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不听话,不爱跟你交流?那是因为你没有做到这三件事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孩子发现了很有趣的事情,很兴奋的想跟你分享,而你却只顾着看手机,根本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只是敷衍的“嗯嗯,哦哦。”于是孩子很失望,生气的说:“妈妈,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或许你会反驳说:“我回应了啊!”

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说话的时候孩子对你爱答不理的。你以为是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是因为你不懂得如何有效与孩子沟通造成的。

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作者黑柳彻子,以自己为原型,很细腻的描写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与自己交流的细节。

或许你会说不就是跟孩子交流,说说话而已?的确,说话是交流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但具体怎么做才能达到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目的呢?

一、用耐心的倾听代替敷衍

首先是耐心的倾听,最好的做法就是你放下手中的事情,带着笑容,眼睛平视孩子,将孩子的话放在心里,真诚的与孩子互动。

故事中的小豆豆刚刚被退学,妈妈就带着她坐车去找新学校。好奇的小豆豆和检票员闲聊后,就对妈妈说自己打算以后做一个售票员,不料妈妈不但不吃惊,还反问小豆豆是打算继续当间谍还是当售票员呢?机灵的小豆豆的回答就更好玩了——间谍伪装成售票员,不就可以即当间谍又当售票员了。

伏尔泰曾说过:“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

真正的倾听,是无论你身处何种心境与何种环境,你都能够听进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做出相应的回应。而敷衍则是冷漠粗暴的对待。

小豆豆的妈妈在孩子被退学的心境中不仅能够做到耐心聆听,还能回应孩子的问题并引导孩子思考。也正是这每一次的回应,让小豆豆在心灵中种下一朵名叫“爱”的花。

二、用尊重理解建立有爱的沟通桥梁

其次,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比如孩子特别喜欢捉蜗牛,每次出去他都能够找到蜗牛,可能是在墙上看到的,可能是在树叶上看到的,也可能是在草丛里看到的。而且找到后他还会特别兴奋的跑过来将大小不一的蜗牛送到你面前让你欣赏。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反对孩子到处乱抓蜗牛,嫌弃蜗牛恶心,而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为什么捉蜗牛。

在上面这个捉蜗牛的例子中,我们不直接反对孩子捉蜗牛,就是在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说出自己为什么捉蜗牛,则是在理解孩子好奇的内心世界,可能我们成人觉得无聊透顶的事情,在孩子看来却是充满许多的神奇与快乐。

所以在小豆豆被退学之前,老师把妈妈叫到学校里吐槽小豆豆种种奇怪的行为,比如玩课桌弄出各种声音、和宣传艺人互动让老师没法正常上课、和小动物说话影响课堂纪律、画国旗把桌子画坏了……妈妈想的都是:“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性格的学校,能够教会她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好了。”

高尔基说过:“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地互相尊重呢?”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只有你将孩子视为跟你一样平等的个体,你才能和孩子建立起有爱的沟通桥梁。

三、用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最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当好孩子的榜样。

因为孩子还小,没有太多的知识经验储备,所以模仿大人是获取知识经验最直接便捷的方式。其次,孩子生活接触的环境最多的就是家庭,而父母又是接触次数最多的成年人,所以模仿父母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有一段时间,豆豆特别喜欢听落语故事,在日本,落语故事相当于中国的单口相声。豆豆不光听,还喜欢模仿里面的语言。一次,橘常定先生带着礼物来豆豆家做客,豆豆说了一句:“娘啊,这家伙,还挺够哥们儿的”。妈妈听了很吃惊,事后耐心地问他是从哪里听来的,还告诉他这样说是不对的,应该像妈妈那样礼貌的表示感谢才是正确的。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那么也就别恨铁不成钢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你用心去做这三件事后,你和孩子沟通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