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与人之间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样遵循同样的道理,有的国家借助他国的援助,成功摆脱一穷二白的身份,从此走入富强国家的行列,比如以色列。
但有的国家在他国无数的援助面前,依旧处于贫穷落后的困境之路,宛如扶不起来的阿斗。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就是典型的扶不起来的阿斗。
这个地理位置优越的欧洲国家,在上世纪接受了大量外国援助的情况下,却始终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
造成如此困境的原因,并非援助国的施舍太少,反而是太多,造成了这个国家坐吃山空,并且将大量援助用于毫无用处的建设当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不说,还让自己的国民吃不饱穿不暖。
<h1 class="pgc-h-arrow-right">命途多舛的阿尔巴尼亚</h1>
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由于地处欧亚大陆交界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巴尔干半岛东边的亚洲各国要想征服欧洲,必须取道巴尔干半岛。
同样地,如果欧洲国家要想征服亚洲地区,也必须经过了巴尔干半岛。而阿尔巴尼亚,就处于巴尔干地区。
由于以上原因,阿尔巴尼亚的历史就是被别人征服的历史。虽然阿尔巴尼亚是巴尔干半岛的原住居民,但很早就被罗马国、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等相继占领。
直到1190年才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但好久不长,没过多久再次被人占领,这次占领阿尔巴尼亚的人是土耳其人。
虽然阿尔巴尼亚展开了激烈的独立运动,但都被镇压,直到1912年,阿尔巴尼亚才取得独立地位。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再次被占领,直到1920年才宣告独立。第二次战争爆发前几个月,阿尔巴尼亚再次被人占领,这次,占领他们的是隔壁邻居意大利人。
阿尔巴尼亚成为意大利的附属国。后来,意大利战败,其在阿尔巴尼亚的权益被德国人接手。在二战中,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于1946年宣告独立。
1945年,阿尔巴尼亚举行了盛大的选举,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获胜,成为政府首脑。次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h1 class="pgc-h-arrow-right">擅长抱大腿的阿尔巴尼亚</h1>
正是因为阿尔巴尼亚在漫长历史中始终处于被他国征服的状态,让阿尔巴尼亚人民充满了危机意识,为了免于被征服的命运,阿尔巴尼亚选择了抱别人大腿。
希望借助大国力量来保存自己,这点本无可厚非,但朝三暮四的阿尔巴尼亚并未在投靠大国的过程中获利。
其中原因,并非这些大国阿尔巴尼亚的帮助不够尽力,相反,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尽最大努力给予其支持。
恩维尔·霍查虽然取得阿尔巴尼亚的大权,但他是一位典型的夺权一流、治国无能的统治者。
他上台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手段包括扶持亲信,大力铲除异己。他的这些折腾,虽然对自己权利的巩固大有益处,但显然不利于阿尔巴尼亚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阿尔巴尼亚周边各国,尤其是欧洲邻居们,都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就,阿尔巴尼亚依旧一贫如洗。
为了在大国的争斗中保存自己,阿尔巴尼亚选择了投靠当时的大国苏联,因为阿尔巴尼亚与苏联一样,同属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具有共同的意识形态。
投入苏联怀抱的阿尔巴尼亚不仅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支持,也得到了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南斯拉夫的青睐。三个兄弟之间很快走到了一起。
由于地理上接近南斯拉夫,所以阿尔巴尼亚一起想和南斯拉夫合并起来,建立"巴尔干联邦",人多力量大,好干一番大事业。
不过,当合并的事业真正迈开步伐的时候,阿尔巴尼亚又犯起了低估,原因还是因为长期遭受外敌侵占而形成的多疑的民族性格,阿尔巴尼亚认为与南斯拉夫合并后,南斯拉夫会借机吃了自己。
同时,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之间,原本就有领土上的争端。都打算要合并了,还在计划领土上的那点争端,充分说明了阿尔巴尼亚内心对他国的排斥心态。
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虽然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但各自为营,不可能走在一起。
