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西遊記》作者究竟是誰?</h1>
——明代句容狀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水簾洞到底在哪兒呢?
(二十二)《西遊記》中水簾洞影射茅山大茅洞和李春芳祖籍祖貫
《西遊記》第一回中,花果山群猴“山澗中洗澡”,“順澗爬山,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石猴為了尋找源頭,跳入瀑布泉中,發現了水簾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擡頭觀看,那裡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闆橋,橋下之水,沖貫于石竅之間,倒挂流出去,遮閉了橋門。卻又欠身上橋頭,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
“看罷多時,跳過橋中間,左右觀看,隻見正當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石猴尋得水簾洞,群猴拜它為“千歲大王”,“遂稱美猴王”。
因為花果山是“海中一座名山”,是“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是“真個好山”,有“勢鎮汪洋,威甯瑤海”詞賦為證。該詞賦中“水火方隅高積土”一句意思是:在句容茅山方隅山用“李真人井水”煉“九鼎丹”。其中“方隅”就是指句容茅山“方隅山”(見李洪文《句曲詩綜》255頁-256頁“水火方隅”條注釋)。詞賦中“丹崖怪石”“削壁奇峰”“萬劫無移大地根”等均借指茅山及大茅峰和茅山華陽洞(見《句曲詩綜》256頁“丹崖”“怪石”“削壁奇峰”“萬劫無移大地根”等條注釋)。故花果山影射上古時代“句曲山”,也就是指現在的句容茅山。
那花果山上的水簾洞在哪裡呢?
它就在句容茅山的大茅洞。
何以為證?
一.水簾洞前的瀑布名“潺湲”(見《西遊記》第一回“潺湲名瀑布”詩),和句曲茅山的“大茅洞”相關。(昭明太子)蕭統《華陽隐居墓銘碑》有:“餘花灼爍,春澗潺湲。郁郁茅嶺,悠悠洞天。”此處“餘花”“春”暗合“春芳”二字,與《西遊記》中多次出現的“春”“花(芳)”藏名一脈相承,又地點在“茅嶺”“洞天”,故用“潺湲”命名瀑布,可見李春芳《西遊記》藏名之巧妙,既藏“春芳(花)”,又藏“大茅洞”, 一箭雙雕。又見﹝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十九卷:“茅洞:在大茅峰南。事迹,《茅山記》雲:洞在大茅山前, 從玉液泉為正路。洞前亦有石壇,洞内有石鐘磬,直下可行七八裡,能容一二百人,其内流水不絕,色若染藍,石澗潺湲可愛,路通無窮,但險峻難涉耳。又雲外有古壇,内有石鐘磬,旌節人物皆石,入者非人必見異物。”《弘治句容縣志》四卷:“大茅洞:在大茅峰南,詳見前華陽洞。《茅山記》雲:洞在大茅山前,後玉液泉。為正路洞, 前亦有石壇,洞内有石鐘磬,直下可行七八裡,能容一二百人,其内流水不絕,色若染藍,石澗潺湲可愛,路通不窮,但險峻難涉耳,又雲:外有石壇,内有石鐘磬、旌節人物,皆石,入者非人,必見異物。”因“大茅洞”内“石澗潺湲”,故以“潺湲名瀑布”。又因“路通無窮,但險峻難涉”,故有石猴勇敢探尋“源流”,才發現“水簾洞”。“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鍋、石竈、石碗、石盆、石床、石凳。”“裡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與《茅山記》“(茅)洞在大茅山前,從玉液泉為正路。洞前亦有石壇,洞内有石鐘磬,直下可行七八裡,能容一二百人”相吻合。
本文作者拜望鎮江曆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江蘇大學人文學院原黨委書記兼院長笪遠毅教授(右)。
二.“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将地點再次點明,“花果山(仙山)”“水簾洞”就在“(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句曲(仙山)”。
仙山福地句容茅山。
三.水簾洞前瀑布下有座鐵闆橋,《西遊記》第四回又載:“我們這鐵闆橋下,水通東海龍宮。”茅山“通海”,﹝明﹞顧璘《登茅山三峰》可證:“三洞南盤通海峤, 五雲西拱見京華。”﹝清﹞周茂源《細林八詠限韻》亦可證:“魚龍海底通泉脈,雷雨山頭破石根。”又茅山華陽洞相傳“洞下通海”。﹝清﹞王乃斌《華陽洞》詩可證:“隐君世外人,靈迹閟丘壑。鶴影動寒泉,花香繞仙藥。 我欲探幽深,天風驚海若(相傳洞下通海)。”
