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沱江龙( ruyangosauRus)
年代:侏罗纪晩期
地点:亚洲(中国)
大小:长7米
食性:植物
生活在中国的沱江龙与同时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剑龙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沱江龙从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长着15对三角形的背板,比剑龙的背板还要尖利,其功能是用于防御来犯之敌。在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两对向上扬起的利刺,沱江龙可以用尾巴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
1974年,重庆市博物馆工周世武在四川省自贡市附近的五家坝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工作,进过三个月的挖掘,清理出了重达10吨的骨骼化石。这些标本经过中国古生物学家董枝明教授研究,其中的部分化石被复原出了四具恐龙骨架,其中有一具就是沱江龙的骨架。这具骨架是亚洲有史以来所发掘到的第一具完整的剑龙科恐龙骨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沱江龙是在中国发现的诸多覆盾甲龙之一,也是亚洲发现的第一只剑龙类恐龙,现有近乎完整的标本。其结构与剑龙类似,头窄小,牙齿短,体格庞大。
其背部长有十五对骨板,这些骨板在臀部和尾巴上变得更加高耸、更像棘刺。和狭脸剑龙一样,沱江龙的尾巴上也有两对长棘刺。
沱江龙与剑龙一样,都不能靠后足站立,这一推论源于剑龙脊椎上突出的神经棘(为肌肉附着点)并没有出现在沱江龙和钉状龙身上,表明后两者均为地面觅食动物。
沱江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