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一9岁男孩童彦文因其所做的五首诗,一夜爆红网络。昨日,“小诗人”因蜂拥而来的记者堵在家里,只得放下手中的书,而原本计划要写50篇诗的他发狠说:“我再也不写诗了”。童彦文母亲道,儿子写诗并不是“常态”,之前也没有多少诗人的潜质,他还只是个普通小孩。(5月18日《厦门日报》)
一名年仅9岁的小男孩,面对记者的蜂拥围堵,竟以“我再也不写诗了”回击。笔者不得不想到中学语文课本里“伤仲永”的故事:仲永五岁方能作诗,并自为其名。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天才儿童”最后却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不可不谓为“悲剧”。在笔者看来,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过切;社会及一些媒体对于“神童”的过热关注与曝光,正是“伤仲永”悲剧发生的原因。
早在2012年,珠海小神童冯邵一的一封“退学申请书”,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和热议,冯邵一8岁时就在新浪读书网上创作自己的连载小说《春天不再来》,10岁念初中。但2012年,时年10岁的冯邵一却申请了退学,他的父亲冯银刚表示,上中学后骤变的环境和心理落差都让孩子一下难以适应。而早在2002年,一名17岁就考上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的“神童”魏永康,在19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退学。
笔者认为,家长、社会对于“天才儿童”的过度追捧,再加上媒体加给“神童”的光环效应,让本应在享受多姿多彩童年、在校接受“适龄”教育的孩子,被“名、利”束缚。而我们在对“神童”的教育中一味侧重“揠苗助长”式的培养,一味拔高孩子的“能力”,忽视孩子的心理与生活教育,也正是“伤仲永”产生的原因。
回到“小诗人”童彦文身上,则再次验证了“天才儿童”的光环热度,网友感动于九岁小孩笔下“一粒种子路弯弯,一个新生命”的灵性诗句,感叹童年与赤子之心。孰不知越是灵动的诗句越难抵挡住“名利”的冲击,现实生活中的“神童”我们听闻不少,可往往却在“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和“日扳‘神童’环谒于人,不使学”中,“泯然众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我们赞叹于一些想象丰富,灵性流动的诗句出自孩子之手,但却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欣赏、教育这些“小诗人”、“神童”。笔者认为,我们在为孩子的成就感到震惊和赞叹时,不要过度地解读这些成就,不要“任性”地追捧和对“天才儿童”、“小诗人”之类冠以过度的光环。理性对待“小诗人”,还他们一个普通小孩的童年,才是对孩子的灵性的保护。
文/刘丽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