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成了防疫高频词之一,“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减少人群聚集”等防疫标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耳濡目染下,公众的社交距离意识是否有增强?保持社交距离的行为表现如何?南都民调中心于2021年9月30日至10月15日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26份,对公众社交距离意识、行为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对舒适社交距离的需求与期待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于近日发布《公众社交距离状况调查报告(2021)》。

报告显示,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与他人的社交距离,居住在北上广深的80后、90后相关意识更强;受访者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最留意社交距离,占比六成以上,但公共交通空间也是受访者最难保持舒适社交距离的场合;相较于疫情前,近八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社交距离的注重度有所提高,近七成受访者观察到公众保持社交距离的行为亦有所增多,女性受访者在意识与行为上的提升更明显;五成受访者最希望在排队等候时提高社交距离舒适感;受访者希望家庭和学校能引导孩子学习在不同场合下保持舒适的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意识:

超六成受访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留意社交距离

日常生活中,大家会留意自己与他人的社交距离吗?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受访者表示会留意,其中“经常留意”的受访者占比近七成,“有时留意”的受访者占比两成半。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与居住地的受访者在社交距离意识上存在差异。从不同年龄段来看,80后、90后受访者的意识更强,表示“经常留意”的比例分别占82.44%、69.59%,而50后、60后仅占45%。从不同居住地来看,居住在北上广深、其他省会或直辖市的受访者,社交距离意识显著高于居住在县级市、农村地区的受访者,二者表示“经常留意”的比例均在70%以上。

大家通常在哪些场合会留意与他人的社交距离?调查结果显示,乘坐公共交通(67.71%)、乘坐电梯(54.37%)、排队等候(53.09%)的时候受访者较常留意社交距离。

线下拦截访问中,00后陈女士说,自己会时刻注意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例如坐地铁,通常我会找个角落或靠边位站。”陈女士还说,在平时排队、吃饭的时候,她都会尽量与他人保持至少半米的距离。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不止陈女士有这样的意识。调查中,女性受访者在排队等候(60.00%)、就餐(46.30%)、就医(40.43%)、与异性相处(20.00%)等场合保持社交距离意识更强;而男性受访者在乘坐出租车、网约车或他人私家车的时候(52.77%)意识更强。

再次交互年龄段发现,80后、90后受访者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排队等候的时候意识较强,分别占70%和50%以上;而60后、70后受访者则在就医的时候更加注重,比例均在40%以上。值得留意的是,50后、60后等长者群体在排队等候、购物的时候社交距离意识较弱,两项占比均低于40%和15%。

近八成受访者社交距离意识比疫情前有提高,女性受访者改变更多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家时常能听见、看见各种防疫提醒,而公众的社交距离意识有没有因此改变?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社交距离的意识较疫情前有所提高。交互分析发现,女性受访者认为自己社交距离意识增强的比例更大,高达79.57%。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大家在哪些场合更注重社交距离?调查发现,受访者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会更注重与他人的社交距离,占68.79%。交互分析发现,月收入较低的受访者,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社交距离意识更强。其中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6.19%,3001-5000元的受访者占73.03%,而月收入10001-15000元的受访者占62.34%。

这可能与受访者的出行方式有关。南都民调中心曾发布《广州青年上班族通勤状况调查报告(2021)》,报告显示,75%的受访者每月乘坐地铁、公交车的通勤费用在400元内,而自驾的通勤费用则约在2000元内(含油费、停车费等)。低收入者出行更依赖公共交通,所以他们乘车时可能会更留意社交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另有两成受访者反映自己的社交距离意识较疫情前有所降低或基本不变。进一步问及情况,乘坐电梯(34.67%)、排队等候(31.56%)、就餐(31.56%)是受访者社交距离意识较薄弱的场合。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社交距离行为:

能经常保持舒适社交距离的受访者不足六成,高收入者更能保持社交距离

看来,疫情以来公众保持社交距离的意识显著增强,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家能否保持舒适的社交距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表示“经常能保持”舒适社交距离的受访者占比不到六成,“有时能保持”的受访者占三成。交互分析发现,受访者月收入越高,能保持舒适社交距离的频率也越高,月收入15001-20000元的受访者“经常能保持”的比例达六成以上,而月收入3001-5000元的受访者仅占半数。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对比保持社交距离的意识与行为发现,部分受访者存在“意识与行为”不统一的状态:69.98%的受访者会“经常留意”社交距离,却仅有58.87%的受访者“经常能保持”舒适的社交距离。这意味着,超10%的受访者有意识地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但在实际行为上却较难实现。

