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
揭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厚厚的历史,从革命的伟大胜利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直冲民心的红色故事,一个接一个的历史时刻,是中国共产党走向荆棘, 努力的最佳见证。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标志——百大革命文物声音档案",于3月22日在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开始, 并同时在央视新闻、央视、云收听等新媒体平台上推出100位讲述人,用"最美的声音"燃烧百年记忆。
用声音燃烧百年的记忆,我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顾越。我说的文物是新华日报印刷机,曾经既"受伤"又"入狱"。
这台重约一吨的平板四开式压力机于20世纪30年代在重庆的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从德国进口。机架上有一个补丁,由于国民党的突然停电,在武汉时期被损坏。虽然机器的某些部件磨损严重,并且某些身体被氧化和生锈,但它们仍然可以启动。

新华日报印刷机(摄影:重庆总公司记者陈鹏)
1937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合作开始。经过长时间的谈判,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在汉口出版和发行《新华日报》和《人民周刊》的权利。在许多进步人士的帮助下,负责准备工作的潘基伟终于在一家小报印刷厂买下了印刷机。
1938年1月,《新华日报》创刊,原《新华日报》记者周福回忆说,原话曾写明了该刊物的宗旨:"本报愿为民族的生存而战,在争取独立的伟大战役中扬号角,鼓励进步。
周福:"新华日报"有两个任务,一是出党报。另一本党外杂志,《中共中央党刊》。每半个月一次。
时任新华社社长潘彦年(中)、总经理熊伟(左)、主编吴克俭(右)
同年7月,日军进攻时,中共中央南方局主要领导之一董必武派时任新华社总经理熊伟等人到重庆寻找合适的分公司设立据点。但他也明确表示,如果武汉不失去一天,它将在武汉印刷和出版。
每天,这台印刷机印制四版报纸,图文丰富,不仅关注民族抗日战争,更传播国际反法西斯的动态,成为人们了解形势的重要窗口。
新华日报创刊
1938年10月24日,武汉沦陷的前一天晚上,汉口下起了秋雨。周恩来在报上口述了一篇题为《告别武汉父哥》的社论,郑重宣告: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武汉终将交还给中国人。当晚,印刷机与员工一起沿江而行,从武汉到重庆。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漫画书《雾度报童》封面故事主角是《新华日报》报童
报童们穿梭在重庆的街道上,向公众兜售重庆最新一期的新华日报。
"日本人猖獗,国家更加破碎,但我们颜黄儿的斗志也更强了,我们绝不会为一时的军事挫折和张煌,绝不会为一些大城市的得失而动摇!"
在随后的几天里,新华社和《大众周刊》继续在重庆出版和发行,并肩作战,依靠这台进口的"大人物"印刷机。
重庆新华日报旧址
1939年5月,日军飞机轰炸重庆市中心,使用大量燃烧弹。重庆市中心的大火烧了两天,新华日报印刷部被吹成瓦砾,只能暂停工作。7月,董带领工人们将印刷机从瓦砾中移走,重新组装,并在当月恢复印刷。然后,在华龙桥虎头岩下,报社同志挖了一个防空洞,虽然空袭还在继续,但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共产党人继续努力,印刷机继续前进。
毛泽东电视剧
张问天:老毛,我读过你的《论持久战争》,这是一篇对中国抗日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我建议在《新华日报》上全文发表。
毛泽东:把中央政府关于包围武汉的方针和指示送到恩来。
印刷机用的印刷铅板(摄影:重庆总站记者陈鹏)
重庆红岩联盟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说,新华社经常刊登我党领导人的重要文章,通过宣传全面、持续抗日的思想,激发了统一区广大军民抗日抗击的决心。
朱军:那一年在国统区,既有快车道者,也有灭亡者,国家的未来走向何方,国统区广大人民心中不计其数,南方局来到重庆,宣传我们党的全面抗日战争思想,包括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当这本小册子印刷时,它被分发给进步人士和那些愿意战斗的人。
新华社还腾出大量版面生动具体地反映工人阶级的走向,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的苦难,但这也让幽灵般的国民党当局坐立不安。1940年后,为了不让共产党人"说出来",他们经常任意删除和扣留手稿。
新华社前工作人员冯廷雄回忆说:"(他们)进来把市部的书籍和报纸都扔到街上,扔了出去,还有一些还放火。不管怎样,门和市政府部门摧毁了不太好的。
1939年5月,周恩来就办报问题给新华社吴克俭、陆伟写了一封信。
《新华社》和《人民周刊》为争取言论和出版自由而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即便如此,朱先生说,该报的宣传效果还是好于预期。毛泽东在重庆会谈中称赞道:"我们的新华社值得军队的一个方面。"
朱军:当时,南方局特别是周恩来同志,为新华社制定了"做好、印好、早出、卖多"的原则,使《新华日报》在国家统一区发行量最大。它很好地促进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和一些战争形势。
新华日报亭在重庆龙桥虎头岩下
直到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当局强行封停重庆的新华日报,在九年一个月零十八天的时间里,共3231期的几年,印刷机一直担负着繁重的印刷任务。然后,它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拖到重庆南岸的一所监狱。直到两年后重庆解放,军政府才突击搜查了监狱,再次找到了它。
时光飞逝,传说不朽。这台印刷机不仅记录了这场火拼的岁月,而且展示了我们党的新闻宣传班子作为"抗日战争号角,人民的喉舌"的历史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好见证。
陈宇:我是陈宇,重庆红石革命历史博物馆讲师,1996年出生,24岁。我从小就听父母讲"江杰"、"小萝卜头"的故事,对革命先辈们非常尊敬。在这两年的工作中,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讲述《红岩》,讲述《新华日报》印制机背后的故事。这蕴含着抗战精神,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讲述战争的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总干事 刘晓龙 顾玉才
监督高高的岩石
策划者 于新郑 翠鑫
策划 闫定飞孙鲁金
协调 冯硕 朱敏 李宇 刘梦雅 赵楚南 韩学英
记者 陈鹏
编辑:于杜熙萌
旁白 顾跃
制作河合
新媒体 闫独熙 孟 王元 孔 莹 江晓晨
顾问徐鹏堂,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谢谢,重庆红石革命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