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全国流行东北话,可是在我们福建,莆田口音的普通话却最受欢迎。因此就有几个关于莆田的故事很流行。有一个故事夸奖我们福建莆田人。说是莆田人在外地卖虾米——就是北方人称之为“虾皮”的那种小玩意——好几百块钱一斤。问为什么这么贵,莆田人就说了:这虾米是用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使的绣花针,用激光烤弯了做成钓钩,下到海里会自动瞄准那种微型虾,一只一只地钓起来,然后又一只一只地用专门的模具先压扁了,换一副模具再压弯了,又然后用纳米材料染红了,所以必须卖这么贵。北方同胞们像听神话一样目瞪口呆,听完了细细一想,这样的虾皮确实珍贵无比,于是痛痛快快掏钱:“来它二两!”
另外一个段子是关于“莆田老军医”的“三段论”。据说“莆田老军医”专治一些男士羞于启齿的毛病,对病人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有病,很严重啊”,第二句是“你来找我,找对了”,第三句才落到实处:“可以治,药很贵”。这“三段论”后面的注解似乎有些不雅。过去高速公路比较少汽车大都走国道,停车下来路边茅厕里随处可见性病治疗广告,白纸黑字或八开或十六开大小不等,上书“莆田老军医”专治什么什么疑难杂症云云。其实“老军医”早在方圆数百里的这些所在都涂上了生漆,就是做脱胎漆器用的那种谁沾了谁过敏的生漆。十个男人进来方便,有八个那不便处都会过敏。这些男人平日里可能不检点之处甚多,此时难免做贼心虚,于是赶紧就要找“老军医”。“老军医”成竹在胸有的放矢,所以百发百中药到病除。
这些自然只是民间流传的段子,只能够当做笑话听听当不得真,否则莆田人民不把我捶扁了才怪。不过莆田人的经营头脑之灵光由此可知,所以莆田人在我们福建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莆田人除了有极强的生意头脑外,勤奋、起早贪黑也是其美德。都说天上要是掉下来包子,也是起得早的人捡走了。这里说的莆田人的起早,实际上还有莆田人经营上先人一步的意涵。至于吃苦耐劳的品质,那在莆田人来讲就更不在话下。早年莆田人在大兴安岭倒腾木材,五六十吨的大卡车,莆田老板光起膀子,嘿呀嘿呀地就和工人一起装车卸货,试问其他地方大大小小的老板们做得到吗?再说到经营手段,那就更是莆田人的强项了。最初开医院的时候,莆田老板都是自己穿起白大褂,望闻问切招招式式都做得挺像一回事,然后就唰唰唰地开处方,那字体简直就是龙飞凤舞,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写的什么,因为他根本就不认字。可就是这样大字不识的众多莆田老板,却把民营医院办到全中国去了。据说有一位同样不识字的莆田老板,在全国各地开了十来家医院,怎么管理呢?他的方法很简单:各家医院每天晚上五点钟,准时把当天的营业收入数额以短信方式都发到他的手机上,该老板就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了——可惜的是,近些年,莆田系医院的名声实在有些不堪,这个所谓“强项”就很砸了莆田的招牌,让莆田人蒙羞。除了办医院,莆田人还搞木材生意。莆田并非木材产区,可是据说全世界百分之五十的木材生意是莆田人在做,全中国百分之九十的木材生意是莆田人在做。中国最大的进口木材检疫中心设在莆田的秀屿港,这应该就是最好的注解了,你说莆田人牛不牛?不但是木材、医院,莆田人几乎还控制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金银首饰生意。所以过年前后。你到莆田城乡去转转,满莆田的大街小巷阡陌沟垄,行驶着的或是停放着的,都是挂“京”“沪”“苏”“渝”等等牌照的豪华车。今年正月初四那天我到湄洲岛一个朋友家吃年饭,他家几个兄弟分别在北京、内蒙做生意,也是这样的豪华车开回来好几部,其中一个弟弟更牛,说是从呼和浩特把车开回来太累,干脆花了三千块钱运费,把一部顶级皇冠托运到家来用几天,等过完年再倒腾回内蒙古去。
说了这么多莆田人的生意经,我们不要误以为莆田人只懂得赚钱。实际上莆田不仅仅有钱,莆田更是大有文化。古往今来,莆田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文化大家可谓星汉灿烂。从北宋的书法大家蔡襄、诗词大家刘克庄,南宋的史学大家、首创中国通史体系的郑樵,明代的书画大家普鲸,直至当代的著名学者许怀中、诗人郭风、散文家陈章武——凡此等等举不胜举。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莆田的文化,据说这些年来,莆田的高考升学率一直高出福建全省平均数的15%、16%左右,你说莆田是不是遍地文化呢。甚而至于,莆田不光有钱有文化,莆田还有神——号称“世界航海女神”、至今全球信众仍达两亿数千万人的妈祖,就是诞生于斯羽化成仙于斯、及至天妃、天后再及至神祗的。
有了妈祖的护佑,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胆略与商业意识,加上勤奋与吃苦耐劳,当然,在早期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时,还必须加上类似于“莆田老军医”那样的狡猾与机谋——用几个莆田老板的话说,就是“买空卖空”、“搬砖头”式的手段,所以,莆田汉子们能够把生意事业做到全国、全球,应该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也正因为这最末一点,福州人有一句说得很是酸溜溜:“神仙难赚兴化钱”。所谓“兴化”,莆田的古称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