到底在哪些场合中受访者难以保持社交距离?对比发现,受访者能保持舒适社交距离的比例均低于留意社交距离的比例。其中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乘坐电梯、就餐、排队等候的场合中,两者比例相差更为明显,各有17.81%、8.62%、8.40%和8.03%的受访者会在这些场合留意社交距离,却较难保持舒适的社交距离。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80后阿仪说,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梯的时候,即使自己有意识地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但实际上却很难保持。“特别是上下班的时候,基本没有距离可言,有位置站稳都算不错了。夏天更难受,本身已经够挤了,旁人的衣服、手臂还全是汗。”阿仪吐槽说,由于自己比较矮小,坐地铁大家靠太近时,她的肩膀经常成为旁人的“手机架”。

调查中,有不少受访者表示与阿仪感同身受,62.09%的受访者反映遇到过他人身体过于靠近自己而感到不适;其次是遇到他人突然的肢体接触(57.50%)、被注视或偷窥(53.90%)的情况也会让受访者觉得缺少社交距离感。交互性别发现,女性受访者遇到以上情况时更容易感到不适,尤其是他人身体过于靠近,占66.67%。从不同居住地来看,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更容易因他人突然的肢体接触、身体过于靠近而感到缺少社交距离感,占比均在70%以上。

居住在广州的陈女士说,以前自己喜欢穿洛丽塔装、短裙外出,旁人总会投来好奇的目光,“有的人会从头到尾一直打量我,搞得我好像很奇怪。”这种被注视的眼神让她感到很不适,所以她现在很少这样穿着外出了。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近七成受访者表示保持社交距离的行为较疫情前有所增多,主要表现在减少拥挤、避开人群

公众的社交距离行为会不会因疫情而有所改变?调查结果显示,68.71%的受访者观察到公众保持社交距离的行为较疫情前有所增多,主要表现在公共场所减少拥挤(63.97%)、避开前往人群密集场所(60.57%)等方面。交互分析发现,居住在北上广深、其他省会或直辖市的受访者表示,在公共场所减少拥挤、避开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的表现更为突出,比例均在65%以上。

不过,另有两成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公众保持社交距离的行为较疫情前有所减少或基本不变,主要表现在排队时紧贴(55.21%),就餐座位近(46.53%)。与上述受访者反映社交距离意识薄弱的场合趋同。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90后吴女士观察到,有些场合公众排队间隔的距离非常近。“比如在地铁安检时,我经常遇到身后的人越过我‘飞包’进安检带,还有的人在排队时身体挨得非常近,我几乎能感受到身后人的呼吸。”

80后黄先生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在中午排队买饭时,经常遇到身后的人紧贴着他,“可能是担心饭菜没了还是怕被人插队,反正我走一步他都紧靠着我的背。”无奈之下,他只能口头提醒身后的人保持一些距离。他还说,大家买完饭坐下来吃,人多但位置少,要不就与旁边的陌生人左右间隔不到半米就座,要不就是面对面不到1米的距离。为了不尴尬,大家都习惯拿着手机边看边吃饭。

总的来说,公众保持社交距离的意识与行为表现较疫情前均有所增强,其中女性受访者更明显;大部分公众能响应政府防疫号召,避开前往拥挤、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但在部分公共场合中,公众保持社交距离的意识与行为仍较欠缺,比如排队时紧贴、就餐座位近等现象有待改善。

影响因素:

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教养影响社交距离意识与行为

哪些因素影响了公众保持社交距离的意识和行为?在交互分析中,性别、年龄、月收入、当前居住地等因素对此均有一定影响。而受访者自身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民调结果显示,性别(47.47%)、受教育程度(45.52%)、年龄(43.57%)、家庭教养(40.45%)是受访者认为影响社交距离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紧随其后的是社交场合(32.46%)、收入(32.07%)和社交对象(26.32%)。与上述交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五成受访者最想在排队时提高社交距离舒适感,公共场合的舒适距离至少为0.45-1.2米

