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远古郧阳:还原“郧县人”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第五次)现场

远古郧阳:还原“郧县人”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第五次)现场

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学堂梁子遗址(2006年拍摄)

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的远古“郧县人”自1989年第一次被正式发现至今,转眼间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郧县人”被炒得滚烫,然而弥陀寺的现实至今还异常冷清。也许规划的落实犹如人类的进化,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考古已经证明: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真还是一个不一般的地方!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十五年前,迄今为止还是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现场,让发掘结果的真材实料来告诉我们,这个不一般的地方究竟非凡何在。

现场: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郧阳区,下同)青曲镇弥陀寺村,东经110度35'07",北纬32度50'01",东北距青曲镇约10公里,沿汉水顺流而下约40公里可至郧县城关。曲远河自北向南在遗址附近汇入汉水。当地居民将小河入江一带称为曲远河口。由于遗址所处梁子之上原有一个弥陀寺小学,因此这个梁子又称为学堂梁子。

汉水两岸的砂砾层中含有不少动物化石,村民在淘金时偶有发现。1989年5月,郧县博物馆的文物干部王正华和邵西县文化馆干部屈胜民,根据已掌握的化石线索,到曲远河口一带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在学堂梁子中部一处结核碎块较多的地点,距地表下40厘米处,发现一具基本完整的远古人类颅骨化石-鄂县人1号颅骨。1990年、1991年和1995年,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郧阳地区博物馆、郧县博物馆,对邵县曲远河口旧石器时代遗址1区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1990年的正式发掘中,在地层中又发掘出土了一具更为完整的远古人类颅骨化石-郧县人2号颅骨,同时还发现了一批伴生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这一发现和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2006年12月份,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本次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2006年以前的考古发掘都是在1区进行,本次发掘则分布在I、2、3、4区,其中1区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2、3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IV区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考古发掘方法参照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布1米x1米的小格探方,对出土标本的自然层位和水平层位、深度、座标、方向、倾向、倾角、尺寸、日期等现场考古发掘信息进行客观详实地记录。

远古郧阳:还原“郧县人”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第五次)现场

曲远河口一带是著名的“郧县人”化石及伴生的哺乳动物、石制品的产地。该地点是由汉水侵蚀形成的基座阶地组成。汉水河谷本身是由震旦纪郧西群的变质岩系构成的峡谷地貌。

第一级阶地是高河漫滩,高出水面5-8米,在野外仅看到黄褐色粉砂层,是丹江水库水面涨落处。

第二级阶地高出水面15米,上覆黄褐色砂层,钙质胶结。下面是灰色砂砾层,砂质胶结,砾石主要由灰岩、石英岩及砂岩等组成,砾石分选差,砾径大小不一,大者30厘米,小者1-2厘米。一般为10厘米左右。

第三级阶地高出河面25米,上覆黄色砂质黏土,厚9-11米,下面是灰褐色砂砾层,砂质胶结,性松散,砾石分选差,主要由灰岩、石英岩等组成,砾径大小不一,大者20厘米,小者2-3厘米,一般为5厘米,磨圆度好,厚3-6米。

第四级阶地是含“郧县人”及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的遗址。其地质剖面从上到下为:

4层:红褐色含铁锰质成分的黏土,垂直节理发育,黑色铁锰质成分从上到下有逐渐减少的倾向。出石制品。

3层:灰黄色黏土,含钙质结核薄层。出产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石2层:灰白色细砂层,非常松散。出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

远古郧阳:还原“郧县人”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第五次)现场

1层:砂砾层。震且纪变质岩系(sww90),主要为石灰质片岩,表面风化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现的两具颅骨化石材料引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关于这两具颅骨化石材料的古人类学研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郧县发现的颅骨属于南方古猿类型(贾兰坡,1991); 2、属于直立人类型(李天元等,1990-1991,1991, 1994, 1995, 1996,1999);3、属于早期智人类型(张银运,1995)。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区早年的考古发掘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颇多,经初步鉴定,大致有如下种属:竹鼠、蓝田金丝猴、无颈暴豪猪、虎、豹、裴氏猫、爪哇豺、似狗獾、西藏黑熊、桑氏鬣狗、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剑齿虎未定种、东方剑齿象、三门马、中国骥、中国犀、李氏野猪、小猪、秀丽黑鹿、云南水鹿、魔未定种、大角鹿未定种、短角丽牛、水牛未定种。

郧县动物群最主要的特色是动物群具有南、北动物群的色彩,其中既有华北地区动物群中的典型种类的三门马、李氏野猪、短角丽牛及大角鹿等,又有属于华南的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中的种类的大熊猫、中国猿、中国犀、小猪及魔等,这说明郧县动物群有南、北混合的特点。同时动物群中有少数第三纪残留种如剑齿虎以及第四纪早期的典型种如云南水鹿、秀丽黑鹿及桑氏鬣狗等,显示这个动物群在时代上较早的特点。

2006年以前共发现石制品291件,其中发掘出土的有207件,扰土层中石制品中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碎片(碎块)和有打击痕迹的石块(砾石)等7类。

