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間,“保持社交距離”成了防疫高頻詞之一,“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減少人群聚集”等防疫辨別在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耳濡目染下,公衆的社交距離意識是否有增強?保持社交距離的行為表現如何?南都民調中心于2021年9月30日至10月15日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26份,對公衆社交距離意識、行為表現、影響因素以及對舒适社交距離的需求與期待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于近日釋出《公衆社交距離狀況調查報告(2021)》。

報告顯示,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與他人的社交距離,居住在北上廣深的80後、90後相關意識更強;受訪者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最留意社交距離,占比六成以上,但公共交通空間也是受訪者最難保持舒适社交距離的場合;相較于疫情前,近八成受訪者表示自己對社交距離的注重度有所提高,近七成受訪者觀察到公衆保持社交距離的行為亦有所增多,女性受訪者在意識與行為上的提升更明顯;五成受訪者最希望在排隊等候時提高社交距離舒适感;受訪者希望家庭和學校能引導孩子學習在不同場合下保持舒适的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意識:

超六成受訪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留意社交距離

日常生活中,大家會留意自己與他人的社交距離嗎?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超九成受訪者表示會留意,其中“經常留意”的受訪者占比近七成,“有時留意”的受訪者占比兩成半。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調查發現,不同年齡與居住地的受訪者在社交距離意識上存在差異。從不同年齡段來看,80後、90後受訪者的意識更強,表示“經常留意”的比例分别占82.44%、69.59%,而50後、60後僅占45%。從不同居住地來看,居住在北上廣深、其他省會或直轄市的受訪者,社交距離意識顯著高于居住在縣級市、農村地區的受訪者,二者表示“經常留意”的比例均在70%以上。

大家通常在哪些場合會留意與他人的社交距離?調查結果顯示,乘坐公共交通(67.71%)、乘坐電梯(54.37%)、排隊等候(53.09%)的時候受訪者較常留意社交距離。

線下攔截通路中,00後陳女士說,自己會時刻注意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例如坐地鐵,通常我會找個角落或靠邊位站。”陳女士還說,在平時排隊、吃飯的時候,她都會盡量與他人保持至少半米的距離。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不止陳女士有這樣的意識。調查中,女性受訪者在排隊等候(60.00%)、就餐(46.30%)、就醫(40.43%)、與異性相處(20.00%)等場合保持社交距離意識更強;而男性受訪者在乘坐計程車、網約車或他人私家車的時候(52.77%)意識更強。

再次互動年齡段發現,80後、90後受訪者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排隊等候的時候意識較強,分别占70%和50%以上;而60後、70後受訪者則在就醫的時候更加注重,比例均在40%以上。值得留意的是,50後、60後等長者群體在排隊等候、購物的時候社交距離意識較弱,兩項占比均低于40%和15%。

近八成受訪者社交距離意識比疫情前有提高,女性受訪者改變更多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家時常能聽見、看見各種防疫提醒,而公衆的社交距離意識有沒有是以改變?調查資料顯示,近八成受訪者表示自己對社交距離的意識較疫情前有所提高。互動分析發現,女性受訪者認為自己社交距離意識增強的比例更大,高達79.57%。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大家在哪些場合更注重社交距離?調查發現,受訪者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時候會更注重與他人的社交距離,占68.79%。互動分析發現,月收入較低的受訪者,他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社交距離意識更強。其中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受訪者比例高達76.19%,3001-5000元的受訪者占73.03%,而月收入10001-15000元的受訪者占62.34%。

這可能與受訪者的出行方式有關。南都民調中心曾釋出《廣州青年上班族通勤狀況調查報告(2021)》,報告顯示,75%的受訪者每月乘坐地鐵、公共汽車的通勤費用在400元内,而自駕的通勤費用則約在2000元内(含油費、停車費等)。低收入者出行更依賴公共交通,是以他們乘車時可能會更留意社交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另有兩成受訪者反映自己的社交距離意識較疫情前有所降低或基本不變。進一步問及情況,乘坐電梯(34.67%)、排隊等候(31.56%)、就餐(31.56%)是受訪者社交距離意識較薄弱的場合。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社交距離行為:

能經常保持舒适社交距離的受訪者不足六成,高收入者更能保持社交距離

看來,疫情以來公衆保持社交距離的意識顯著增強,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家能否保持舒适的社交距離?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表示“經常能保持”舒适社交距離的受訪者占比不到六成,“有時能保持”的受訪者占三成。互動分析發現,受訪者月收入越高,能保持舒适社交距離的頻率也越高,月收入15001-20000元的受訪者“經常能保持”的比例達六成以上,而月收入3001-5000元的受訪者僅占半數。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對比保持社交距離的意識與行為發現,部分受訪者存在“意識與行為”不統一的狀态:69.98%的受訪者會“經常留意”社交距離,卻僅有58.87%的受訪者“經常能保持”舒适的社交距離。這意味着,超10%的受訪者有意識地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但在實際行為上卻較難實作。

