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刘伯温是在洪武四年回到家乡的,他闭门谢客,只著书写作(后来集结成《郁离子》传世)。小心翼翼,夹起尾巴做人。
但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怎么回事呢?民间有许多传说,我也不演义此事,以明史为据,兼看他儿子刘琏的笔记,道家人不传妄言。
谈洋一一是个要命的鬼地方
话说刘伯温回乡后,朱元璋还经常写信给他,询问些天象之事,还有察看龙脉之事,毕竟洪武三年中秋节的张中那个《烧饼歌》,让他耿耿于怀。
刘伯温每次都是详细解答后,又小心地焚毁了底稿,大意是“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明史·列传·刘基》)。
就是说,大明国本初定,应该休养生息了,对百姓也好,对百官也罢,应该是春风般的温暖。
杨宪那血淋淋的惨状常常使他心惊肉跳,毕竟是自己的学生,朱元璋虽然没有株连到自己,已是皇恩浩荡了。于是他低调做人,谨慎做事,隐居山林,每日饮酒,下棋读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当个寓公。
一天,当地的县令想求见这位当朝的国师,大明的诚意伯,屡次被拒绝。一天晚上,于是县令便扮成普通百姓来拜访,当时刘伯温正在洗脚,准备上床睡觉了,便让侄子把客人带到前面的茅舍中,烧火做饭,也就是些粗茶淡饭招待客人。
吃过了,县令才告诉刘伯温自己是青田知县,于是“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明史·列传·刘基》)。
尽管刘伯温就是这样如惊弓之鸟,小心谨慎,可仍然出事了。

刘伯温在洪武初年奏请在谈洋设立巡检司(就是地方驻军,巡视海疆),被朱元璋采纳。
谈洋,地处于青田与瑞安西部交界的高山,三不管地界,屁大的地方,但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却是海盗,盐贩,强盗聚集作乱的土匪窝。
真是庙小妖风大,池小王八多。
离谈洋数十里的泰顺、黄坦,元末就发生了吴成七造反,声势颇为浩大。老朱的对手方国珍起事的东边海边,离谈洋也不远。
他们盗贩相聚,啸聚山海,进退自如。为了铲除危害,消祸于萌芽之中,刘伯温这才上书了这个建议,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这以后一二百年的时间里,谈洋这个鬼地方,海盗还继续酝酿发酵,渐渐的形成了盗贩一体、官盗勾结的大规模倭寇活动。嘉靖年间更是倭寇为害,愈来愈烈,只到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出现)
刘伯温回乡不久,这个地方又出了乱子,逃兵反了,地方官吏怕事,隐匿不报,想先自己灭了兵乱,把事情捂下来。
刘伯温知道后让长子刘琏进京秘奏老大朱元璋,“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明史·列传·刘基》)。刘伯温也不是多事,他走时老朱就给了他秘奏的旨意,不报就是他的渎职。
这时的左丞胡惟庸听说后,十分生气,元朝曾有“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明太祖实录》)的规定,中书,就是胡惟庸现在执掌的中书省。
现在你刘伯温打小报告,是什嘛子意思?于是他以刘伯温没经过中书省而直接上奏为由,向朱元璋告状,要求追究刘琏的犯禁责任。
朱元璋这次送他一个字:滚。
胡惟庸被打脸了,加上刘伯温曾对朱元璋挑唆,说他胡惟庸不适合当丞相,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挟前憾,使吏讦基”(《明史·列传·刘基》)。
一计不成,一计再生。这次来点狠的,打蛇打七寸,他知道老大怕什么。
胡惟庸又对朱元璋说:刘基他擅长观测风水,谈洋“踞山面海”(《明太祖实录》),有王者之气,这地方屡出反王。
他刘基,图谋不轨,想在这里建他家的墓地,当地百姓不让,所以刘基建议在此设立巡检司,其目的是想驱逐百姓,把这块地占为己有,可见他居心叵测,有让其后代造反之心。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就是这个三岁小孩都不信的鬼话,朱元璋竟然信了!这是要命的,而且解释不清,愈描愈黑。
朱元璋一直被张中的《烧饼歌》的预言,似梦魔般闹的心焦意烦,现在胡惟庸又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内心不免起了怀疑。虽然没有立即降罪刘伯温,但仍下诏书加以斥责:
如果按照朝廷律法,你是罪无可恕的,但是念及你过去的劳苦功高,现在只停了你的俸禄,就不剥夺爵位了。
刘伯温被吓坏了,老大起疑心了,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起疑心了,那还得了?这里不是山高皇帝远,阶级敌人一日亡我之心不死,就随时有生命危险。
本着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想法。在家待了三个月的刘伯温,赶紧的麻溜的回到了京城。
回来了就好,我天天打卡,大事请示,小事汇报。在你眼皮底下生活,你该放心了吧?