2006年12月至今的第五次发掘中, 11区发掘出土考古标本992件,皿区发掘出土700件,V区发掘出土349件,更多的材料还会在今后的发掘中不断出土。经初步观察石制品中大致分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手镐、碎片(碎块)和有打击痕迹的石块(砾石)等,其中更有许多加工较精美的手镐和半手斧。值得注意的是,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四个发掘区虽然都是在同一个土梁子上,但各个发掘区之间相距较远,如I1、1区距发现郧县人1、2号颅骨的1区有100多多米,IV区距1区较近却是处在海拔更低的三级阶地上,这几个发掘区都发掘出土了丰富的石制标本和化石标本,而且在发掘中我们发现包含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的地层堆积厚达9米,这说明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保存的堆积无论是在面积上还是在厚度上都是非常可观的。

远古郧阳:还原“郧县人”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第五次)现场

有关专家对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制品进行研究发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石制品同南方广大地区发现的石制品有较多的共同点:锤击法打片为主,你石石器多而石片石器少,有一定数量的两面器,缺乏尖状器、典型的端刮器等石片石器。二者间也有不同之处: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现有多疤台面石核,这是修理台面的一种,在南方广大地区时代较早的石制品中似乎尚未见到有关修理台面的标本。比较起来:者间共同点大于差别。从现有的材料判断,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比较接近南方广大地区发现的石制品,似乎可以把它们归于同一文化传统。而在这一传统中,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这一地点的材料具有较为充分的年代证据,其他地点的年代证据缺如或还存在一定问题。随着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的展开,新材料的大量发现会进一步推动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旧石器文化面貌的研究。

文化时代和分期问题:

由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看来,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现的哺乳动物群,在性质上很接近蓝田公王岭和山西茵城合河发现者,它们的时代大致相当,都可划归早更新世晚期,大致为距今100万年左右。

根据阎桂林(1993)对学堂粱子第四阶地剖面的古地磁研究,学堂梁子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堆积大部分都是在松山反向极性世,即早于距今7?

万年。学堂梁子发现的石制品虽然分别出自下、中、上三个文化层,但都可看作是同一阶段的产物,都是郧县人制造和使用的文化遗物。发现的石制品的时代可以划归早更新世晚期,其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大致相当于蓝田公王岭和药城合河发现者,而早于周口店北京人地点、湖北大治石龙头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发现者。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早更新世的众多地点中,情况不太一致:同时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的仅巫山龙骨坡、元谋上那蚌、蓝田公王岭、郧县曲远河口、郧县梅铺五处;有的地点只有人类化石材料而无石制品发现;有几个地点有较好的地层古生物依据,但可惜石制品发现数量过少,还难于进一步讨论其文化特点;有几个地点发现的石制品数量可观,但可以断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不多,年代问题尚需进一步做工作。在这么多的发现中,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发现是比较突出的:它有清楚的地层关系,有数量可观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一定的测年数据,有两具相当完整的人类颅骨化石,有丰富的石制品而且保存的堆积相当多,为进一步发掘、寻找更多的材料和探讨有关学术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中国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从材料的全面性、完整性、丰富程度、可能解决的学术问题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衡量,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重要性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郧县人化石的发现,是最近十年我国古人类学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一直牵动着中外古人类学家的心弦。对郧县人化石系统地位的热烈讨论充分说明他们的关切和重视。在古人类学上说来,郧县人的发现不仅是增加了人类化石的新材料,而且其形态特征为探讨系统地位的归属和中国远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又一重要例证。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现的石制品,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上为探讨南方砾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石制品似乎有可能把孤立的南北二元结合成为一体,对进一步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也许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技术类型的角度看来,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石制品包含了几种令人感兴趣的因素,其中一些因素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有些因素分布较广,对确定工业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技术类型因素既有南方的特色,又有北方的特色,甚至还有西南地区的特色。这可能是一种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讨的文化现象。石制品的拼合结果表明它们是原地制造、原地埋藏,这有助于说明遗址的性质根据地层和发掘情况可知郧县人的石制品发现于“红土”堆积、“黄色堆积”和灰白色细砂层,而以“黄色堆积”为主。在学堂梁子(邵县人)遗址,“红土”堆积和“黄色堆积”这两种堆积的接触关系很清楚,为南方第四纪堆积物的年代确定和划分建立了一个例证。在某种程度上说来,部分地解决了“红土"堆积发现的石制品的时代问题。

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表明郧县(郧阳区)动物群具有南北过渡地区的特点,这对探讨我国早更新世动物群的演变和迁徙、气候环境的变化都是重要的信息。

这就是三十年前的考古现场。结果证明: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重要性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郧县人”头骨化石是国宝中的国宝,他划时代的意义在于,他有力的证明了“湖北郧阳是人类的老家”!需要说明的是,周口店出土的仅仅是“头盖骨”化石,而弥陀寺出土的是“头骨”化石,他更完整。尤其遗憾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抗日战争中丢失,至今杳无音信。

青曲弥陀寺期盼真的热起来!

(图文/杨正林 参考资料《郧阳考古》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