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导语:</h1>
孀居多年的玛丽,独自把一双儿女抚养成人,这其中固然有着她的情人,莱奥的情感支撑和热情相助。
她二十四岁的女儿卡尔拉,面对时常光顾家中,母亲的老情人莱奥的骚扰,竟默然接受。欣然深夜赴约,以身相许。
而业已成年的卡尔拉的弟弟米凯莱,面对莱奥在自己家中的飞扬跋扈,以及对家中房产的觊觎,气魄全无,竟然怒不起来。在遇到母亲的情敌、莱奥的老情人,半老徐娘丽莎的百般挑逗,竟也顾自前往,不加拒绝。

是什么让卡尔拉,明知莱奥的贪财好色的本性,母亲醋意十足,竟自我毁灭?又是什么原因,让年轻的米凯莱,缺乏对生活的激情,竟然对一位老妇情感纠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个年轻人,能做出如此有悖常理的行为来?
冷漠。是的,你没有看错,正是冷漠才是导致以上种种的真实原因。
作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之一的莫拉维亚,在22岁时出版了欧洲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书中,作者以冷峻的笔锋书写了现代人的思想危机,卡尔拉和米凯莱正是这种思想危机下的典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的故事,共同去品味主人公的思想历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8">一、故事梗概</h1>
十五年前,玛丽的老公因酗酒而去世,给她留下了一双年幼的儿女,还有一幢位于本市最豪华住宅区中心、四周是一个大花园的大别墅。原本生活优渥的她,失去了生活来源。出于情感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依靠,她找了个情人莱奥。
这莱奥本也不是什么好鸟,年龄老大不小了,一直也没想着结婚,金钱和美色是他生活的最大动力。他原本是玛丽的好友丽莎的情人,自从老公突然卷走家中财产(包括她的首饰)出走后,丽莎的生活也是一直保持着松垮的节奏。莱奥乘虚而入,两人也算是各取所需。
莱奥和玛丽
通过丽莎结识玛丽后,莱奥好似发现了新的猎物,倒不是玛丽比丽莎的魅力更多一些,而是她那套老公留下的豪华房产,引起了莱奥更多的兴趣。于是,莱奥使出浑身解数,如愿以偿地博取了玛丽的信任和好感,上了玛丽的床,随之与丽莎断绝了情人关系。
这一处就是十五年,在这期间,莱奥保持着足够的耐心。在情感上满足玛丽的同时,在生活上也让玛丽保持着足够的尊严和虚荣,隔三差五地带领她们母子们参加各种舞会,俨然还是过去的中产阶级生活。当然,莱奥的收获,除了信任,还有不菲的玛丽所欠外债。
基本上也到了收割的时候,莱奥的律师函告玛丽,莱奥的八十万欠款需要收回,玛丽太太只要把房产转让给莱奥,欠款会一笔勾销,同时还会获得一笔额外的费用。
想着房子一经转手,自己的中产形象以及过往的习惯生活不再,玛丽就多了些危机感,于是加倍讨好莱奥,以求目前生活的得以延续。
莱奥和卡尔拉
莱奥本也不想再耗费精力,只是这房子的实际价值远高于他所给的价码,所以也不能操之过急,以免节外生枝。在这个当口,他瞄上了已经成人的美女坯子卡尔拉,她瘦削的身材以及丰满的胸脯,勾起了他无限幻想。
在莱奥看来,要把卡尔拉泡到手,应该有些难度,毕竟现实情况摆在那里。自己已不再年轻,还和她母亲有一腿,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而且平时自己在玛丽家也过度张扬,没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单凭这些,一般的女孩子都会严词抵制他的下流行径,莱奥也不是没有自知之明。
但面对他低俗的挑逗和引诱,卡尔拉竟基本上没有什么抵触地予以接受,的确让他有如中了大奖般兴奋。
米凯莱和丽莎
尽管心底互有成见,但玛丽和丽莎这明面上的朋友也做的一丝不苟。尽管屡屡遭受着尖酸刻薄的言语,也阻止不了丽莎时常对玛丽家中的造访。
因为自从老公离她而去后,她也无所事事,没有再婚,朋友也不多,她的日子比玛丽还有惨,不过到玛丽这里蹭饭和蹭些舞会的参与机会,还是她所期待的。
就是这么一个人,突然有一天,对年轻的米凯莱有了打起了注意,与其说是爱意,倒不如说是一种占有的欲望更为贴切。于是她或明或暗地对这个年轻人进行着逗弄,邀请他去家里玩。
这米凯莱也不完全是糊涂蛋一个,他知道丽莎的想法,也深感彼此的不配。但他实在是没有合适的事做,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去,在纠结中两度来到丽莎家。不过由于思想斗争较为强烈,丽莎费尽心机,也没能把米凯莱完全征服到自己的石榴裙下。气急败坏之下,她告诉米凯莱自己无意中看到的,卡尔拉和莱奥之间的亲密关系。
她没有看到所期待的来自米凯莱的震怒。米凯莱也惊讶于自己为什么对莱奥这个恶棍恨不起来,对丽莎实在是难以产生爱意,对卡尔拉和莱奥的“奸情”竟无动于衷。
为了让自己不再冷漠麻木,激起自己内心的情感,也为了证明给丽莎自己不是一个孬种,他竟然有一种要杀死莱奥的想法。于是他购买了一只手枪,向莱奥家走去。
米凯莱和莱奥
在去莱奥家的路上,米凯莱做了很多的设想,对于成功射杀的过程、自己投案的方式、以及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情境,都进行了周密的想象。
