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認真學習了《社會主義發展簡史》一書。讀罷思考很多,收獲頗大,對社會主義思想的産生、發展及其實踐,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一、社會主義思想,是貫穿曆史全過程、全人類的共同追求。
我們講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時,慣常習慣于從“空想社會主義”講起,即從16世紀英國作家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意大利早期空想家康帕内拉《太陽城》,1619年安德裡亞的《基督城》,18世紀法國莫來迪的《自然法典》,19世紀的聖西門、傅裡葉和歐文,從這些講起。我認為,上述所說的是關于社會主義的空想“理論”。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想法,一種“思想”,從人類文明誕生,就一直伴随着人類。(1)原始社會,是這種思想産生的的萌芽期。在低下生産力水準的條件下,人類被迫選擇了具有共産主義思想元素的社會管理、組織、和配置設定形式。這是社會主義思想“非自覺”的萌芽。(2)當東西方進入文明“軸心時代”,這一思想又成為探讨“怎樣的制度是人類最好的制度”這一重要議題時,一種重要的、共同的追求。蘇格拉底排除了在僭主統治、多數人統治、少數“智者”統治下“善的城邦”存在的可能性後,最後以無奈把問題留給了後人。在中國則以一個著名的“大同”的理想,激勵着後人去追尋。最著名的一句是《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3)西方進入19世紀後,社會主義的空想理論之是以能夠集中爆發,源自于資本主義制度誕生100年後所暴露出來的巨大弊端。這些有階級以來包括所有社會共有的、私有制帶來的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物欲貪婪、階級壓迫、剝削、貧富差距等弊端,在資本主義制度創造了人類最發達文明的同時,也使得這些弊端得到了最充分、最殘酷的展現。由此,社會主義思想理所應當的也在此迸發,成為科學的理論,即馬克思主義的誕生。(4)“巴黎公社”失敗後,蘇聯“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緊接着,中國共産黨人以巨大的決心和勇氣開創了社會主義在東方中國的偉大實踐,取得了今天令世界矚目的成績。(5)我認為一直到今天,即使在西方,社會主義思想也一直沒有中斷。“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曆了上世紀20-30年代盧卡奇、科爾施的初期,到30-60年代的鼎盛時期,成為20世紀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思潮之一。後來,雖然這些思想已和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相距甚遠,到他仍然是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力的證明。我也認為,西方政治社會的曆次變革,包括“國有化浪潮”、抗議貧富差距“占領運動”、“普遍福利”、反種族歧視等等,都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力密切相關。各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曆史中,很多都有社會主義的思想和實踐。典型的是以色列的“基布茲”,2013年有274個,工業産值占全國9%。總之,站在人類文明的大視野上看,作為“思想”和理論的社會主義,不是哪一個國家和民族獨有的,是全人類共同的美好追求,他一定會伴随人類文明的始終。
二、社會主義的制度,是真正的“以人民為本”的制度設計。
(1)在理論上,社會主義思想的立足點,是解決人進入階級社會後的“階級壓迫”問題,即實作人的徹底解放。以“人的解放”為根本這種鮮明的思想基因,是其他任何政治哲學所不具備的,也是其他所有制度設計所缺乏的。(2)他不是像蘇格拉底那樣,糾結于是多數人、還是個别“智者”說了算好,而是從生産資料所有制的根本制度上入手,實作人的解放。實際上是對蘇格拉底追問的回答和思想困境的擺脫。(3)馬克思的以“人的解放”為本的制度安排,既不是多數人統治少數人的“多數人的解放”,也不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少數人的解放”,是基于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全人類、所有人、每個人的“解放”。(4)社會主義的制度,他除了要擺脫階級壓迫之外,還包含了把人從各種物質性的“異化”中解放出來的精神解放,與資本主義“人是機器”,鼓勵人像動物一樣庸俗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對“金錢至上”、資本控制、追求個人欲望滿足等人的異化狀态的沉湎和迷戀,形成鮮明對比。是以說,社會主義制度是徹底的、真正的“以人民為本”的制度。
三、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質疑和批判,即使在西方也一直沒有中斷。
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優劣的比較中,有人認為西方主流的理論界普遍認同資本主義的制度,有所謂的(1)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最完美的制度,而且曆史已經“終結”。(2)西方的價值觀是“普世的價值觀”,适用于人類一切民族、地區和國家。這兩個觀點的正确與否可以留待争論;但說他在西方思想界一直是主流的、不受質疑和批判的觀點,則是根本立不住腳的。事實是,自從資本主義制度誕生以來,對他的質疑和批判就沒有停過。這種質疑和批判,尤其集中爆發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一大批号稱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作家,即歐洲“左翼”思想家群體,對西方近現代思想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空前廣泛、深入的批判。包括海德格爾、施米特、施特勞斯、福柯、齊澤克、科耶夫等等。施特勞斯集中批判“自然權利”和“一體化國家”,直接把矛頭指向所謂的“普世價值”,反對哲學對政治的泛濫,主張政治哲學回歸到蘇格拉底古典的“善”的時代;福柯則揭露了西方近代文明虛僞的本質,指出其不過是把統治由赤裸裸的身體暴力,轉向“潛移默化”、無所不在的“規訓”統治;施米特則把矛頭指向西方的議會民主,解剖了西方議會威權者利用“民主程式”獲得權力後,“關閉民主大門”、肆意踐踏“公開性”和辯論兩大民主原則的普遍性的問題;齊澤克則從“9.11”後美國的反恐入手,對資本主義制度下濫用“懸置”重要話題、“援引例外狀态”的反自由主義本質進行了批判。
四、社會主義實踐的主要教訓,主要來自于對人民性、階段性和創造性的把握。
最重要的是三個方面。(1)對社會主義制度“人民性”的把握。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以人民為本”。如果在實踐中偏離了“人民”,變成了為少數人服務的工具,尤其是為“權貴”服務的工具,那就危險了。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就是突出的例子。(2)階段性。社會主義是一個曆史階段,他的最終實作要以生産力水準的極大提高、物質财富的極大豐富、人的精神自我的極大完善為前提。如果超越了現實的生産力水準和國情,人為的跨越、冒進,就會破壞生産力的發展,導緻社會的動蕩甚至瓦解。(3)創造性。人類社會是發展的,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規律的把握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是以,要求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根據自身的實際進行不斷的摸索和創造。實踐證明,本本主義、教條主義是不可能搞成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五、“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場偉大的實踐,具有最美好的未來。
中國共産黨人開創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展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是實踐證明在中國能夠行得通、走得好、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前進發展,具有最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