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区域性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
李正银等
昭通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特征显著,境内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 4 040 m ,最低海拔 267 m ,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均气温 12.6 ℃ ,年均日照时数 1 900 h ,年均降雨量 760 mm ,降水较丰富,但是南北分布不均,南干北湿,涝灾和旱灾时有发生。全年平均气温 11~21 ℃ ,最冷气温出现在 1 月,月均气温 1~12 ℃ ;最热温度出现在 7 月,月均气温 20~27 ℃ 。独特的地理、气候决定了核桃种植的区域特殊性,全市 11 个县(市)区均有核桃分布,曾清贤等提出了昭通南部区域以大麻核桃为主,北部区域以乌仁核桃为主的品种选择原则,为昭通市核桃主栽品种的确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及各县区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下,昭通市林业部门连续多年开展核桃种质资源选优,最终选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品质优良、有较高推广价值的区域性核桃优良单株,以期为全市低产劣质核桃品种改良、提质增效作支撑。为进一步加快全市核桃良种化进程,整体提升核桃产量和品质,为适宜区提供充足的接穗来源,当前主要采取新建采穗圃和改建采穗圃 2 种方式对优树穗条进行扩繁。笔者通过多年的技术探索和试验示范,现将区域性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总结如下。
1 采穗圃营建
1.1 新建采穗圃
1.1.1 圃地选择。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没有长时间积水的中性及微碱性的砂壤土或壤土的缓坡地或平地。不宜选择盐碱地、重黏土或砂土地段。
1.1.2 圃地规划。根据种植规模,确定采穗圃面积。以明显的标志物为界,将圃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为同一无性系(品种),并绘制种植配置图,标明位置、无性系号(品种名称)和数量。
1.1.3 圃地整备。一般在秋末、冬初或春季进行整地,做到深耕细整、清除杂物,深度 25~30 cm 。整地后提前打定植塘,规格为 60 cm×60 cm×60 cm ,开挖穴表土与生土分开堆放。塘打好后,用表土与沤熟农家肥 15.0~20.0 kg+ 复合肥 0.25~0.50 kg 混合填入塘内,回土后塘口呈“馒头”状。
1.1.4 无性系(品种)选择。通过审(认)定并适应当地区域生长的优良无性系(品种);经过引种栽培试验,适宜当地区域发展的优良无性系(品种);以《昭通市优质核桃评定》项目评选出的核桃优良单株为参考依据,综合考量区域林业部门领导及老百姓认可接受意愿,能满足适宜当地发展、独具地方特色、品质优良、有较高推广价值的核桃优良单株。
1.1.5 定植苗规格。选择核桃无性系(品种)的一年生或二年生嫁接苗。一年生苗高 50 cm 以上、地径 0.8 cm 以上,二年生苗高 80 cm 以上、地径 1.0 cm 以上,要求苗木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
1.1.6 定植密度。宜在晚秋苗木进入休眠后或冬末春初苗木尚未萌动前,即农历九月底至翌年正月进行种植。株行距为2.0 m×2.0 m 或 2.0 m×3.0 m ,即 1 665~1 740 株 /hm 2 ;高密度株行距为 1.0 m×1.0 m 或 1.0 m×2.0 m ,即 4 995~9 990 株 /hm 2 。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要求栽植 [1] ,保证苗正、根舒、土压实,浇透水,覆盖薄膜。
1.2 改建采穗圃
1.2.1 林分选择。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立体条件较好、长势良好、园相整齐的五至十年生核桃幼林片林或林带,清理林地内有碍于苗木生长的乔木、灌木、杂草和其他杂物等。