南斯拉夫与苏联闹僵了以后,阿尔巴尼亚彻底地倒入了苏联怀抱。这个举动,在当时也算是明智之举,因为当时的苏联不仅是社会主义头号大国,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敢于与美国叫板的国家。
恩维尔·霍查带着阿尔巴尼亚投入苏联大国的怀抱,这正合苏联老大哥的意图,毕竟,这是一个处于欧洲胸口上的国家。
欧洲是美国人的天下,在欧洲搭上这么一位盟友,简直如得神助,必要时可将阿尔巴尼亚变成插在欧洲胸口上的一把刀,可以遏制美国势力的东进政策。
苏联才能大哥也确实够意气,给予了阿尔巴尼亚很多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像支持中国那样,苏联将自己的物资。
专家等源源不断地投入阿尔巴尼亚国内,让这位穷惯了的欧洲国家立即阔绰了起来,阿尔巴尼亚也快速发展了起来。
很好景不长,阿尔巴尼亚与苏联之间很快交恶。1953年,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经过斗争后取得苏联的领导地位。
在1956年的苏共会议上,赫鲁晓夫作完报告后,抛出了《反对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发言,这就是当时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共产主义阵营中掀起了红色风暴,直接导致了多个国家爆发暴力革命。
作为斯大林的死忠粉。
阿尔巴尼亚自然不能赞同赫鲁晓夫作出的一系列反对前人斯大林的举措,指责赫鲁晓夫搞修正主义,拒绝再与苏联进行合作。
1961年,恼羞成怒的苏联人一气之下,从阿尔巴尼亚撤走了所有的人员和物资,阿尔巴尼亚再次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傍上中国</h1>
与苏联的合作被终止后,身处漩涡中心的阿尔巴尼亚知道自己并不能独挡一面,于是他决定依附另一位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这位老大哥就是远在东方的红色中国。
当时的中国虽然依然贫困,但较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苦于没有朋友,尤其是远在欧洲的朋友,见阿尔巴尼亚主动示好,中国也开放怀抱,接纳了这位兄弟国家。
其实,当时中国接纳阿尔巴尼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同样与苏联开始交恶,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中国认阿尔巴尼亚为兄弟国家。
中国人非常讲意义,认定了对方做朋友,就会尽全力协助朋友的事业。为了支援阿尔巴尼亚的国内建设,中国可谓是不留余力地倾囊相助。
单就在1961年这一年时间,阿尔巴尼亚就从中国这里得到了数十万吨粮食和2.5亿人民币的资金援助,当时的2.5亿人民币,对于中国来讲,可谓重金,相当于1亿美元。
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高达100多亿人民币的援助,除了资金援助外,中国还把自己研发的武器图纸提供给阿尔巴尼亚,让他们尽情仿制,中国生产的歼-7战机,一半都给了阿尔巴尼亚。
但阿尔巴尼亚并未珍惜中国的援助,这个深受他国入侵之苦的国家依旧抱着防止敌人入侵的目的建立起70多万座碉堡!
这些当时建成的碉堡至今仍随处可见,成为了阿尔巴尼亚国家最为明显的象征。
如果说由于历史原因在本国内建立如此数量众多的碉堡还算是情有可原,但阿尔巴尼亚对于中国援助物资的浪费就不可原谅了。
在接受了中国的工业产生者援助后,阿尔巴尼亚并没有好好用于发展自己国内的工业水平,而是肆意折腾,机器坏了也不修,直接更换。
当时的援阿专家好言相劝,但阿尔巴尼亚并未接受,反而是大方地说:没事,坏了还有中国人的支持。
他们有中国提供的纺织机,却苦于没有棉花,中国只好送佛送到西,提供他们棉花,但他们生产出来的劣质产品根本就没有销路,又反销中国,并且价格不菲,出于维护关系的需要,中国照单全收!
如此援助之下,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依旧不见起色,人民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尼克松访问中国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这让当时的阿尔巴尼亚感觉被抛弃了,他们纷纷指责中国也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对中国的事务横加指责!两国关系陷入冰点。
两年后,中国终于看清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嘴脸,停止了对他们的援助。阿尔巴尼亚成为了欧洲大地的著名穷国。
其实,阿尔巴尼亚的条件非常优越,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又靠近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为邻,正常情况下找不出穷的理由。
但阿尔巴尼亚依旧一穷二白,即使后来成为了欧盟候选国,依旧要靠欧盟的援助才能过日子。阿尔巴尼亚贫困的原因,相信他们自己早已经有了答案。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