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穎殼褐變,嚴重影響産量!

請問這是什麼病?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穎殼褐變,嚴重影響産量!

從圖檔看,是葉鞘腐敗病,葉鞘上出現褐色病斑,形成雲紋狀病斑,甚至擴充至葉鞘大部分,葉鞘内的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成為枯孕穗。發生較重的話,可以結合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用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加戊唑醇或咪鮮胺,加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防治。下面小編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新病害。

近年來,這種新的病害,南方水稻區常常在二晚田間後期會發生,該病隻在水稻破口到灌漿期才能明顯發現症狀,初起時在劍葉葉鞘中下部呈現褐色斑,繼而向上擴充,有時在葉枕部位也有顯症,個别還會向上蔓延至葉片上,出現針尖大小的褐色斑點。抽穗後在穎殼上出現麻殼、黑秕、穗軸幹枯呈白穗,嚴重時對産量影響較大,并且稻谷品質下降,米粒黑褐色。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穎殼褐變,嚴重影響産量!

1、發生案例

江蘇東海縣水稻葉鞘腐敗病發生情況,于2009年在病蟲害調查過程中發現水稻葉鞘腐敗病,當時僅限于個别農戶田中,具體品種不詳 :2010年發生面積相應有所擴大 ,但也隻是在抽穗較遲的品種上發生,病叢率為10%;2011年則呈大片發生,且發生程度也擴大,全縣有10%以上田塊見病,發病輕的點損失達8%-10%,發病重的田塊病叢率達 80%以上,幾近絕收。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穎殼褐變,嚴重影響産量!

2、發病危害

水稻葉鞘腐敗病又稱鞘腐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以禾谷鐮刀菌占絕對多數,串珠鐮刀菌和交鍊孢次之,受害嚴重的水稻稻穗呈現褐色。該病發生後受害褐粒多、黑米率高、秕粒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質變差,産量損失10%-20%,重者達到30%以上。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穎殼褐變,嚴重影響産量!

3、氣候因素

孕穗期降雨多,或霧大露重的天氣,有利于發病。

4、栽培因素

早稻及易倒伏的品種,發病重。氮肥施用過量、過遲,或田間缺肥時,發病重。昆蟲及螨類多的田塊,易發病。田間濕度高,通透性差,發病重。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穎殼褐變,嚴重影響産量!

5、越冬及侵入

越冬: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稻種和病稻草上越冬。侵入:病菌可借氣流或小昆蟲、螨類等媒介傳播,進行初侵染。種子帶菌的,種子發芽後,病菌從生長點侵入。發病後,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從傷口、氣孔或水孔等侵入,進行再侵染。

6、田間管理

防止稻葉早枯,日常注意肥水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提高地力。施用矽肥可提高水稻抗病性,減輕發病。

水稻穗期新病害之鞘腐病,可引起水稻穎殼褐變,嚴重影響産量!

7、防治方法

該病和穗頸瘟和稻曲病防治要領相似,以破口前一周和抽穗50-80%這兩個關鍵期用藥為佳,藥劑選擇春雷黴素、吡唑醚菌酯、咪鮮胺類兩兩複配,效果較為理想。

由“雲衆地”整理,僅供參考,轉載請注明出處!雲衆地服務宗旨:一個有态度、專注稻麥種植技術的農業自媒體,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若有不足之處,望朋友們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