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于22岁时,以欧陆首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

这部小说从作者自费出版,到一上市就售罄,几经再版。被广大读者热情追捧的同时,也被当局屡次列为禁书,可谓几经坎坷。
小说描写了一家三口:母亲拉齐娅、女儿卡尔拉、儿子米凯莱,以及母亲的情人莱奥、母亲的闺蜜兼情敌丽莎,五个人既灰暗又混乱的生活。
母亲拉齐娅既无能又愚蠢。这个没落的贵族女人,把金钱和别墅都交给情人莱奥打理,自己对经济状况一无所知。终日陷在自己的感情里无法自拔。在吃醋、怨愤的情绪中呱噪不休,却对情人侵占她的财产,抛弃她的事实浑然不觉。
女儿卡尔拉是一个24岁的漂亮姑娘,对这种糟糕透顶的生活厌倦至极又无力逃脱。她开始新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让自己献身给母亲的情人莱奥。
儿子米凯莱是唯一清醒的那个人。他明白莱奥欺骗母亲、意欲侵占财产,要把他们逼入绝境的企图。心里愤懑不堪,也屡次有所行动。但懦弱的本性最终还是战胜了内心的反抗意识,与母亲的情人握手言和。
莱奥,这个充当了母亲和女儿双重情人的卑鄙角色,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阴谋,表面却装成彬彬有礼的绅士,慈祥和蔼的“慈父”模样,意欲人财两得。
还有一个人物丽莎,也是一个荒唐的角色,她既是莱奥的前情人,又是母亲拉齐娅的闺蜜,还在一心一意追求着拉齐娅的儿子米凯莱,想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成为她的情人。
每个人都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看到的事实内心厌恶,却表面冷漠。
1.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往往与真正的实际行动完全相反,这是经典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小说是西方现代派小说的一种, 起源于丹麦,盛行于法国。小说大多描绘一个令人生厌的荒诞世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些忧郁的,彷徨无助的多余人物。
《冷漠的人》中,有大段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极其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甚至让人觉得就是发生在真实世界的场景,是人物已经历的过程。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人物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往往与他脑中所思所想完全相反,甚至背道而驰。
比如米凯莱从莱奥的财产管理人那儿得知,他们的别墅即将被交给莱奥,用来偿还典当的欠款,他们一家人不得不离开居所,到别处生活的消息,从而怒火中烧。
“他试图装出冷酷和愤怒的样子,然而他只感到冷漠。”
他心中想着马上要和莱奥谈一谈,或者争论一番,或者破口大骂。但是,当莱奥打断他的话,要求以后再说的时候,最终他说出口的只是一句“随你的便。”
女儿对母亲的所作所为厌恶又无可奈何,看到母亲苦苦央求莱奥,以她要嫁人的名义拖延还钱的期限,他内心充满了愤怒。想对母亲嚷:“有这个家伙老在我们家待着,而你又是这么个德行,我还能嫁给谁呢?”然而她说出口的却是:“别把我扯进去,妈妈,这一切与我无关,我不想介入。”
人性的冷漠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荒唐的生活起源于冷漠的人性,表面的祥和,掩盖不了内心的龌龊。
母亲拉齐娅为了自己的私欲,年轻的时候,从闺蜜丽莎手里抢走了她的情人莱奥。并把自己的金钱、财产全部交给莱奥处理。
而与她做了十几年情人的莱奥,却对她处处算计。替她支付别墅典当款的目的,就是要把这套价值不菲的别墅搞到自己手里。
当拉齐娅被情感冲昏了头脑,宣称要拍卖别墅筹款的时候,莱奥害怕拉齐娅一家知道别墅的真正价值,从而极力阻挠。
母亲拉齐娅过惯了贵族生活,对即将要面对的穷困生活惶恐不安。她既羡慕那些坐在豪华汽车里富豪,又鄙视依靠双手挣生活的普通人。
她宁愿相信情人莱奥的一切谎话,也不愿亲自打理自己的财产。甚至对说出真话的儿子横加阻拦,逼着儿子对情人道歉。这是个被所谓的爱情冲昏头脑的愚蠢妇女。
而母亲和情人所做的一切,儿子和女儿都看在眼里,却从来不说。他们愤恨这种龌龊的感情,却对母亲的行为无可奈何。他们晦暗、腐朽的生活中随波逐流,一边想着逃脱,一边又安于现状。
儿子最大的反抗莫过于向莱奥投出了一个烟灰缸,却砸中了母亲;得知姐姐被莱奥侮辱,在丽莎的刺激下,一心想开枪杀了莱奥。枪也买了,却没装子弹。就像大幕拉开,锣鼓敲响,出场的演员姗姗来迟,最后鞠了一躬草草了事。
一边想杀了莱奥,一边却幻着如果姐姐成为莱奥的情妇,自己或许能得到莱奥的帮助,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者成就一番事业。
年轻漂亮的卡尔拉,一边幻想着有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深爱自己的男人可以嫁;一边又想着成为莱奥的情妇,或许可以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可以改变目前窘迫的经济现状。
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每个人对别人的遭遇都冷漠无视。即使是亲如母女、姐弟。
这是人性的悲凉!
3.资产阶级贵族生活表面的繁华与内里的晦暗、杂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莫拉维亚的这部小说和其他作品,无情地扯下了蒙在现代资产阶级脸上的美丽面纱,揭示出他们的丑陋实质:他们并非情操高尚、朝气蓬勃、充满爱国热忱,而是精神空虚,冷漠、自私、虚伪、庸俗。
这一切与法西斯的宣传背道而驰,被法西斯当局视为洪水猛兽。在颇长一段时间中遭到过当局抵制,也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目录。
正如书中描写,他们坐在佣人为他们精心准备的餐桌前,优雅地品着食物,啜着红酒,而内心却翻涌着无比丑恶的念头。人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抛却廉耻,对丑恶的行为视而不见。他们在这种令人厌恶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这本书读来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一个人的身体里,住着两个截然相反的人。 一个要向左,一个要向右。
其实仔细思考,平时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有时也会分裂成两个人。对一种讨厌的行为,心里想着要愤恨,要制止。到头来只会淡淡地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带悄然过。
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冷漠吗?
读书,是为明理明智,一点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