1.2.2 穗条选择与处理。选用 1.1.4 中所述优良无性系(品种)的枝条作接穗,选择健壮、无病虫、芽饱满、髓心小的一年生长枝,粗度以 1.5~2.5 cm 为佳 [2] 。将采集后的穗条散置于通风处,自然脱水至芽深眠所需水分后,用 95% 石蜡 +5%黄蜡加热融化后,在 70~90 ℃ 范围内,将接穗速蘸蜡封。处理好后的穗条分类装栏挂标签,存放于冷库、地窖备用。
1.2.3 嫁接。采取“开槽防水,延时嫁接”的方式 [2] ,在砧木主干离地面 1.3~1.5 m 处,用插皮接或插皮舌接方法进行嫁接,部分嫁接未成活的,夏季再在新发出的枝条上采用方块芽接进行补接。
1.2.4 嫁接后管理。按照核桃高桩换优嫁接技术接后管理执行,包括除萌摘花、肥水管理、新梢防风折、摘心定枝、解绑等过程,做到 2 年的适时、精细管理 [3] 。
2 采穗圃管理
一是整形修剪。新建采穗圃苗木栽植后 ,在距地面40.0~60.0 cm 处短截定干,选留 3 个枝作骨干枝进行培养,及时将骨干枝以外的萌芽疏除。第 2 、 3 年,春季对侧枝进行重剪,每枝保留 2~3 个芽,再次发侧枝让其生长。改建采穗圃的树体要维持原树形和骨干枝形状,疏除干枯枝、过密枝、衰弱枝、内错枝等 [4] 。二是抑花促梢。花芽分化期和幼果期抹除花芽、幼果,促进萌生枝条。三是灌溉与排水。每年的旱季应每月灌水 1~2 次,具体视各建设地区的土壤墒情而定;雨季注意及时排水。四是施肥。建圃后期隔年于秋冬季垦复 1 次,深度 20~25 cm ,并施入适量农家肥,每年在生长旺盛季节追肥 1~2 次,施肥量视土壤肥力和植株大小而定。改建采穗圃可采用“割草还肥”技术 [5] ,在林内养草蓄肥,适时割草覆盖于林地,进入休眠期翻地,将覆草翻入土内作缓释肥。五是中耕除草。新建采穗圃除草结合松土同时进行,每年中耕除草 2~3 次,深度 10~15 cm 。六是病虫害防治。采穗圃常见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干腐病,虫害有木蠢蛾、扁叶甲、金龟子、介壳虫、云斑天牛、刺蛾(洋辣子)等。易采用冬季树干涂白、早春喷布 1~5 °Bé 石硫合剂 1~2 次、6 — 7 月每隔 10~15 d 喷布等量式波尔多液 3 次防治病害;采用人工扑捉成虫、药塞虫孔等方法防治虫害 [6] 。对引进的苗木和接穗,需经严格的检疫方可调入。
3 穗条采集、蜡封及贮藏
3.1 穗条采集
3.1.1 采集时间。硬枝穗条在整个休眠期都可以采集,以冬末春初、芽萌动前为最佳,具体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3.1.2 采集标准。健壮通直、无病虫害、腋芽饱满、色泽正常、髓心小、充分木质化且无机械损伤的当年新枝,且有效芽要在 5 个以上。用于幼苗嫁接苗培育的,穗条粗度以 0.8~1.5 cm 为宜;用于大树品种改良高桩嫁接的,穗条粗度以1.5~2.5 cm 为宜。
3.1.3 采集方法。采穗一般与修剪同时进行,采穗时应慎重确定采穗量及剪截长度,主侧枝的延长枝要从芽饱满处短截,剪截时可保留 10~15 cm 短桩 [7] 。接穗剪下后即按质量要求剔除无用枝、雄花枝和病虫枝。
3.2 穗条处理
3.2.1 脱水。采集的穗条让其自然脱水,即将采集的枝条放在阴凉处 1~2 d (视天气气温情况),让其自然挥发枝条内部的水分。
3.2.2 剪穗。采集的穗条应剪去顶部过长、弯曲或不成熟的顶梢,然后根据情况(封蜡锅或装箱大小)剪成含 5~8 个有效芽的小段,以利于蜡封和贮藏。剪穗时基部口应在芽下5.0 cm 处,顶部剪口应在芽上 2.0 cm 处。
3.2.3 封蜡。用 95% 石蜡 +5% 黄蜡加热融化后,在 70~90 ℃范围内,将接穗速蘸蜡封,使整个枝条封严。然后按无性系(品种) 20~30 根成捆,挂标签装箱备用。
3.3 贮藏
1 月可在通气、遮阳的环境中贮藏。 2 — 3 月应在 2~5 ℃低温条件下贮藏。装箱纸上应标明品种、数量、规格、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单位、经办人等。
4 档案记录
档案内容主要包括采穗圃建设项目方案、合同及有关审批文件;建设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原始材料(采穗圃的建立时间、面积、定植图、良种编号、定植苗木数量、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种类和防治情况等);检查验收和验收成果情况。技术档案派专人负责,详细记录各无性系(品种)穗条产量、去向等,不得漏记和中断 [8] 。
基金项目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滇东北特色核桃庆丰系列良种推广与示范”(云〔 2018 〕 TG15 号);昭通市市级财政项目“昭通市区域性核桃良种扩繁”(云〔 2017 〕 ZT04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