四.古代茅山瀑布衆多,詩中常見,“大茅洞”也有大瀑布,有詩可證,﹝元﹞張雨《雨懷郭子昭禦史》:“洞天霾雲晝不開,大茅南面水萦回。深山此日蛟龍喜,舊雨故人骢馬來。澗道浮槎高寄樹,石幢陰篆濕生苔。銷愁底用金陵酒,剩引窪尊枕瀑雷。”﹝明﹞湯鼐《遊茅山》:“好風吹我上茅峰,拂盡塵襟眼界空。行見煙霞生洞口,坐聞鐘磬出雲中。石屏曲眷低蹲虎,瀑布垂頭倒挂虹。欲訪茅君問消息,蓬萊有路幾時通。”﹝清﹞王乃斌《登大茅峰》:“林巒忽地湧樓台,抱樸峰高異境開。孤鶴唳随金澗去,大江濤自海門來。千尋瀑布飛如雨,萬樹松聲響似雷。欲向茅君叩丹訣,置身今已到蓬萊。”
五.《西遊記》中的花果山影射句容茅山,暗有華陽洞天主人李春芳身影。李春芳,初名果,字子實,後改名春芳(見《贻安堂集》十卷)。故“花果山”一名中“花”有“春芳”之影射寓意,“果”有“李果(李春芳)”之影射寓意。全國各地的花果山衆多,皆與《西遊記》中的花果山無大涉。《中國名勝詞典》:“花果山:舊稱青峰頂、蒼梧山。為雲台山諸峰之一。其上玉女峰,海拔 625 米,是江蘇最高峰。唐、宋、明、清諸代先後在這裡築塔建廟。曲洞幽深,花果飄香。有‘東海勝境’之譽。《西遊記》裡的花果山就以此山為背景,許多名勝和《西遊記》故事緊密關聯,如孫悟空降生之女娲造石,栖息之地水簾洞,三元家廟團圓宮,天工巧成的八戒石,勾倚參差的七十二洞,古刹三元宮,以及照海亭、一線天、小蟠龍、九龍橋、南天門等,各具特色,神奇迷人。”另今河南宜陽、山西婁煩、福建順昌、廣東羅浮山、湖北随州、陝西彬縣等二十多處也皆有“花果山”。
六.大茅洞上有石壇,與《西遊記》中的水簾洞中的“石鍋石竈、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相吻合。﹝元﹞劉大彬《茅山志》四卷:“《太元内傳》曰:‘句曲之洞宮有五門。南兩便門;東、西便門;北大便門。合五門也。’隐居雲:‘今山南大洞即是南面之西便門。’”“茅洞:在元陽觀石壇下。即南面之西便門。”今“大茅洞”屬于句容和金壇兩地,洞口在金壇,洞身主體在句容。
七.《西遊記》第二回悟空道“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簾洞洞主”,“正南方”和“大茅洞”“在大茅峰南”正吻合(見前《弘治句容縣志》四卷)。
《西遊記》第二回“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簾洞洞主”。
《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特别強調水簾洞就在花果山的正南方,影射李春芳祖籍祖貫就在句容茅山,且就住在大茅洞(水簾洞)附近。《李氏家譜》第二十卷·第宅:“先世從無錫遷句容,蔔居承仙鄉之朱壒村,去縣治四十裡,茅山之陽,率湖之側。”“茅山之陽”和“花果山正南方”相吻合。故《西遊記》全書之中孫悟空反反複複強調自己祖籍祖貫就在花果山水簾洞,就是反反複複影射李春芳祖上就是句容茅山人,且就住在茅山大茅洞附近。
如《西遊記》第一回:“祖師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說個鄉貫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第三十五回:“行者道:你認不得我?家居花果山,祖貫水簾洞。”第五十二回:“祖居花果稱王位,水簾洞裡逞剛強。”第六十三回:“老孫祖住花果山,大海之間水簾洞。”第六十七回:“祖居東勝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第八十六回:“祖居東勝大神洲,天地包含幾萬秋。花果山頭仙石卵,卵開産化我根苗。”第九十四回:“老孫祖居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父天母地,石裂吾生。曾拜至人,學成大道。複轉仙鄉,嘯聚在洞天福地。”
總之,《西遊記》中的“水簾洞”影射句容茅山“大茅洞”,而“大茅洞”在“茅山之陽”,此處正是李春芳祖籍祖貫之地。此是《西遊記》為李春芳所校定的又一鐵證。故《句曲詩綜·凡例》末條有:“大茅洞、良常洞(華陽洞天主人李春芳《良常胡氏重修譜序》稱“良常仙境”) 等道家勝境自古名揚四海,曆代雅士多有詩詠之作,現已漸漸淡出今人視線,故對相關處做注釋。 或能有助中華地方文明傳承光大。”
作者《句曲詩綜》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