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一9歲男孩童彥文因其所做的五首詩,一夜爆紅網絡。昨日,“小詩人”因蜂擁而來的記者堵在家裡,隻得放下手中的書,而原本計劃要寫50篇詩的他發狠說:“我再也不寫詩了”。童彥文母親道,兒子寫詩并不是“常态”,之前也沒有多少詩人的潛質,他還隻是個普通小孩。(5月18日《廈門日報》)
一名年僅9歲的小男孩,面對記者的蜂擁圍堵,竟以“我再也不寫詩了”回擊。筆者不得不想到中學國文課本裡“傷仲永”的故事:仲永五歲方能作詩,并自為其名。然而,就是這樣一名“天才兒童”最後卻落得“泯然衆人矣”的下場,不可不謂為“悲劇”。在筆者看來,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過切;社會及一些媒體對于“神童”的過熱關注與曝光,正是“傷仲永”悲劇發生的原因。
早在2012年,珠海小神童馮邵一的一封“退學申請書”,引發廣大網友關注和熱議,馮邵一8歲時就在新浪讀書網上創作自己的連載小說《春天不再來》,10歲念國中。但2012年,時年10歲的馮邵一卻申請了退學,他的父親馮銀剛表示,上中學後驟變的環境和心理落差都讓孩子一下難以适應。而早在2002年,一名17歲就考上中國科學院碩博連讀的“神童”魏永康,在19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退學。
筆者認為,家長、社會對于“天才兒童”的過度追捧,再加上媒體加給“神童”的光環效應,讓本應在享受多姿多彩童年、在校接受“适齡”教育的孩子,被“名、利”束縛。而我們在對“神童”的教育中一味側重“揠苗助長”式的培養,一味拔高孩子的“能力”,忽視孩子的心理與生活教育,也正是“傷仲永”産生的原因。
回到“小詩人”童彥文身上,則再次驗證了“天才兒童”的光環熱度,網友感動于九歲小孩筆下“一粒種子路彎彎,一個新生命”的靈性詩句,感歎童年與赤子之心。孰不知越是靈動的詩句越難抵擋住“名利”的沖擊,現實生活中的“神童”我們聽聞不少,可往往卻在“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币乞之”和“日扳‘神童’環谒于人,不使學”中,“泯然衆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我們贊歎于一些想象豐富,靈性流動的詩句出自孩子之手,但卻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欣賞、教育這些“小詩人”、“神童”。筆者認為,我們在為孩子的成就感到震驚和贊歎時,不要過度地解讀這些成就,不要“任性”地追捧和對“天才兒童”、“小詩人”之類冠以過度的光環。理性對待“小詩人”,還他們一個普通小孩的童年,才是對孩子的靈性的保護。
文/劉麗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注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