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豬肉的日子

文/懷左

01

今年的豬肉價格降了,不像去年,有次我買了兩斤排骨,花了六十多。

我從小就是一個愛吃肉的人,據我爺爺說,我三歲時一個人抱着豬鼻子啃,而且能全吃完。這個我是信的,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小時候飯量奇大,描述起來還有點困難,反正就是特别像個要飯的。

我媽總說:你上輩子肯定是餓死的。她說什麼,我無所謂,反正隻要能把飯做好,我就開心。

因為我的大飯量,我媽沒少操心,一直督促我少吃點,尤其在别人前面。甚至我現在都三十了,她還會經常打電話叮囑我:少吃點飯哈,肉也少吃點,和人吃飯時别犯傻,别讓人以為咱是要飯的。

山西面食多,我尤其喜歡吃幹飯,比如我們老家的焖面、焖饅頭、炒不爛、炒面、炒饅頭、炒大米……兩大碗幹飯下肚,再來一碗小米粥,夏日的晚風一吹,活賽神仙。

對了,還有我媽做的烙餅,那也是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我至今學不會她的手法,是以也隻能在回家時,飽餐一頓。通常她會在面裡撒上蔥碎,抹油、攤餅、在鍋上轉幾圈,一張熱騰騰金燦燦的烙餅,就出鍋了。

我們吃餅必須要蘸醋,山西老陳醋。當然還有更絕的吃法,烙餅卷大蔥後再蘸醋,一口下去,有酸有辣有勁道,再來一口稀一些的小米粥,夢回童年。

舀粥時我一般就選最上面一層,不要米,就要水。吃米影響我品味烙餅的粗糙,但這樣的舀粥法經常遭到我媽的批評。後來我把這個習慣帶到了婚姻裡,再一次遭到了我媳婦的謾罵。

“老婆,我不要米,隻要湯。”

“你咋不去喝白開水呢!”

“那這樣吧,下次米少放點,一點點就行。”

“那還有什麼意思,你還是去喝白開水吧。”

不得不說,在親密關系中,保持一些個人習慣還挺難的,有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感覺。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想起了敵後武工隊,想起了百團大戰,以及千裡躍進大别山……

跑偏了,雖然我想的很多,但生活給我的,就是無數巴掌。

扇來扇去,我的飯量也下來了,再也無法恢複當年的勇猛,現在也就能比我媳婦多吃一點點。看來王小波說的是對的,生活就是個錘子,一直在錘我,逐漸把我的飯量錘小,讓我不再空耗糧食。

可我的喜好是不會變的,我還是愛吃肉。

尤其是豬肉。

02

上上周的一個晚上,我刷抖音時突然刷到了把子肉,白肉肥美、紅肉透香,部落客用筷子夾起來大口吸溜時,我真想給他一巴掌。

當時我已經躺下,但聽到吸溜聲,饑餓感瞬間襲來,不得已,我起床,然後在客廳沙發上平複了半天心情才再次入睡。

第二天一大早,昨晚的把子肉夢還沒退,我直奔菜市場,買了五斤最新鮮的五花肉,當天對着視訊中的做法,鼓搗出了滿滿一鍋肉。

也許是因為廚藝的提升,也許是因為思念那口味道,最後我做成的把子肉,雖然沒有當年在濟南超意興裡吃過的香,但味道也真還可以。這不是自誇,絕對的客觀評價,反正我覺得自己目前的水準還可以,常有驚喜。

昨天晚上我做了黃焖雞,40分鐘,菜、米、粥全好,還洗了一些用過的碗。黃焖雞我已經做過很多次,算拿手菜,用料火候掌握得還算可以,一出鍋,讓人食欲大開。

吃豬肉的日子

繼續說回咱的豬肉。

當年我在濟南讀書時,最喜歡吃的就是超意興的把子肉。我們宿舍樓就在學校大門旁,馬路對面就是一家超意興,于是那裡就成了我的第二食堂。

當時我常點的幾樣:煎雞蛋、豆腐卷、肉丸子、把子肉、半份洋芋絲、半份茄子,一份米飯。這些東西全點完,也就十五塊錢,再配上兩碗超意興裡免費的玉米糊糊,最後總能吃到飄飄然。

冬天不願意出門,宿舍會輪流帶飯,帶的一般都是超意興的飯。“哥,給我來半份洋芋絲,半份豆角、一塊肉、一個丸子……謝謝哥!”

