而“大茅洞”在“茅山之阳”,此处正是李春芳祖籍祖贯之地。此是《西游记》为李春芳所校定的又一铁证。故《句曲诗综·凡例》末条有:“大茅洞、良常洞(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良常胡氏重修谱序》称“良常仙境”) 等道家胜境自古名扬四海,历代雅士多有诗咏之作,现已渐渐淡出今人视线,故对相关处做注释。 或能有助中华地方文明传承光大。”
作者《句曲诗综》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