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吃猪肉的日子

文/怀左

01

今年的猪肉价格降了,不像去年,有次我买了两斤排骨,花了六十多。

我从小就是一个爱吃肉的人,据我爷爷说,我三岁时一个人抱着猪鼻子啃,而且能全吃完。这个我是信的,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小时候饭量奇大,描述起来还有点困难,反正就是特别像个要饭的。

我妈总说:你上辈子肯定是饿死的。她说什么,我无所谓,反正只要能把饭做好,我就开心。

因为我的大饭量,我妈没少操心,一直督促我少吃点,尤其在别人前面。甚至我现在都三十了,她还会经常打电话叮嘱我:少吃点饭哈,肉也少吃点,和人吃饭时别犯傻,别让人以为咱是要饭的。

山西面食多,我尤其喜欢吃干饭,比如我们老家的焖面、焖馒头、炒不烂、炒面、炒馒头、炒大米……两大碗干饭下肚,再来一碗小米粥,夏日的晚风一吹,活赛神仙。

对了,还有我妈做的烙饼,那也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我至今学不会她的手法,所以也只能在回家时,饱餐一顿。通常她会在面里撒上葱碎,抹油、摊饼、在锅上转几圈,一张热腾腾金灿灿的烙饼,就出锅了。

我们吃饼必须要蘸醋,山西老陈醋。当然还有更绝的吃法,烙饼卷大葱后再蘸醋,一口下去,有酸有辣有劲道,再来一口稀一些的小米粥,梦回童年。

舀粥时我一般就选最上面一层,不要米,就要水。吃米影响我品味烙饼的粗糙,但这样的舀粥法经常遭到我妈的批评。后来我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婚姻里,再一次遭到了我媳妇的谩骂。

“老婆,我不要米,只要汤。”

“你咋不去喝白开水呢!”

“那这样吧,下次米少放点,一点点就行。”

“那还有什么意思,你还是去喝白开水吧。”

不得不说,在亲密关系中,保持一些个人习惯还挺难的,有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想起了敌后武工队,想起了百团大战,以及千里跃进大别山……

跑偏了,虽然我想的很多,但生活给我的,就是无数巴掌。

扇来扇去,我的饭量也下来了,再也无法恢复当年的勇猛,现在也就能比我媳妇多吃一点点。看来王小波说的是对的,生活就是个锤子,一直在锤我,逐渐把我的饭量锤小,让我不再空耗粮食。

可我的喜好是不会变的,我还是爱吃肉。

尤其是猪肉。

02

上上周的一个晚上,我刷抖音时突然刷到了把子肉,白肉肥美、红肉透香,博主用筷子夹起来大口吸溜时,我真想给他一巴掌。

当时我已经躺下,但听到吸溜声,饥饿感瞬间袭来,不得已,我起床,然后在客厅沙发上平复了半天心情才再次入睡。

第二天一大早,昨晚的把子肉梦还没退,我直奔菜市场,买了五斤最新鲜的五花肉,当天对着视频中的做法,鼓捣出了满满一锅肉。

也许是因为厨艺的提升,也许是因为思念那口味道,最后我做成的把子肉,虽然没有当年在济南超意兴里吃过的香,但味道也真还可以。这不是自夸,绝对的客观评价,反正我觉得自己目前的水平还可以,常有惊喜。

昨天晚上我做了黄焖鸡,40分钟,菜、米、粥全好,还洗了一些用过的碗。黄焖鸡我已经做过很多次,算拿手菜,用料火候掌握得还算可以,一出锅,让人食欲大开。

吃猪肉的日子

继续说回咱的猪肉。

当年我在济南读书时,最喜欢吃的就是超意兴的把子肉。我们宿舍楼就在学校大门旁,马路对面就是一家超意兴,于是那里就成了我的第二食堂。

当时我常点的几样:煎鸡蛋、豆腐卷、肉丸子、把子肉、半份土豆丝、半份茄子,一份米饭。这些东西全点完,也就十五块钱,再配上两碗超意兴里免费的玉米糊糊,最后总能吃到飘飘然。

冬天不愿意出门,宿舍会轮流带饭,带的一般都是超意兴的饭。“哥,给我来半份土豆丝,半份豆角、一块肉、一个丸子……谢谢哥!”