到底在哪些場合中受訪者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對比發現,受訪者能保持舒适社交距離的比例均低于留意社交距離的比例。其中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乘坐電梯、就餐、排隊等候的場合中,兩者比例相差更為明顯,各有17.81%、8.62%、8.40%和8.03%的受訪者會在這些場合留意社交距離,卻較難保持舒适的社交距離。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80後阿儀說,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電梯的時候,即使自己有意識地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但實際上卻很難保持。“特别是上下班的時候,基本沒有距離可言,有位置站穩都算不錯了。夏天更難受,本身已經夠擠了,旁人的衣服、手臂還全是汗。”阿儀吐槽說,由于自己比較矮小,坐地鐵大家靠太近時,她的肩膀經常成為旁人的“手機架”。

調查中,有不少受訪者表示與阿儀感同身受,62.09%的受訪者反映遇到過他人身體過于靠近自己而感到不适;其次是遇到他人突然的肢體接觸(57.50%)、被注視或偷窺(53.90%)的情況也會讓受訪者覺得缺少社交距離感。互動性别發現,女性受訪者遇到以上情況時更容易感到不适,尤其是他人身體過于靠近,占66.67%。從不同居住地來看,居住在北上廣深的受訪者更容易因他人突然的肢體接觸、身體過于靠近而感到缺少社交距離感,占比均在70%以上。

居住在廣州的陳女士說,以前自己喜歡穿洛麗塔裝、短裙外出,旁人總會投來好奇的目光,“有的人會從頭到尾一直打量我,搞得我好像很奇怪。”這種被注視的眼神讓她感到很不适,是以她現在很少這樣穿着外出了。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近七成受訪者表示保持社交距離的行為較疫情前有所增多,主要表現在減少擁擠、避開人群

公衆的社交距離行為會不會因疫情而有所改變?調查結果顯示,68.71%的受訪者觀察到公衆保持社交距離的行為較疫情前有所增多,主要表現在公共場所減少擁擠(63.97%)、避開前往人群密集場所(60.57%)等方面。互動分析發現,居住在北上廣深、其他省會或直轄市的受訪者表示,在公共場所減少擁擠、避開前往人群密集場所的表現更為突出,比例均在65%以上。

不過,另有兩成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公衆保持社交距離的行為較疫情前有所減少或基本不變,主要表現在排隊時緊貼(55.21%),就餐座位近(46.53%)。與上述受訪者反映社交距離意識薄弱的場合趨同。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90後吳女士觀察到,有些場合公衆排隊間隔的距離非常近。“比如在地鐵安檢時,我經常遇到身後的人越過我‘飛包’進安檢帶,還有的人在排隊時身體挨得非常近,我幾乎能感受到身後人的呼吸。”

80後黃先生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他在中午排隊買飯時,經常遇到身後的人緊貼着他,“可能是擔心飯菜沒了還是怕被人插隊,反正我走一步他都緊靠着我的背。”無奈之下,他隻能口頭提醒身後的人保持一些距離。他還說,大家買完飯坐下來吃,人多但位置少,要不就與旁邊的陌生人左右間隔不到半米就座,要不就是面對面不到1米的距離。為了不尴尬,大家都習慣拿着手機邊看邊吃飯。

總的來說,公衆保持社交距離的意識與行為表現較疫情前均有所增強,其中女性受訪者更明顯;大部分公衆能響應政府防疫号召,避開前往擁擠、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但在部分公共場合中,公衆保持社交距離的意識與行為仍較欠缺,比如排隊時緊貼、就餐座位近等現象有待改善。

影響因素:

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齡、家庭教養影響社交距離意識與行為

哪些因素影響了公衆保持社交距離的意識和行為?在互動分析中,性别、年齡、月收入、目前居住地等因素對此均有一定影響。而受訪者自身又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民調結果顯示,性别(47.47%)、受教育程度(45.52%)、年齡(43.57%)、家庭教養(40.45%)是受訪者認為影響社交距離意識和行為的主要因素;緊随其後的是社交場合(32.46%)、收入(32.07%)和社交對象(26.32%)。與上述互動分析結果基本一緻。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五成受訪者最想在排隊時提高社交距離舒适感,公共場合的舒适距離至少為0.45-1.2米

