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斑点叉尾鮰养殖管理要点

斑点叉尾鮰养殖管理要点

斑点叉尾原产于北美洲,属于鲇形目、科鱼类,营底栖生活,食性杂,较贪食,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肉质鲜嫩、营养价 值 高 等 优 点 , 自1985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入我国后,已在湖北、四川、广东、江苏、河南等多个地区大规模推广养殖。目前,全国年产斑点叉尾优质鱼种11亿尾(主要来自湖北省嘉鱼县),年产斑点叉尾成鱼38万吨,以国内消费为主,主要销往加工厂及烤鱼店。

江苏省东辛农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隶属江苏农垦的大型国有养殖单位,现有养殖水面3万余亩,年生产斑点叉尾、草鱼、鲤鱼、鲫鱼、南美白对虾等优质水产品3万余吨,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公司近几年充分利用国有组织化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引入斑点叉尾养殖,积累了充足的经验技术和销售渠道。现将斑点叉尾养殖管理要点总结如下。

一、苗种放养

斑点叉尾属无鳞鱼,苗种放养操作易受伤感染,需谨慎小心。苗种起捕放养建议在水温15℃以上进行,在鱼种长途运输过程中每隔2小时翻搅一次,防止斑点叉尾在鱼箱底部扎堆集群缺氧。鱼种到达放养鱼塘后,排放鱼箱水,同时用水泵不断添加鱼塘水,维持15分钟,使斑点叉尾适应该鱼塘水温和水质,减少应激反应。排换水后,用 1%~2%食盐水在鱼箱消毒 10 分钟左右,消毒过程中鱼种躁动不安时应立即放塘。鱼种放塘后第二天用硫醚沙星或者水杨酸、碘制剂全塘消毒,两天后重复消毒一次。

二、饲料投喂

斑点叉尾放塘后立即驯化引食,此时可添加多糖、多维等免疫增强剂有利于快速恢复体质。3-4月,投喂沉性料,蛋白质含量28%,日投喂两次,缓慢加料,日投饵率 0.5%~1.5%;5-7月,随水温上升斑点叉尾进入生长旺季,改喂膨化料,饲料蛋白质提至32%,日投喂两次,日投饵率1.5%~2.5%;8月水温较高,斑点叉尾生长速度放缓,可改喂颗粒料,饲料蛋白质降至30%,日投喂两次,日投饵率2%左右;9-10月为黄金生长期,加大饲料投喂量,饲料蛋白质32%,日投喂2次,投饵率2.5%~2.8%,10月中旬后逐渐将膨化料改为沉性料并逐渐减料,在水温低于10℃时每两天中午投喂一次,鱼塘结冰后停止投喂。

三、水质调控

1.注重改底 斑点叉尾属底栖性鱼类,养殖过程中要注重改底。在6-9月养殖高峰期,每7天左右改底一次,生物底改与化学底改搭配使用;3-5月及10-12月每15天左右改底一次,以化学底改为主。如遇水质或底质较差,可加大改底频率。

2. 强化肥水补菌 通过肥水补菌营造肥、活、嫩、爽的水质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降低饵料系数。肥水可用尿素、过磷酸钙、市面所售氨基酸肥水产品,施足基肥肥好水后,以补肥为主,少量勤补。为降低成本,可自培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 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剂,7天左右使用一次。

3.适时排换水 夏季8月高温季节将鱼塘水加满;由于全年积累大量残饵、粪便,冬季越冬之前必须排换水1/2以上,将鱼塘水加满;水质太差时可排掉部分塘水,添加新水。

四、病害防治

1.春季暴发性死亡 春季暴发性死亡为近几年对斑点叉尾危害最大的病害,发病率高,死亡量大。发病时间在每年的3-4月,发病水温为15~25℃,症状为病鱼呆滞、游动迟缓,体表溃疡、有大小不等的圆形褪色斑,鳃丝肿大,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肝脏纤维化,脾脏发黑、发紫,肾脏肿大,胃肠没有食物,炎症严重且有脓液,后肠有套肠现象(图见彩中插2)。

防治方法:水温在15℃以下减少刺激,尽量不动网、频繁加换水;越冬前不能过早停食,投喂保健料增强体质,越冬期间保持水体肥度;开春后缓慢加料,投喂保健料使鱼尽快恢复体质。对于发病塘口,由于此时温度低,斑点叉尾摄食量少,对药物吸收效果差,用药效果不明显,此时应注重水体养护,减少消毒杀菌。外用较为温和的碘制剂消毒后及时培藻补菌,保证充足的溶氧、良好的水质和底质,内服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搭配保肝护胆药和多维5~7天,减少药物对代谢器官的刺激,疗程结束后用保肝护胆药加多维康复保健一个疗程。

2.夏季出血病 流行季节为夏季7-8月,发病急,损失大,通常伴随鱼塘中鲫鱼、花白鲢等混养品种死亡。病鱼眼球周围、下颌、鳍条基部充血,腹部肿胀有腹水,肌肉、内脏出血,胃肠充血有脓液(图见彩中插2)。

防治方法:勤改底,善肥水,多补菌,去除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营造良好的水质环境;定期添加保肝护胆药、多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提高鱼体免疫力;发病后减料1/3~1/2,连续外泼苯扎溴铵+戊二醛合剂两次,条件允许可进行药敏实验找出敏感抗生素,再添加保肝护胆药和多维投喂5~7天。

3. 肠道败血症 流行季节为 5-6 月和 9-10月,由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又称“一点红”,病鱼失去平衡在水面打转,头部有一条红线,眼球突出,鳃丝苍白,体表有小的红斑,腹腔积水膨大,内脏有出血点和坏死点,肠道充血,部分有套肠。

防治方法:同样为细菌性感染引起,防治方法同斑点叉尾夏季出血病。

4.寄生虫病 主要有小瓜虫、车轮虫、杯体虫、锚头鳋,多危害斑点叉尾鱼种,尤其小瓜虫,目前尚无特效药,危害极大(图见彩中插2)。防治方法:鱼塘干塘后彻底清塘清淤;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冬季及初春做好肥水工作;养殖过程中勤改底,保持良好底质环境;由于斑点叉尾无鳞鱼特性,发生虫害后尽量使用中草药杀虫剂或者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较温和的杀虫剂。

五、产品销售

斑点叉尾同其他传统养殖品种不同,养殖过程中因抢食性差异会出现大小不均情况,其商品规格有三种:“呆子货”规格在1.6千克/尾以上,“北京货”规格在1~1.6千克/尾,“成都货”规格在0.5~1千克/尾。其中“北京货”市场销量最大,价格最高,因此斑点叉尾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及时打样,关注长势,在行情理想的情况下达到“北京货”规格即搬罾销售,增加全塘“北京货”比例,提高销售价值。同时通过扳网可实现捕大留小,加快存塘鱼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提高鱼塘产量。

斑点叉尾鮰养殖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