尤其是对自己的辩护律师与法官的辩论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虑,通过一番激烈的场景呈现,他似乎看见了自身的形象,一个形单影只的可怜虫,一个冷漠的人。
痛苦和欢乐都不能在他心中留下任何痕迹,如同在一块扁平的白色银幕上映过的影响。所有感触瞬息即逝。这种易逝性似乎已扩散到他的躯体以外的世界:周围的一切轻浮缥缈,毫无价值可言。
接下来的情况,基本上也没有出乎意料,米凯莱压根就没有做好杀死莱奥的心理准备,刺杀行动以自己被掀翻在地而狼狈收场。当看到姐姐从莱奥卧室走出那一刻,他情急之下在劝姐姐回心转意的同时,道出了报复莱奥的最好方法,那就是把房子拍卖掉,也绝不直接交给莱奥处理。
这对莱奥来说,简直是剜了他的心头肉。不过狡猾的莱奥,很快有了自己的新对策,那就是向卡尔拉求婚,卡尔拉这个傻姑娘居然又同意了。并和米凯莱一起回家,声称要第二天告诉妈妈自己的婚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9">二、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冷漠</h1>
处于花季年龄的卡尔拉和米凯莱为什么能以如此冷漠的心态,去处理身边的人和事呢?
这除了和当时社会大环境有关外,更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他们的父亲在世时是一个酒鬼,后来也大概是因酗酒早逝,对他们并没有正向的指导和教育。而可怜的母亲玛丽为了勉强维持体面的生活,不惜借债和迎合着情人莱奥,每天不是逛街就是参加各种舞会。
这样的苟且人生,对子女没有一丁点好处,没有正常的社会面貌,也没有一技之长,表面光鲜,实则寒酸的生活,也扭曲着他们的心态和生活,影响着他们的三观,甚至影响着他们拥有正常的友情和爱情。
对于自己的自甘堕落,卡尔拉有着自己的想法。每日徒有虚名的中产阶级生活,让她感觉厌倦透顶。虚荣、醋意十足而又在莱奥面前卑微的母亲、巧取豪夺、心眼挺多的莱奥等无不让她心烦意乱。
她也早已厌倦了当前这浑浑噩噩、轻浮浅薄、虚度年华的生活,于是渴望新生活成了她生活的目标,可是怎么才能改变现状呢?生活圈子的狭窄、破败的家境,让她几乎没有任何选择,也看不到任何出路。于是,莱奥这里成了她寻找新生活的唯一出路,尽管她对莱奥既无爱情,也无好感,有的只是一种令人心痛的毁灭感。
而米凯莱这个可怜虫,尽管思维上要稍强一些母亲和姐姐,深知莱奥对家中房产的觊觎,但却也没有具体的应对方法和有效策略,他没有朋友,更没有爱情。连一个半老徐娘的示好,都能让他纠结万分。
他也试图努力挣扎,但实在是不知该往哪里去,正如书中写到,“他来到街上左顾右盼,琢磨着上哪儿去”,每当他观察着别人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的生活时,总会为自己的无所事事而感到心寒。
因此种种的境遇,面对生活的无力,不得不让他们冷漠起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0">三、冷漠是一种“社会病”</h1>
书中的卡尔拉和米凯莱这对姐弟,都有着头脑清晰,但面对生活又都无能为力的状态。本书完成于1929年,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冷漠的人》讲述的情感,依旧与大多数现代人感受到一样,是人对于庸常生活的厌倦,对于无法行动的痛苦,对于真情实感的探求,而这些恰恰正是构成当代人冷漠的重要因素。
当前生活中的冷漠的人和场景我们时常能见,在那些大学毕业后居家啃老的人身上,在那些有路人求助不予理会的人身上,在那些克拿卡要的某些官员身上,我们无不看到冷漠的影子。
我们时常诧异地看到那么多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更多的爱情因为物质的贫乏而夭折,很多女孩为了少奋斗十年,过上优越的生活,而自贱身价,甚至丧失自尊,依偎在那些与父辈同龄人的臂弯。这不是对生活热情的体现,而是极度的心底冷漠使然。
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发达,加快了生活节奏,却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宅的人增多,不善交流的人、不愿交流的人增多,人变的越来越孤独。
越孤独,越冷漠;越冷漠,越孤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四、写在最后:</h1>
在意大利文坛,作者莫利维亚是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他曾获得15次该奖项的提名。他以犀利的文风,痛斥腐蚀了现代社会的“冷漠病”。他在本书中,通过五个人在两天中的故事以及思想历程,冷静审视了现代人的情爱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探讨人的行动力、人的责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
正如莫拉维亚基金会主席努尔,在今年本书的新中文版本出版之际,致中国读者所言:“寥寥数语,展示了莫拉维亚的现代写作风格;而女主人公卡尔拉的人物形象,则直至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非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