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采编电视纪录片《寻找于谦》后的思考

编者语】关于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的葬地及后裔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各地都有很多称为其后的,近日再次阅读了桐乡电视台记者张其锋先生刊于《桐乡史志》的文章《采编电视纪录片<寻找于谦>后的思考》,无论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是否正确,但惟有探求和讨论才能去伪存真,求同存疑,特转载分享。

本平台对转载文章不持任何观点,正如作者文后所写:“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有助于于谦研究。”,期待有更多研究人员和看法能够和大家分享。本平台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了配图,文章全文如下:

电视纪录片《寻找于谦》是我和同事经过一年时间采访制作完成的,并在桐乡电视台文化生活频道的人文类纪实节目播出。回顾这期节目的采访过程,应该说是对于谦的一个认识过程。对于于谦,说真话以前我了解得很少。

二OO五年九月,有人介绍我认识了晏城于家埭的于新民先生,他自称是于谦的后裔,而且还很肯定地说,于谦就出生在晏城于家埭。作为记者,当时听说到这个说法,确实很感兴趣。如果情况属实,就意味着桐乡又多了一位重量级历史文化名人。可过后再想想,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桐乡地方史上一直没有提到过于谦。如此位高权重的一位历史名人,如果真的与桐乡有这么一层亲密关系,那么历史必然有记载。想到这里,我对于谦的兴趣又减少了下来。

直到二00六年正月,于新民先生邀请我们到于家埭看一看他们于氏后裔祭祖的场面,这一看,还真吓了一跳,成百上千的人都在祭拜于谦,就是说眼前的这么多人都是于谦的后代。从这一刻开始,我也就决定要把这一谜团探个究竟。为了弄清于谦与桐乡于家埭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二00六年七月开始我和同事就拍摄纪录了于新民寻找于谦与于家埭历史物证的每一个环节。渐渐地,我对于谦的生平事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随着于新民先生提供的于家埭是于谦后裔聚集地证据的增加,我对于谦的认识又变得模糊起来。历史上不是记载于谦是钱塘人吗,他的后代怎么会迁居到桐乡境内?杭州已经有了于谦墓了,晏城怎么也会有一个于谦墓呢?于谦与桐乡于家埭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于谦又有着怎样的一个身世背景呢?一系列的问题在我脑海里产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查阅、研究,基本形成了以下一些看法和推测。

采编电视纪录片《寻找于谦》后的思考

一、于谦为钱塘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人的说法应该不值得怀疑。因为在古代一个人的籍贯是以父亲的出生地为依据的。史学界认为,于谦出生于杭州太平里,而太平里在明代不属于钱塘县而属于杭州府仁和县。而《明史》第五十八列传记载:“于谦,钱塘人”。这说明于谦当时在填写自己的籍贯时,不是以自己的出生地为依据的。于谦的曾祖父于九思是元末杭州路总管,于家由此迁居杭州城内,而当时的杭州泛称为钱塘,于谦的父亲于仁就是在钱塘出生的。所以钱塘应该是于谦父亲的籍贯,于谦就是根据他父亲的籍贯“钱塘”来填写自己的籍贯的。就像陆费逵不是出生在桐乡但他的父亲是桐乡人,所以陆费逵的籍贯总是填桐乡一样,于谦当然会自称钱塘人。换句话说,即使于谦出生在大的钱塘范围之外,他也应该是钱塘人。而杭州的于谦研究会专家认为于谦自称钱塘人可能是因为他在钱塘县考乡试的缘故,这实在是有点牵强。至于桐乡晏城于家埭在解放以前一直属于海宁县或海宁州的斜桥乡,而海宁在明朝又属于杭州府或广义上的钱塘一说,应与于谦是哪里人无关,更谈不上于谦是因为晏城不出名而钱塘有名而自称钱塘人了。也就是说,于谦无论出生在钱塘以外的任何地方,都不能改变他钱塘人的籍贯。