大家希望在哪些场合提高社交距离舒适感?调查发现,排队等候(51.17%)、乘坐电梯(50.19%)、乘坐公共交通工具(47.27%)是受访者希望提高社交距离舒适感的主要场合。交互分析发现,女性受访者更希望在排队等候的时候提高社交距离舒适感,占53.12%;而男性受访者则希望在乘坐出租车、网约车或他人私家车的时候提高社交距离舒适感,占47.59%。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那么在不同场合中,大家认为舒适的社交距离是多少?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划分了四种界限范围或距离来衡量亲疏关系:亲密距离(0-0.45米),属于亲密友好关系,容易有身体接触;个人距离(0.45-1.20米),通常是与相处融洽的熟人所保持的距离;社交距离(1.20-3.60米),体现出社交或礼节上较为正式的关系;公共距离(3.60米以上),多数是公共场合的空间需求。

“排队等候时”是受访者最希望加大社交距离的场合,他们认为舒适的距离至少要保持0.45-1.20米;而在就餐、就医、购物等场合中,受访者认为舒适的距离则增至1.20-3.60米。

线下拦截访问中,有受访者表示就医时的舒适距离属于公共距离范围(3.60米以上)。50后凤姨说,因自己患有高血压需定期到医院开药,“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我去医院都会特别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离得越远越好。如果有人在我看病时闯进诊室,我会叫他们出去等。”85后阿斌也表示,每次陪家人去医院时,他都会找个人少的角落站着等候,与他人保持至少七八米的距离。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面对熟悉的社交对象,女性受访者对亲密距离的接受程度更高

面对不同的社交对象时,大家认为舒适的社交距离又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与家人、亲密朋友或伴侣相处时舒适的社交距离在0.45-1.20米;与普通朋友或同事相处时舒适的距离则增至1.20-3.60米;与陌生人相处时的舒适距离更拉远至3.60米以上。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有意思的是,女性受访者在面对熟悉的家人、朋友或伴侣时,她们对亲密社交距离的接受程度更高,选择亲密社交距离(0.15-0.45米)的比例超过25%,而男性受访者选择个人社交距离(0.45-1.20米)的比例在20%以上。

公众期待:

六成受访者希望家长以身作则教导孩子

大家希望通过哪些方式提高社交距离意识与行为表现,实现不同场合下均有舒适社交距离?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受访者希望家长能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其次分别有五成受访者希望公共场所能播放提醒语音、张贴宣传标识来提醒公众保持社交距离。

交互分析发现,学历越高的受访者,越希望通过家庭、学校等去教导孩子,学习在不同场合下保持舒适的社交距离,其中本科学历的受访者占50%以上,硕士或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占比超65%。

近七成受访者经常留意社交距离,但排队紧贴仍待改善

线下拦截访问中,多位受访者共同反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提高大家的社交距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受访者阿仪说,“最希望学校能教,让小孩子懂得在不同的场合下,适当地保持社交距离。”黄先生表示,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平时我会告诉儿子,在公共场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受访者都有一定的社交距离意识,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保持舒适社交距离的行为在一些场合中较难实现,特别是在公共交通工具、电梯等人流密集、空间有限的地方。同时,社交距离意识与社交距离行为表现的差异性受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此外,不同的社交场合与社交对象,也影响着公众相应的社交距离舒适感。

提高社交距离舒适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公众最希望家庭、学校能发挥作用,共同引导孩子,从小学习什么是社交距离,在哪些场合需要保持怎样的社交距离。除此之外,社会层面可以加强管理与监督,让大家学习并尊重不同场合的社交距离,共同营造和维护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调查概述: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1年9月30日至10月15日开展本项调查,通过线下走访和网络问卷相结合,共回收有效问卷1026份,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4.68%,女性受访者占45.32%。受访者现居北上广深较多,占26.71%,其次是普通地级市和其他省会或直辖市,分别占25.05%、22.61%。从年龄段来看,以80后、90后为主,分别占33.72%、27.19%,00后和70后各占16.37%、14.04%。从月收入来看,5001-8000元比例最多,占31.09%,其次是8001-10000元,占22.61%。从学历来看,以本科学历居多,占43.86%,其次是大专学历,占29.53%。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文轶然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文轶然 谢小清

实习生 温依庭 翁婉婷 陈子颖 杜美玉 向子欣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咩事微信公众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