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会主义是人类最美好、最有前途的事业》

最近,认真学习了《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一书。读罢思考很多,收获颇大,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一、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历史全过程、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们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时,惯常习惯于从“空想社会主义”讲起,即从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早期空想家康帕内拉《太阳城》,1619年安德里亚的《基督城》,18世纪法国莫来迪的《自然法典》,19世纪的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从这些讲起。我认为,上述所说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空想“理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想法,一种“思想”,从人类文明诞生,就一直伴随着人类。(1)原始社会,是这种思想产生的的萌芽期。在低下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类被迫选择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元素的社会管理、组织、和分配形式。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非自觉”的萌芽。(2)当东西方进入文明“轴心时代”,这一思想又成为探讨“怎样的制度是人类最好的制度”这一重要议题时,一种重要的、共同的追求。苏格拉底排除了在僭主统治、多数人统治、少数“智者”统治下“善的城邦”存在的可能性后,最后以无奈把问题留给了后人。在中国则以一个著名的“大同”的理想,激励着后人去追寻。最著名的一句是《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西方进入19世纪后,社会主义的空想理论之所以能够集中爆发,源自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100年后所暴露出来的巨大弊端。这些有阶级以来包括所有社会共有的、私有制带来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物欲贪婪、阶级压迫、剥削、贫富差距等弊端,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人类最发达文明的同时,也使得这些弊端得到了最充分、最残酷的体现。由此,社会主义思想理所应当的也在此迸发,成为科学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巴黎公社”失败后,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紧接着,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开创了社会主义在东方中国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今天令世界瞩目的成绩。(5)我认为一直到今天,即使在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也一直没有中断。“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上世纪20-30年代卢卡奇、科尔施的初期,到30-60年代的鼎盛时期,成为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思潮之一。后来,虽然这些思想已和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到他仍然是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力的证明。我也认为,西方政治社会的历次变革,包括“国有化浪潮”、抗议贫富差距“占领运动”、“普遍福利”、反种族歧视等等,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力密切相关。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很多都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典型的是以色列的“基布兹”,2013年有274个,工业产值占全国9%。总之,站在人类文明的大视野上看,作为“思想”和理论的社会主义,不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独有的,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他一定会伴随人类文明的始终。

二、社会主义的制度,是真正的“以人民为本”的制度设计。

(1)在理论上,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足点,是解决人进入阶级社会后的“阶级压迫”问题,即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以“人的解放”为根本这种鲜明的思想基因,是其他任何政治哲学所不具备的,也是其他所有制度设计所缺乏的。(2)他不是像苏格拉底那样,纠结于是多数人、还是个别“智者”说了算好,而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制度上入手,实现人的解放。实际上是对苏格拉底追问的回答和思想困境的摆脱。(3)马克思的以“人的解放”为本的制度安排,既不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多数人的解放”,也不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少数人的解放”,是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全人类、所有人、每个人的“解放”。(4)社会主义的制度,他除了要摆脱阶级压迫之外,还包含了把人从各种物质性的“异化”中解放出来的精神解放,与资本主义“人是机器”,鼓励人像动物一样庸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对“金钱至上”、资本控制、追求个人欲望满足等人的异化状态的沉湎和迷恋,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彻底的、真正的“以人民为本”的制度。

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和批判,即使在西方也一直没有中断。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优劣的比较中,有人认为西方主流的理论界普遍认同资本主义的制度,有所谓的(1)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最完美的制度,而且历史已经“终结”。(2)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的价值观”,适用于人类一切民族、地区和国家。这两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可以留待争论;但说他在西方思想界一直是主流的、不受质疑和批判的观点,则是根本立不住脚的。事实是,自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来,对他的质疑和批判就没有停过。这种质疑和批判,尤其集中爆发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一大批号称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即欧洲“左翼”思想家群体,对西方近现代思想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空前广泛、深入的批判。包括海德格尔、施米特、施特劳斯、福柯、齐泽克、科耶夫等等。施特劳斯集中批判“自然权利”和“一体化国家”,直接把矛头指向所谓的“普世价值”,反对哲学对政治的泛滥,主张政治哲学回归到苏格拉底古典的“善”的时代;福柯则揭露了西方近代文明虚伪的本质,指出其不过是把统治由赤裸裸的身体暴力,转向“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规训”统治;施米特则把矛头指向西方的议会民主,解剖了西方议会威权者利用“民主程序”获得权力后,“关闭民主大门”、肆意践踏“公开性”和辩论两大民主原则的普遍性的问题;齐泽克则从“9.11”后美国的反恐入手,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滥用“悬置”重要话题、“援引例外状态”的反自由主义本质进行了批判。

四、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教训,主要来自于对人民性、阶段性和创造性的把握。

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1)对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的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以人民为本”。如果在实践中偏离了“人民”,变成了为少数人服务的工具,尤其是为“权贵”服务的工具,那就危险了。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就是突出的例子。(2)阶段性。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阶段,他的最终实现要以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精神自我的极大完善为前提。如果超越了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国情,人为的跨越、冒进,就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瓦解。(3)创造性。人类社会是发展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因此,要求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创造。实践证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是不可能搞成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具有最美好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实践证明在中国能够行得通、走得好、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前进发展,具有最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