这次虽然借凤阳奉天殿的魔镇事件(关注见往期文章),打击了李善长一伙,但只要敌人不倒,就会有更大的反扑。
杨宪的悲剧祸根一一扬州
施耐庵听了师弟这段惊心的回忆,长叹道:真是处庙堂之高,势如累卵;处江湖之远,自乐其身。我当初拒绝你的引见,是对的吧?
想当初,让杨宪治理扬州,也是你推荐的吧?你是爱之深,害之切啊!
听了师兄这段话,刘伯温又痛苦地闭上眼睛。
那是大明江山初定,天下百废待兴,朱元璋要出去北巡,第一站就选择了曾经以繁华闻名于世的扬州,如今的人间地狱,真正的鬼城。
曾经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烟花繁胜之地,如何变成了鬼城呢?
这里来过一个食人魔一一朱元璋的部下张明鉴。
我不想写的那么血腥的少儿不宜的场面,也不想瞎编夺人眼球。
《南村辍耕录》记载说“想肉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
这个“淮左之军”常指朱元璋军队,这里的“淮右之军”准确的是指张明鉴的“青军”,当时还没有投降朱元璋。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鉴聚众淮西,以青布为号,名青军,人呼为一片瓦。其党张明鉴骁勇善用枪,又号长枪军,党众暴悍,专事剽劫”此时,在扬州的张明鉴队伍吃光了粮食,就要吃人了。这座昔日的繁华之城,迎来了噩梦。
“逾年,食尽,谋拥王作乱。王走,死淮安。明鉴遂据城,屠居民以食。大亨言于太祖,贼饥困,若掠食四出则难制矣,且骁鸷可用,无为他人得。”《明史缪大亨传》
“明鉴等既据城,凶暴益甚,日屠城中居民以为食”《明太祖实录》
这两处都据实记录了张明鉴的残杀与屠民为食,比明末的食人狂魔张献忠,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元璋接受了张明鉴的投降之后,并在洪武三年的火烧功臣楼中,将这伙食人魔送上西天,也算为扬州人报了血海深仇。
但扬州,这座宋时的东方明珠,有百万人口的不夜城,此时仅仅剩下居民十八家了。
都市变成了废墟,乐土变成了地狱。就是铁石心肠的朱元璋见了此间惨状也落泪了,真如元朝张养浩所叹: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当时陪同来的还有刘伯温和杨宪等,朱元珠就让刘伯温推荐一人来治理扬州,刘伯温看着自己喜爱的学生,当即推荐杨宪任扬州知府。
朱元璋问杨宪:何时可以将扬州恢复昔日繁华?
杨宪说出了一句让刘伯温都吓一跳的话:三年。
三年?这个只有十八戸居民的扬州知府(此时小队长都算不上)会变戏法不成?
杨宪只要了一个政策,要钱要物要人朱元璋也没有:免三年赋税。
朱元璋很大度,免十年。
只过了两年,对,就是洪武三年扬州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元璋大喜过望,立刻将杨宪调到京城委以重任,官至中书省左丞。
杨宪是如何做到的呢?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招商:土地免费划拔,经商五年免税,五年减半。更为重要的是扬州的最为重要赋税源泉一一盐田,半卖半送,还给官方执照盐引(贩私盐要杀头的)。
于是难民,小商,盐枭,盐商,流氓,地痞,流兵,逃犯……蜂涌而至,其火热程度不亚于当年的小渔村。
什么是政绩,这就是政绩,于是大明历史上第一颗璀璨的政治明星,年仅47岁的杨宪奉调进京。
杨宪来了,夹着一股改革的春风和火热,扑面而来,势不可挡。首辅李善长是聪明的,为避其锋芒,选择了病退。胡惟庸也在中书省,只是个小跟班,汪广洋是副手。
杨宪刚刚大权在握,屁股还没坐稳,就开始打压李善长,打击副手汪广洋了。
看到杨宪的急功近利,老师刘伯温曾多次劝解杨宪,可惜杨宪根本不听。他依仗朱元璋的宠信,和在扬州的雄风,杀了御史刘炳,多次弹劾李善长没有大才能,不能升任丞相之职务。(病退了但丞相职位仍在,仍是他的领班,他只是左丞)
开始朱元璋对杨宪的心思很清楚,开始还私下苦口婆心地劝导:“善长虽无宰相之才,与我同里,我自起兵事我,涉历艰难,勤劳薄书,功亦多亦。我即为家主,善长当相我,盖用勋旧也,今后勿言。”(《牧斋初学集》
李善长是什么人?那淮西集团的领头羊,功勋集团的代表,我的发小,你才跟了我多少年?
杨宪的不自量力和肚量狭小,与李善长斗法,结果被胡惟庸一击而毙,牛裂而亡。
从进京到灭亡,只有一年,政治明星成了政治流星。
兔死狐悲,刘伯温既惊又怕,他知道朱元璋目前对李善长的信任,远远超过自己。他虽再使金蝉脱壳之计,奉旨斩龙脉,巡视山川,但背后总有一双恶毒的眼睛盯着自己。
下一站将去哪里?沿江而上,去四川,去看看先辈袁天罡,李淳风归隐之地一一阆中。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