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好书·书摘丨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凭什么以它开篇?

江南文化艺术展

好书·书摘丨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凭什么以它开篇?

5月,“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文物197件组,以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并借展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15家文博单位的重要文物,涵盖骨角器、玉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等诸多门类。

此次“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以清代王翚《康熙南巡图粉本》开篇,引出展览的五大板块,讲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礼乐仪又旷达洒脱的江南、治平济世与明德修身的江南、阳春白雪与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诚守真与海纳百川的江南,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历史之重、体会江南文化。

好书·书摘丨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凭什么以它开篇?

《康熙南巡图》

清王翚《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1689)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图卷,共十二卷,总长二百多米。除了展现康熙皇帝南巡事迹之外,还大量地反映沿途经过的地方风土人情、山川地貌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是难得的历史风俗画长卷。

好书·书摘丨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凭什么以它开篇?

康熙帝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1662一1722),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期间,他曾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六次巡视江南。康熙南巡的目的主要是治理黄河水患,并且探访民间疾苦,整顿吏治。此外,他在南巡途中参拜孔子庙,专程谒访大禹陵,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的墓,旨在表明清王朝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正统皇权的继承者。他还推出优待江南士人的政策,消除民族隔阂,争取江南地主士绅及知识分子的支持和拥护,加强清朝的封建统治。

康熙皇帝南巡,随行队伍浩浩荡荡,地方官员迎来送往,耗资巨大。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写道:

凤姐笑道:

“果然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偏的没赶上!”赵嬷嬷道:“嗳呦,那可是个千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里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俗语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如今还有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呦,好势派,独他们家接驾四次。要不是我亲眼看见,告诉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的,没有不堆山积海的。‘罪过可惜’四字竟顾不得了!”

好书·书摘丨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凭什么以它开篇?

凤姐与赵嬷嬷绘声绘色谈论的往事就是康熙皇帝南巡的故事,读后令人浮想联翩。

除了在文学故事中有相关记述之外,康熙第二次南巡还留下了宝贵的图像记录,这就是著名的《康熙南巡图》卷。第二次南巡始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初八日,前后历时五十四天。康熙三十年(1691),玄烨特命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宋骏业召集画家,将这次南巡用图画描绘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清宫的惯例,组织画家进行宫廷绘画创作的工作隶属于内务府造办处,《南巡图》的监画一职就是由内务府曹荃担任。曹荃是苏州织造府织造曹寅的弟弟,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助凤姐和赵嬷嬷的谈话所折射的有关康熙南巡的内容,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好书·书摘丨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凭什么以它开篇?
好书·书摘丨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凭什么以它开篇?

清·王翚 等《康熙南巡图》(局部)

尺寸:纵67.8厘米 横1500—2600厘米不等

质地:绢本设色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宋骏业(?一1713),字声求,号坚斋,苏州人。他善书画,笃好山水。为了顺利完成《南巡图》的创作,宋骏业把当时著名的山水画家王翚从江南请到北京,主持绘制工作。王翚(1632一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江苏常熟人。擅长绘画,师从王时敏、王鑑,为清初“四王”之一。绘制《康熙南巡图》,他也是当时最为合适的人选。与王翠一起进京的还有他的学生杨晋等人。杨晋(1644―1728),字子鹤,号西亭,江苏常熟人。杨晋师从王翚学习山水画,此外,他还擅长画牛、花鸟草虫,及人物写真、乡村景物等。王翚绘制山水画时,凡有人物、舆轿、驼马、牛羊等,经常由他代笔完成。因此,杨晋参与《南巡图》的绘制工作,王翠正可谓如虎添翼。另外,由于绘制工程浩大,除了王翚、杨晋师徒二人之外,还有部分宫廷画家参与其中。