二、于谦可能最后葬在于家埭。据明史记载,于谦在河南、山西为官时,也就是公元一四四二年到一四六〇年间,回家办理父亲丧事。当时于谦身居二品巡抚,虽然他为官清正廉洁,但根据古代的丧葬习俗,他在对于父亲丧葬问题上应该不会像普通百姓那样简单。因为据史料记载,于谦父亲于仁虽然生前不曾为官,但去世时儿子于谦已是朝廷高官,按照当时的制度,高官的父亲如果生前不曾为官的,可以追封与他儿子相同级别的官衔。所以于谦的父亲于仁当时被追封了嘉议大夫兵部右侍郎的官衔。这在北京《于公祠墓表》中可以查到。这样一位追封有二品官爵的死者,他的墓葬必然会有相当的规格。而在于谦遇害至少三十七年后,他的长子于冕在七十岁左右写的《先肃慜公行状》中写到于谦葬于祖茔,就是说于谦葬在祖父母和父母的坟地。那么这个应该具有相当规格的于家祖茔到底在哪里,如果在杭州三台山,杭州的于谦研究会成员在他们的研究文章中为什么一直没有提及此事。这大概就是因为杭州的史料上一直没有提到于谦的祖坟,或者说于谦家族的祖坟根本不在杭州。而于冕是于谦的长子,虽然在于谦遇难后,于冕被充军边疆,但九年后,也就是明宪宗成化二年,于谦平反,于冕被赦放还家,当时于冕应是四十多岁,又是事件的当事人,他应该最清楚父亲于谦及其祖父母的墓葬。但他的文章中没有提到于谦葬在杭州,只提到了归葬祖茔。据史料记载,于谦被害后最初葬在北京,过了两年归葬杭州,当时于谦尚未平反,一个背着谋逆罪的死者,在当时是不可能得到光明正大地下葬,于谦的其他后人,如养子于康、女婿朱骥等出于对政治迫害的恐惧,极有可能在杭州为于谦建了一座衣冠冢,而将真正的于谦遗骸葬于于家祖茔地。后来于冕在写《先肃慜公行状》时,于谦已经被朝廷平反并被追谥为“肃慜公”,文章中称于谦归葬祖茔就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而在晏城于家埭,这里老人们称,以前这里的确有两座于家坟,一座是于谦父母坟,一座就是于谦坟,而且于谦父母坟墓建造规格要比于谦坟来得更考究、更有气派,坟前不仅有墓碑,还有石牌楼和墓道等,这样的墓葬与于谦父亲于仁死后被追封为“嘉议大夫兵部右传郎”的墓葬级别有符合之处。那么照理说,于谦的官位是兵部尚书加少保,是正一品官员,如果他葬在于家埭,那么他的墓葬级别应该比他父亲的墓葬规格还要高,但是他当时是秘密葬在祖坟地的,而且归葬时还没有被平反,那么他的这个墓葬自然就比不上其父母的墓葬豪华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杭州三台山于谦墓,是在于谦彻底平反并被明朝万历皇帝追谥为“忠肃公”后才修建成符合他生前官爵的墓园,这已经是于谦遇害一百三十多年后的事了。因为无论是明朝中后期还是清朝,朝廷都以三台山于谦墓为基点,借助于谦的形象来极力宣扬爱国精神和清廉品质,以教化后人。这样后来的人们把杭州的于谦墓视为真正的于谦墓也就自然而然了。所以,杭州的于谦墓与桐乡于家埭的于谦墓之间并不存在矛盾,都是历史的需要。而真正的于谦墓在桐乡晏城于家埭,既在情理之中,也是与事实基本相符的。