可惜那樣的日子已經不去不複返了,離開濟南後,我再沒吃過把子肉,這次做的,隻能算照貓畫虎。

吃豬肉的日子

曾經最熟悉的味道,消失在了曾經以為最富裕的時光裡,回頭看時,原來再充足的東西,也早晚會成過眼雲煙。

這種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說,夾雜着回憶的喜悅,也有淡淡的憂傷。

想來這就是長大所帶給我們的東西吧,不想要但不得不要,小時候很想要可後來發現不過如此。止不住的,就是歲月流逝。

03

買回一塊肉,我通常先洗淨,然後切塊,最後腌制。腌制的方法說起來有很多,總結起來就是——想怎麼腌就怎麼腌,腌無定法,純看口味。

上次去陝北,我看家裡人腌肉,除了基本的料,同時也會把蔥姜蒜切碎放進去,攪勻放好。最近我也用這種方法,不是說它有多好,而是再多切點東西,能讓我心情更好。

更便利的方法是,一次多炒點,炒至七八分熟,加水炖,炖好以後盛出,放涼,然後分小碗凍在冰箱裡。想吃肉,或者炒菜的時候,直接取出來加進去即可,友善又快捷。

也算炒肉時的友善肉,堪比友善面。

這也是我從陝北學來的。實用性的生活小技能,看來必須得深入到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肉除了炒和炖,還有一種很香的吃法,那就是烤。大街上的烤肉我都吃膩了,能喚起我回憶的,還是小時候村裡辦廟會時我吃過的羊肉串。當然,五毛錢一串一塊錢三串,那根本不是羊肉,全是豬肉,老闆知道我也知道,大家相視一笑。

肉烤至滴油時,撒鹽、孜然、辣椒粉,抖落幾下,然後從老闆手移交到我的手,最後再送至我的嘴中,動作簡單,可味道一點也不差。即便後來吃過再多美食,但我就是忘不了小時候的那個味,那種冬日街頭吃烤豬肉串、渾身就一塊錢隻能買三小串的味兒。

什麼味?匮乏中的美味。

有一天我終于不再匮乏,原因是我爺爺閑得沒事幹,自己買了烤架,準備在我們家門口做烤串。回想起來,我爺爺也真的是一個愛折騰的人,在村裡開小賣部、做烤串、養蜜蜂、打麻将,閑不下來。

四大件:烤架、釺子、木炭、調料。我爺爺都買好之後,從我家拿肉(那時我家開着小賣部),帶着我一起切肉。通常情況是這樣,他負責切,我負責上串,第一天的肉全部整完,然後我們把裝備搬到門外,裝模作樣地烤了起來。

說實話,我當時有點難為情,路過的同學也聚過來看,想看看我怎麼突然開始賣烤肉串。但抛去這層羞澀,吃肉的時候,那是真快樂。我爺爺烤好的前十串,直接都給了我,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手握十根烤肉串,幸福指數爆棚,快樂難以言表。

真香!

開張第一天,我們的烤串全部賣完,價格非常便宜,也是五毛錢一串、一塊錢三串。當天晚上我爸提出了新意見,他覺得我爺爺切的肉太大,一塊錢三串簡直是倒貼。

當然我爺爺根本就沒聽他的,想切多大就切多大,想來一開始就是為了玩,也沒想着賺錢。

後來他又養蜜蜂,投資了很多錢,臉上被蟄出許多包,可得到的蜂蜜,大部分給人分了,自己也沒留多少。他讓我嘗,蜂蜜太甜我一點也不喜歡,是以後來養蜂大業也不了了之。

算起來,我爺爺已經走了十年了,回想他做的事情,可能人老了之後,真的得找一些精神寄托。

不然,孤獨會把人吞噬。

04

比起吃肉,我現在更喜歡做肉。已經吃了三十年,可做肉或者做飯,帶着一種創造性,就像寫作一樣,也是在創造一些新東西。而且做出來的飯家人喜歡吃,我也能收獲一些額外的幸福。

是以說精神滿足還是比物質滿足更有意思,或者說物質滿足隻能到一個相對比較低的度,而精神滿足可以一直追求下去,無邊無際。

這種滿足有大有小,大方面達成後,又可以幻化出各種層層遞進,反正琢磨頭真挺多,異常有趣。

去年我還買了一把品質很好的菜刀,前些天朋友給我送了一塊新菜闆,好的廚具一上手,就能給人一種使命感——我得把飯做好,我能把飯做好。

以前做飯在我眼裡,是一件苦差事;現在,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想來,這也是視角的轉變,同樣的一件事,換一個看法,事情就有可能從無聊到有趣,從“受罪”變成“享受”。是以我覺得視角很重要,好的視角,簡直是人生幸福的助力器,可以把人的幸福感和能力,憑空提升幾個度。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就很喜歡學習。當然這個學習不是說咱們以前坐教室裡,聽課寫練習題課間和同學打鬧那種,而是你帶着學習的視角,願意去鑽研生活中和你相關的一切值得鑽研的東西。

帶着這股勁頭去看,很多困難瞬間就變得有了意思,從一個大難題變成了等着我去功課的遊戲。我從基本架構開始學習,拆解技能,一點點練習,逐漸學全,然後磨練細節,最後融會貫通。

當然,咱也沒本事把所有技能學全,有那麼幾個拿手的,還有一些擅長的,搭配一些零零碎碎,也就成了生活小達人。

學習讓我快樂,做飯可以學、經營感情可以學、工作技能可以學、人情世故可以學……把心思投放到學習和生活中後,我感覺每天都很充實,幸福和快樂常伴。

這是我了解的學習,很有趣,也很快樂。

其實我特别想講給别人,但人家也聽不進去,好賴我還能寫出來,變成文字,分享給和我一樣喜歡吃肉、喜歡做飯或者喜歡學習的人。

都挺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