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黑眉锦蛇改叫“黑眉曙蛇”了?

白环蛇都叫“链蛇”了?

三索锦蛇改叫“三索颌腔蛇”了?

绿锦蛇还改叫“绿蛇”了?

冈氏竹叶青以后叫“冈氏蝮”了?

还有

绿鬣蜥不以后叫绿鬣了

要叫“犀角美洲鬣蜥”了?

… …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由于两栖爬行动物学科的发展,我们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而作为了解它们的基石——分类学,也越来越细化。而这进步过程解释起来相对复杂,对于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改 名

短短的“名字”,犹如每个物种的品牌形象。它的改动和去留,代表了这个物种的身份是否有变动。例如被爬友广为熟知的改动:

黑眉、百花、南峰等锦蛇

突然有一天,被分到了一个叫“晨蛇属”(或曙蛇)的属中

也就是叫了几十年的“黑眉锦蛇”

从此就要叫“黑眉晨蛇”了(或黑眉曙蛇)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再后来,类似的变动越来越多,不知不觉,常见的几种似乎改了个遍。爬友之间甚至光看对方使用的名称,就能判定对方大概哪年入的坑

可是除了科研工作者和资深爬友喜欢较真外,大部分业余爱好者对这些专业上的变动并不感冒。更多的人甚至是“根本不知道有变化”。这可难为了科普工作者:

既要紧跟“时代潮流”

还要向一般爱好者解释“改名过程”

又要对以前的作品进行修改…

就不能不改了吗?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其实,“改名”不是为了故意难为大家。“改名”是好事,意味着我们对这些物种的了解更近了一步。但生物学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名”之后产生的修订成本,渐渐影响到了科普、物种保护、学术交流等等领域。而这些有悖习惯叫法的“新名字”,也往往会让本不和谐的爬圈多一份“撕逼”的可能

现在 好消息来了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经过了几年的研究和讨论

由王剀、吕植桐、蒋珂、车静等人

于2019年12月发布在《生物多样性》的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中

建议恢复了多种爬行类动物的中文名

具体名单如下: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别看只是“恢复名称”。要知道很多物种顶着它们最早的中文正名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而两爬一直都不受媒体的待见,专业领域发起的改名很难达到“老名字”的覆盖范围,因为纠正一个名字的传播成本太大了

举个例子,要解释黑眉锦蛇为什么改叫“黑眉晨蛇”,可能一两句很难讲得清;但要是有人好奇为什么都叫锦蛇,但拉丁属名却不同时,科普工作者只需要告诉他“这中文名尊崇了以前的习惯”就可以了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再者,分类学也是不断进步的,可能一个物种的分类单元一变再变,那就意味着它的名字也要改来改去。也许你刚习惯了新名字,它可能又改名了。

所以对于一般的应用场景,基本上维持“以前叫什么 现在还叫什么”的传统就可以了。如果为了体现科学性和专业性,在中文名后面加上拉丁学名就可以了。毕竟大部分人并不需要了解繁杂的系统发育树。中文名主要还是用于交流,按照习惯不动,才能提高交流效率

类似的事,国外也在发生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美洲鬣蜥属的重新厘定,算得上是2020年的新闻。我们熟悉的“大凶豺龙”被拆分成了三种,分别是国内最常见的Iguana rhinolophus、分布靠南的Iguana iguana,和最好分辨的Iguana melanoderma

由于Iguana melanoderma是新独立出来的,也是外形最容易识别的,因此叫做“萨巴黑鬣蜥”是毫无争议的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那另外两种叫什么呢?

不好意思,目前并没有正式中文名

目前关于这两种“绿鬣蜥”的几种名字都是来源于拉丁名直译、英文名翻译,据地理位置或者传统名称来定的。那总该有个说法吧?让我们回归“绿鬣”的名字的由来

“绿鬣蜥”来源于英文名

“Common Green Iguana”

Common :普通的

Green :绿色的

Iguana :鬣蜥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Iguana rhinolophus

在之后的传播中,为了使用方便,经常会把“Common”省略,只称呼为“Green Iguana”,也就是“绿鬣蜥”。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绿鬣蜥”已经不止一种了。但这个经典的名字,该由谁继承呢?一部分人认为,这个名字应该由Iguana rhinolophus来继承,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犀角美洲鬣蜥”

WHY?

虽然当年是这两种一起顶着“绿鬣蜥”的名字走向了世界,但真正广泛传播的、在热带地区建立自己的知名地的、占领了宠物市场的、在中美洲各地到处杂交的,其实都是“Iguana rhinolophus”。也就是你见过的“绿鬣蜥”,大部分都是Iguana rhinolophus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和前文所说的蛇类改名问题一样,即然这个名字已经广泛传播、为人熟知而且更常见。为什么我们要改常见的,而不改少见的呢?

因此,在美国多家媒体报道“绿鬣蜥新成员“的新闻时,继续选择用“Grenn iguana”(绿鬣蜥)来指代Iguana rhinolophus。那另一种呢?别忘了,之前省略的Common还没用呢~于是,“Common iguana”(普通鬣蜥)则被他们用来指代没那么多见的“Iguana Iguana”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坚持使用”绿鬣蜥“的不止新闻媒体,一些爱好者也更喜欢这个名字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那我们最熟悉的这种鬣蜥

以后就叫”绿鬣蜥“了呗?

随 你

根据传统和知名度,可以叫它“绿鬣蜥”

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叫它“中美洲鬣蜥”

根据外观特点,可以叫“中美角鬣蜥”

或者“犀角美洲鬣蜥”

但问题来了,在国际交流中,中国爬友一定会优先选择直译中文名成英文来交流(不然还能用拉丁语吗),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绿鬣蜥—Green Iguana 没问题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中美洲鬣蜥——Central American Iguana 也没问题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中美角鬣蜥——Central American Horned Iguana 专业的也能区别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但是“犀角美洲鬣蜥”—— Rhinoceros iguana….就被“抢注”了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换个说法——Rhino-horned iguana 还是它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再换——Rhino Iguana 也是它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在不用拉丁学名标注的情况下,只要你的翻译里带上了“犀”,出来的都是犀牛鬣蜥。所以当你按照“犀角美洲鬣蜥”的英语翻译来进行国际化交流时。这个译名可能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尴尬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爬友都懂叫错名后的百口莫辩

不过好在中文名仍在讨论阶段,以上四种都没有错。想换换口味的,叫这些新名字没错;习惯不改的,也没有问题

你要是问我的态度?

我认为不改的好

第一,耳熟能详的物种改成任何拗口的名字都会影响传播,为相关工作者带来巨大麻烦。“常见的不改改不常见的”是最有效率的办法。和前文说的一样,如果需要区别,只需配上拉丁学名即可分辨

第二,就算今天记住了新名字,你怎么知道过两年它不会变了呢?要知道这个家族里的成员可是在过去百年调整了无数次…

放心 你认识的绿鬣 还叫“绿鬣”

最后,无论是哪种绿鬣,都是需要庞大的环境、多样的设备、以及丰富的食物才能供养的大型宠物,这些要求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易承担。

曾经的它们由于过于廉价而被肆意买卖,无论说得有多“好养”,但“养死的远比养活的多”仍是普遍事实。如今的法律让野蛮发展的脚步被迫停住,从动物的角度考虑,这未必是坏事。

我们真的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沉淀、学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