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颖壳褐变,严重影响产量!

请问这是什么病?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颖壳褐变,严重影响产量!

从图片看,是叶鞘腐败病,叶鞘上出现褐色病斑,形成云纹状病斑,甚至扩展至叶鞘大部分,叶鞘内的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成为枯孕穗。发生较重的话,可以结合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用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加戊唑醇或咪鲜胺,加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防治。下面小编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新病害。

近年来,这种新的病害,南方水稻区常常在二晚田间后期会发生,该病只在水稻破口到灌浆期才能明显发现症状,初起时在剑叶叶鞘中下部呈现褐色斑,继而向上扩展,有时在叶枕部位也有显症,个别还会向上蔓延至叶片上,出现针尖大小的褐色斑点。抽穗后在颖壳上出现麻壳、黑秕、穗轴干枯呈白穗,严重时对产量影响较大,并且稻谷品质下降,米粒黑褐色。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颖壳褐变,严重影响产量!

1、发生案例

江苏东海县水稻叶鞘腐败病发生情况,于2009年在病虫害调查过程中发现水稻叶鞘腐败病,当时仅限于个别农户田中,具体品种不详 :2010年发生面积相应有所扩大 ,但也只是在抽穗较迟的品种上发生,病丛率为10%;2011年则呈大片发生,且发生程度也扩大,全县有10%以上田块见病,发病轻的点损失达8%-10%,发病重的田块病丛率达 80%以上,几近绝收。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颖壳褐变,严重影响产量!

2、发病危害

水稻叶鞘腐败病又称鞘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以禾谷镰刀菌占绝对多数,串珠镰刀菌和交链孢次之,受害严重的水稻稻穗呈现褐色。该病发生后受害褐粒多、黑米率高、秕粒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差,产量损失10%-20%,重者达到30%以上。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颖壳褐变,严重影响产量!

3、气候因素

孕穗期降雨多,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于发病。

4、栽培因素

早稻及易倒伏的品种,发病重。氮肥施用过量、过迟,或田间缺肥时,发病重。昆虫及螨类多的田块,易发病。田间湿度高,通透性差,发病重。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颖壳褐变,严重影响产量!

5、越冬及侵入

越冬: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稻种和病稻草上越冬。侵入:病菌可借气流或小昆虫、螨类等媒介传播,进行初侵染。种子带菌的,种子发芽后,病菌从生长点侵入。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从伤口、气孔或水孔等侵入,进行再侵染。

6、田间管理

防止稻叶早枯,日常注意肥水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地力。施用硅肥可提高水稻抗病性,减轻发病。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颖壳褐变,严重影响产量!

7、防治方法

该病和穗颈瘟和稻曲病防治要领相似,以破口前一周和抽穗50-80%这两个关键期用药为佳,药剂选择春雷霉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类两两复配,效果较为理想。

由“云众地”整理,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云众地服务宗旨:一个有态度、专注稻麦种植技术的农业自媒体,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若有不足之处,望朋友们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