采编电视纪录片《寻找于谦》后的思考

三、桐乡于家埭可能是于谦童年及其父母晚年的生活地,于谦后代的生息地。杭州作为于谦家族最初的聚集地,从理论上说到现在杭州还应该有大量的于氏后裔。如果说于谦后来外出为官,六十岁时因“谋逆罪”遇难,其子于冕受政治迫害充军外地,那么于谦还有一个弟弟于泰应该在杭州,因为在明朝王直写的《故嘉议大夫兵部右侍郎于公(仁)墓表》中明确提到了于仁有二个儿子,一个于谦,一个于泰。如果于泰留在杭州,那么杭州必然还有于泰的子孙。但是二00四年杭州市政府大张旗鼓地寻找于谦后代,杭州却没有一个姓于的人站出来说与于谦有关。倒是距杭州几十公里外的桐乡晏城于家埭的于新民等人作为于谦的后代响应了杭州的寻访活动。于冕在他的《先肃慜公行状》中提到了于冕自己有六个女儿,但没有儿子,所以过继同宗子为嗣,取名于允忠。这说明了当时于家除了于谦一支外还有其他同宗分支。这个同宗分支极可能就是于谦弟弟于泰一支。如果于泰一家能将子孙过继给于冕,那么于泰家也一定还有其他子嗣,至今也应该还有后代存在,为什么杭州没有出现于谦同宗后裔,而桐乡于家境却有大批于氏后裔。有一种解释就是于谦的父母在于谦三四岁的时候,就迁居于桐乡晏城于家埭,而且于谦的弟弟于泰后来也居于于家埭。因为史料中记载于谦父亲于仁为人正直,隐德不仕,也就是隐居不为官的。像他们这样世代为官的人家,于仁是一个特例。他是不想做官还是做不了官呢?很明显他是根本不想做官。我们可以推想一下于谦的祖父于文是明洪武年间的吏部主事正六品的中央官员,后来退休还家,而他退休还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正是明朝“靖难之役”,当时,北京的燕王朱棣向南京朝廷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并迁都北京,而于文是南京朝廷的官员,自然受到新成立的北京政权的排挤,这也让他看透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所以弃官还家后的于文对儿子于仁是否做官的影响一定很大,而为人正直的于仁选择“隐德不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那么于仁既然隐居,那就自然不愿意再生活在政治气氛较浓的杭州,那他会隐居到哪里呢,晏城一带倒是很符合隐居的条件,首先晏城于家埭这个地方是一个离杭州不远也不近的地方,迁居方便;再一个于家棣这个地方是杭州、海宁、崇德三地交界的之地,也可以说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政治气息不浓;第三,于家埭这个地方在那个时候可能风水不错。有了这三个条件,于仁隐居于家埭就有了可能。如果说于仁确实隐居在于家埭,那么于谦后来为什么会在杭州读书呢,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朱棣登上皇位变成永乐皇帝后,全国又恢复了太平,而且政治逐渐清明。第二永乐初年,当时于谦已经六七岁了,他聪明好学,志向远大,作为父亲的于仁肯定不忍心埋没儿子。而杭州又留有于家祖屋,送于谦赴杭州读书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时于谦只有七岁左右,所以于谦真正的成长是在杭州,他也是从杭州进北京考取进士的。但他的父母、弟弟及儿子于冕却一直生活在于家埭。所以,于谦遇害后归葬于家埭的祖茔就成为可能了,于家棣现在有这么多的于氏后裔也就合情合理了。

四、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应与于谦无关。在河北省井陉县也有一个叫于家村的小村落,而且那里还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明代建筑,那里的人自称自己是于谦的后代。据说于家村的祖先是于谦的长孙于有道,那么于有道又是谁的儿子呢?于冕作为于谦的儿子在历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证实。而且作为儿子,于冕也应该清楚自己的兄弟姐妹情况。于冕在《先肃慜公行状》中记载,于谦只有一个儿子,就是于冕。但于冕还有一个义兄名康。这个叫康的人大概就是于谦的义子了。史料中没有讲清这个叫康的人是不是也姓于,而于冕自述没有儿子,那么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的祖先于有道就不可能是于冕的儿子了。赖家度、李光璧两先生撰写的《于谦与北京》一中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于谦被害后,有一太监救了于谦的少子并逃到了河南考城县民间隐居。而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的村民都说自己的祖先当年是从河南迁居河北的。那么这个所谓的于谦少子又是谁呢?难道作为于谦长子的于冕不知道自己还有个亲弟弟,这个不太可能。因为史料记载,于谦在元配夫人董氏死后一直没有再娶,也没有纳妾。而董氏正是于冕的生母,于冕怎么可能不清楚自己的同胞兄弟呢。那么他们所说的这个逃往河南民间的于谦少子是不是于谦的义子康呢?不可能。因为于冕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当年还是“康扶归葬祖茔”。这说明当时康不存在逃难的问题。而现在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的《于氏家谱》只能追溯到于有道,既没于冕的相关记载,也没有康的相关记载。所以,井陉县的于家村应该与于谦无关。如果一定要说这个于家村与于谦有关,那么也只能说是于谦四世祖以前的聚集地为河南考城县,那里也必然有姓于的,如果河北井陉县于家村的祖先真的是从河南考城迁居于此的,那也可能只是于谦四世祖辈在河南考城的族人后代而已。

采编电视纪录片《寻找于谦》后的思考

以上针对于谦这一历史人物与桐乡于家埭之间关系谜团中的一些疑问,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得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推测而已,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有助于于谦研究。

(图文整理自网络,感谢本文作者张其锋,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