《康熙南巡图》的绘制可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不仅绘制的景物、人物内容繁多,工程量巨大,而且所画宫廷使用的各种器物、人物衣冠服饰、仪仗礼仪等,全都要符合规章制度,不可以贸然从事,容不得半点偏差。同时,图中康熙皇帝玄烨本人的形象多次出现,这对画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康熙肖像不仅要画得极为逼真,还要在众多人物形象中突出他“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威仪,使他本人满意。承担这项工作的画家们,特别是王翚,除了要有高超的绘画技艺之外,还要有过人的胆识,否则是无法胜任的。

《康熙南巡图》共有十二卷,其中从康熙皇帝玄烨从京师出发开始画起,途经山东、无锡等地,一直画到浙江绍兴大禹陵为止,共有“出巡图”九卷。然后再画离开浙江回京城,途经南京,直至回到京师的情景,共有“回銮图”三卷。各图卷均高67.8厘米,而长短有所不同。长的达二千六百余厘米,短的也有一千五百多厘米。全图由王晕总体规划和设计,先是绘制出草稿,送呈玄烨过目许可以后,才开始绘制正稿。目前,《康熙南巡图》留存有若干卷草图,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草图确定之后,王翚统筹安排,众画家分段绘制。各段绘制完成后,再由王翚统一润色。整个过程历时三年,最终才得以大功告成。《康熙南巡图》正稿由宋骏业呈献给康熙帝玄烨,皇帝大加赞赏。玄烨不仅对王翚给予重赏,还御笔书写了“山水清晖”四字赏赐给他。王翚晚年自号“清晖老人”,就是纪念其人生中这一殊荣。

好书·书摘丨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凭什么以它开篇?

王翚

《康熙南巡图》卷是反映康熙帝南巡盛举的长篇历史图画巨制,它以组画的形式,分段分卷描绘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不同事件,既突出了主要事件和重点情节,又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贯性,开中国历史题材画卷之先河。同时,《康熙南巡图》卷也是反映清康熙年间社会风土人情的大型风俗画卷。在中国绘画史中,最著名的风俗画莫过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清明上河图》卷以高超的绘画技艺再现了北宋都城汴梁繁华的都市风貌,被后世推崇并不断仿效。《康熙南巡图》卷继承了长卷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工的笔法描绘了康熙南巡沿途各地不同的山光水色、市井风物、商业交通等,情景真实而又生动,是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图像资料。由于此图是在王翚的率领下,众多画家合作完成的,所以集合了众家之长,以水墨写意、工笔重彩、界画楼台等多种画法将山水风光、城镇面貌、乡村景象、舟船车马、人物写真等统一在画面之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康熙南巡图》十二卷原本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如今已不复完整,散佚并分散。目前,第一、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卷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第二、第四卷收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第三卷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七卷收藏于加拿大爱德蒙顿阿尔博特大学。第六卷惨遭被分割为数段的厄运,现分藏于私人藏家手中。

本文摘自《江南书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

好书·书摘丨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凭什么以它开篇?

《江南书画》

李兰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06月

江南地优美丰饶,江南人俊逸灵秀,江南文化饱含诗性。这一切的智慧与情怀都被物质遗存承载,让世人得以观瞻仰望。《江南书画》立足于江南地区的文化风貌,通过对具有代表意义的名家名作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挖掘江南地区书画艺术的特色与内涵,呈现出“江南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与影响。

全书精选三十余幅中国书法、绘画史上的著名作品,讲述其诞生,记录其流转,阐释其风格,解读其意蕴,对作品背后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文化影响也着墨甚多,从而通过这些熠熠生辉的艺术瑰宝,大致串起一部由西晋直至近代的江南书画发展史。书中所选的,无不是对江南乃至整个中国的书画艺术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名家名作,包括陆机《平复帖》卷、王羲之《兰亭序》及其摹本、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孙位《高逸图》卷、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王冕《墨梅图》轴、倪瓒《渔庄秋霁图》轴、唐寅《秋风纨扇图》轴、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郑燮《竹石兰花图》轴、吴昌硕《红梅图》轴等,江南地区历代名家画派的风貌有了相对完整的呈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