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玉楼春》讲述了戏班出身,八面玲珑的绝代佳人林少春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当朝首辅之子孙玉楼相爱,从而嫁入孙家的剧情。从剧中服化道及首辅这个称呼来看,该剧是以明朝为背景的。才看了前几集就发现很多不对劲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以该剧中的一些剧情来看看到底有哪些不符合历史常识的地方。

轻而易举考中进士。剧中孙玉楼在林少春的鼓励下,经过短暂的考前突击(从孙家人谈话中知道孙玉楼平日素来不喜好读书),一举中得进士,这是不合常理的。古代中进士,得先考上秀才,再考举人,最后才能考进士。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完备于宋、元时期。明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的组织形式来表达其制度内容,这种表达方式最突出的表征是明代三级考试的详密措施与八股取士的模式化要求。
那么,三级考试是哪三级呢?简单说就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时间除个别情况外基本上是三年一次,也就是说一个考生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考试才能被最终录用。
先说考秀才吧!古代考上秀才的难度不亚于如今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上秀才后才等于是拿到了考举人的通行证。而高中举人有多难呢?就拿该剧的明朝背景来分析,有明一朝总共276年,据不完全统计,明朝考上举人的大约有10万人左右,明朝乡试是三年一次,这样平均下来的话也就是说每年全国大约可以中举362人。每三年只中举1000人, 一年362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这还是古代全年龄段秀才都可以参加的考试。如果参照清华、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来计算,一年下来考中举人的人数为清华、北大人数的1/20 ,所以古代的举人的含金量小编觉得要高过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大约五十个秀才里面中一个举人,录取率只有2%。《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生动地刻划了范进由于考中了举人以后差点疯掉的情形,从侧面说明了中举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中举后才是考取进士,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朝共计出过25000名进士。而孙玉楼经过短时间的复习,则可一举中得进士是明显不合常理的。
中进士后的授官不合理。孙玉楼的大哥孙世杰中得状元,实授翰林院从六品修撰,榜眼贾逢源实授翰林院正七品编修,探花顾甄实授翰林院从七品编修,这个是符合史实的,明代一甲前三名基本上都是授翰林院官职,品级与剧中也基本无异。不同的是,孙玉楼考得第37名,居然实授大理寺评事一职,该职在明朝掌狱讼复审,为正六品,一个二甲37名居然授官比状元郎的职位还高。大家可能会说,孙玉楼有个当朝宰辅的老爹,是不是帮他暗中运作了,小编认为,这种情况微乎其微。因为明朝的言官是非常厉害的,可以风闻奏事,还记得孙玉楼大义灭亲抓了自己的贴身奴仆下狱这档子事吗?言官们不但不表扬,还当庭讥讽首辅驭下不严,颇有问责之势,如果是暗中操作让儿子做官,估计早就上奏弹劾了,所以这应该剧情本身的疏忽。
随意破坏登闻鼓。剧中王婆子为了告状,跑到刑部衙门敲登闻鼓,值班的衙役为了不让王婆告状,拿刀割破登闻鼓鼓皮。明代对登闻鼓的管理可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想要击打登闻鼓进状,只能在当地的县、州官员不予受理之后,才能进京击打登闻鼓提交鼓状。或者有重大冤情者,可以先向巡按监察御史寻求帮助,如果监察御史不管,这时候要去通政司提交状纸,如果这两处都不给处理,那么就可以击登闻鼓鸣冤。在鼓状呈递上去之后,值守登闻鼓的官员需要记录罪犯的姓名,以及所犯何事,之后再呈递给皇帝。为了防止在这一环节中出现差错,明朝规定,鼓状提交之后不允许修改。在洪武十三年,曾有一位御史替其同乡修改鼓状,结果这位御史被下令赐死。这也可以看出明朝对登闻鼓制度管理十分严格,这对于司法的公正是十分有利的。而剧中一个小小的值班站岗衙役就可以将登闻鼓割破不让群众告状,是吃了豹子胆吗?
家庭内部称谓混乱。剧中孙玉楼称自己的父亲为老爷,称自己母亲为太太,孙玉楼三哥称自己老婆为奶奶,这些称谓在当时合理吗?明朝对父母的称法很多,根据不同场合称自己的父母,作为第二人称时,就是面对面的称呼,最常用的就是“爹、娘”,尊称时用“父亲、母亲”,特别场合要称“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作为第三人称时,就是与不是自己家的人说话时提到自己的父母,称“家父、家母”;面对面称呼别人的父母时,就用平常的社会性尊称;而作为第三人称时,要尊称“令尊、令堂”,断没有剧中老爷、太太的称呼法,感觉像是下人而不是儿子。而丈夫对妻子的称呼,主要有“娘子”、“老婆”“婆娘”、“妻”或“内子”、“贱内”、“拙荆”、“荆妇”、“山荆”、“贱荆”、“内助”、“屋里人”、“执帚”等,断没有叫奶奶的。
当然,历史很枯燥,所以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才可以搬上屏幕。历史题材电视剧毕竟不是史书,大家权当一乐也就是了,没必要计较,知道怎么回事就好了。说的什么不对的地方或是大家发现该剧还有什么不合历史常理的地方,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