大家希望在哪些場合提高社交距離舒适感?調查發現,排隊等候(51.17%)、乘坐電梯(50.19%)、乘坐公共交通工具(47.27%)是受訪者希望提高社交距離舒适感的主要場合。互動分析發現,女性受訪者更希望在排隊等候的時候提高社交距離舒适感,占53.12%;而男性受訪者則希望在乘坐計程車、網約車或他人私家車的時候提高社交距離舒适感,占47.59%。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那麼在不同場合中,大家認為舒适的社交距離是多少?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劃分了四種界限範圍或距離來衡量親疏關系:親密距離(0-0.45米),屬于親密友好關系,容易有身體接觸;個人距離(0.45-1.20米),通常是與相處融洽的熟人所保持的距離;社交距離(1.20-3.60米),展現出社交或禮節上較為正式的關系;公共距離(3.60米以上),多數是公共場合的空間需求。

“排隊等候時”是受訪者最希望加大社交距離的場合,他們認為舒适的距離至少要保持0.45-1.20米;而在就餐、就醫、購物等場合中,受訪者認為舒适的距離則增至1.20-3.60米。

線下攔截通路中,有受訪者表示就醫時的舒适距離屬于公共距離範圍(3.60米以上)。50後鳳姨說,因自己患有高血壓需定期到醫院開藥,“自從疫情發生以來,我去醫院都會特别注意與他人保持距離,離得越遠越好。如果有人在我看病時闖進診室,我會叫他們出去等。”85後阿斌也表示,每次陪家人去醫院時,他都會找個人少的角落站着等候,與他人保持至少七八米的距離。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面對熟悉的社交對象,女性受訪者對親密距離的接受程度更高

面對不同的社交對象時,大家認為舒适的社交距離又是多少?調查結果顯示,與家人、親密朋友或伴侶相處時舒适的社交距離在0.45-1.20米;與普通朋友或同僚相處時舒适的距離則增至1.20-3.60米;與陌生人相處時的舒适距離更拉遠至3.60米以上。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有意思的是,女性受訪者在面對熟悉的家人、朋友或伴侶時,她們對親密社交距離的接受程度更高,選擇親密社交距離(0.15-0.45米)的比例超過25%,而男性受訪者選擇個人社交距離(0.45-1.20米)的比例在20%以上。

公衆期待:

六成受訪者希望家長以身作則教導孩子

大家希望通過哪些方式提高社交距離意識與行為表現,實作不同場合下均有舒适社交距離?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受訪者希望家長能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其次分别有五成受訪者希望公共場所能播放提醒語音、張貼宣傳辨別來提醒公衆保持社交距離。

互動分析發現,學曆越高的受訪者,越希望通過家庭、學校等去教導孩子,學習在不同場合下保持舒适的社交距離,其中大學學曆的受訪者占50%以上,碩士或以上學曆的受訪者占比超65%。

近七成受訪者經常留意社交距離,但排隊緊貼仍待改善

線下攔截通路中,多位受訪者共同反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提高大家的社交距離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受訪者阿儀說,“最希望學校能教,讓小孩子懂得在不同的場合下,适當地保持社交距離。”黃先生表示,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同樣重要,“平時我會告訴兒子,在公共場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是對别人的一種尊重。”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受訪者都有一定的社交距離意識,不過在實際生活中,保持舒适社交距離的行為在一些場合中較難實作,特别是在公共交通工具、電梯等人流密集、空間有限的地方。同時,社交距離意識與社交距離行為表現的差異性受到性别、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等因素影響;此外,不同的社交場合與社交對象,也影響着公衆相應的社交距離舒适感。

提高社交距離舒适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此,公衆最希望家庭、學校能發揮作用,共同引導孩子,從國小習什麼是社交距離,在哪些場合需要保持怎樣的社交距離。除此之外,社會層面可以加強管理與監督,讓大家學習并尊重不同場合的社交距離,共同營造和維護文明、和諧、友善的社會氛圍。

調查概述:

南都民調中心于2021年9月30日至10月15日開展本項調查,通過線下走訪和網絡問卷相結合,共回收有效問卷1026份,其中男性受訪者占54.68%,女性受訪者占45.32%。受訪者現居北上廣深較多,占26.71%,其次是普通地級市和其他省會或直轄市,分别占25.05%、22.61%。從年齡段來看,以80後、90後為主,分别占33.72%、27.19%,00後和70後各占16.37%、14.04%。從月收入來看,5001-8000元比例最多,占31.09%,其次是8001-10000元,占22.61%。從學曆來看,以大學學曆居多,占43.86%,其次是大專學曆,占29.53%。

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

社會群體與公衆心理研究

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

項目監制:謝斌 張純

項目主持:文轶然

項目執行:南都研究員 麥潔瑩 文轶然 謝小清

實習生 溫依庭 翁婉婷 陳子穎 杜美玉 向子欣

支援平台:南方都市報官方微信公衆号 咩事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