可惜那样的日子已经不去不复返了,离开济南后,我再没吃过把子肉,这次做的,只能算照猫画虎。

吃猪肉的日子

曾经最熟悉的味道,消失在了曾经以为最富裕的时光里,回头看时,原来再充足的东西,也早晚会成过眼云烟。

这种感觉不知道该怎么说,夹杂着回忆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忧伤。

想来这就是长大所带给我们的东西吧,不想要但不得不要,小时候很想要可后来发现不过如此。止不住的,就是岁月流逝。

03

买回一块肉,我通常先洗净,然后切块,最后腌制。腌制的方法说起来有很多,总结起来就是——想怎么腌就怎么腌,腌无定法,纯看口味。

上次去陕北,我看家里人腌肉,除了基本的料,同时也会把葱姜蒜切碎放进去,搅匀放好。最近我也用这种方法,不是说它有多好,而是再多切点东西,能让我心情更好。

更便利的方法是,一次多炒点,炒至七八分熟,加水炖,炖好以后盛出,放凉,然后分小碗冻在冰箱里。想吃肉,或者炒菜的时候,直接取出来加进去即可,方便又快捷。

也算炒肉时的方便肉,堪比方便面。

这也是我从陕北学来的。实用性的生活小技能,看来必须得深入到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肉除了炒和炖,还有一种很香的吃法,那就是烤。大街上的烤肉我都吃腻了,能唤起我回忆的,还是小时候村里办庙会时我吃过的羊肉串。当然,五毛钱一串一块钱三串,那根本不是羊肉,全是猪肉,老板知道我也知道,大家相视一笑。

肉烤至滴油时,撒盐、孜然、辣椒粉,抖落几下,然后从老板手移交到我的手,最后再送至我的嘴中,动作简单,可味道一点也不差。即便后来吃过再多美食,但我就是忘不了小时候的那个味,那种冬日街头吃烤猪肉串、浑身就一块钱只能买三小串的味儿。

什么味?匮乏中的美味。

有一天我终于不再匮乏,原因是我爷爷闲得没事干,自己买了烤架,准备在我们家门口做烤串。回想起来,我爷爷也真的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在村里开小卖部、做烤串、养蜜蜂、打麻将,闲不下来。

四大件:烤架、钎子、木炭、调料。我爷爷都买好之后,从我家拿肉(那时我家开着小卖部),带着我一起切肉。通常情况是这样,他负责切,我负责上串,第一天的肉全部整完,然后我们把装备搬到门外,装模作样地烤了起来。

说实话,我当时有点难为情,路过的同学也聚过来看,想看看我怎么突然开始卖烤肉串。但抛去这层羞涩,吃肉的时候,那是真快乐。我爷爷烤好的前十串,直接都给了我,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手握十根烤肉串,幸福指数爆棚,快乐难以言表。

真香!

开张第一天,我们的烤串全部卖完,价格非常便宜,也是五毛钱一串、一块钱三串。当天晚上我爸提出了新意见,他觉得我爷爷切的肉太大,一块钱三串简直是倒贴。

当然我爷爷根本就没听他的,想切多大就切多大,想来一开始就是为了玩,也没想着赚钱。

后来他又养蜜蜂,投资了很多钱,脸上被蛰出许多包,可得到的蜂蜜,大部分给人分了,自己也没留多少。他让我尝,蜂蜜太甜我一点也不喜欢,所以后来养蜂大业也不了了之。

算起来,我爷爷已经走了十年了,回想他做的事情,可能人老了之后,真的得找一些精神寄托。

不然,孤独会把人吞噬。

04

比起吃肉,我现在更喜欢做肉。已经吃了三十年,可做肉或者做饭,带着一种创造性,就像写作一样,也是在创造一些新东西。而且做出来的饭家人喜欢吃,我也能收获一些额外的幸福。

所以说精神满足还是比物质满足更有意思,或者说物质满足只能到一个相对比较低的度,而精神满足可以一直追求下去,无边无际。

这种满足有大有小,大方面达成后,又可以幻化出各种层层递进,反正琢磨头真挺多,异常有趣。

去年我还买了一把质量很好的菜刀,前些天朋友给我送了一块新菜板,好的厨具一上手,就能给人一种使命感——我得把饭做好,我能把饭做好。

以前做饭在我眼里,是一件苦差事;现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想来,这也是视角的转变,同样的一件事,换一个看法,事情就有可能从无聊到有趣,从“受罪”变成“享受”。所以我觉得视角很重要,好的视角,简直是人生幸福的助力器,可以把人的幸福感和能力,凭空提升几个度。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就很喜欢学习。当然这个学习不是说咱们以前坐教室里,听课写练习题课间和同学打闹那种,而是你带着学习的视角,愿意去钻研生活中和你相关的一切值得钻研的东西。

带着这股劲头去看,很多困难瞬间就变得有了意思,从一个大难题变成了等着我去功课的游戏。我从基本框架开始学习,拆解技能,一点点练习,逐渐学全,然后磨练细节,最后融会贯通。

当然,咱也没本事把所有技能学全,有那么几个拿手的,还有一些擅长的,搭配一些零零碎碎,也就成了生活小达人。

学习让我快乐,做饭可以学、经营感情可以学、工作技能可以学、人情世故可以学……把心思投放到学习和生活中后,我感觉每天都很充实,幸福和快乐常伴。

这是我理解的学习,很有趣,也很快乐。

其实我特别想讲给别人,但人家也听不进去,好赖我还能写出来,变成文字,分享给和我一样喜欢吃肉、喜欢做饭或者喜欢学习的人。

都挺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