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區域性核桃良種采穗圃營建技術
李正銀等
昭通地處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擡升的過渡地帶,地質結構複雜,地貌特征顯著,境内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 4 040 m ,最低海拔 267 m ,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年均氣溫 12.6 ℃ ,年均日照時數 1 900 h ,年均降雨量 760 mm ,降水較豐富,但是南北分布不均,南幹北濕,澇災和旱災時有發生。全年平均氣溫 11~21 ℃ ,最冷氣溫出現在 1 月,月均氣溫 1~12 ℃ ;最熱溫度出現在 7 月,月均氣溫 20~27 ℃ 。獨特的地理、氣候決定了核桃種植的區域特殊性,全市 11 個縣(市)區均有核桃分布,曾清賢等提出了昭通南部區域以大麻核桃為主,北部區域以烏仁核桃為主的品種選擇原則,為昭通市核桃主栽品種的确定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在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及各縣區林業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援下,昭通市林業部門連續多年開展核桃種質資源選優,最終選出一批獨具地方特色、品質優良、有較高推廣價值的區域性核桃優良單株,以期為全市低産劣質核桃品種改良、提質增效作支撐。為進一步加快全市核桃良種化程序,整體提升核桃産量和品質,為适宜區提供充足的接穗來源,目前主要采取建立采穗圃和改建采穗圃 2 種方式對優樹穗條進行擴繁。筆者通過多年的技術探索和試驗示範,現将區域性核桃良種采穗圃營建技術總結如下。
1 采穗圃營建
1.1 建立采穗圃
1.1.1 圃地選擇。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灌溉友善、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背風向陽、光照充足、沒有長時間積水的中性及微堿性的砂壤土或壤土的緩坡地或平地。不宜選擇鹽堿地、重黏土或砂土地段。
1.1.2 圃地規劃。根據種植規模,确定采穗圃面積。以明顯的标志物為界,将圃地劃分為若幹小區,每個小區為同一無性系(品種),并繪制種植配置圖,标明位置、無性系号(品種名稱)和數量。
1.1.3 圃地整備。一般在秋末、冬初或春季進行整地,做到深耕細整、清除雜物,深度 25~30 cm 。整地後提前打定植塘,規格為 60 cm×60 cm×60 cm ,開挖穴表土與生土分開堆放。塘打好後,用表土與漚熟農家肥 15.0~20.0 kg+ 複合肥 0.25~0.50 kg 混合填入塘内,回土後塘口呈“饅頭”狀。
1.1.4 無性系(品種)選擇。通過審(認)定并适應當地區域生長的優良無性系(品種);經過引種栽培試驗,适宜當地區域發展的優良無性系(品種);以《昭通市優質核桃評定》項目評選出的核桃優良單株為參考依據,綜合考量區域林業部門上司及老百姓認可接受意願,能滿足适宜當地發展、獨具地方特色、品質優良、有較高推廣價值的核桃優良單株。
1.1.5 定植苗規格。選擇核桃無性系(品種)的一年生或二年生嫁接苗。一年生苗高 50 cm 以上、地徑 0.8 cm 以上,二年生苗高 80 cm 以上、地徑 1.0 cm 以上,要求苗木健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
1.1.6 定植密度。宜在晚秋苗木進入休眠後或冬末春初苗木尚未萌動前,即農曆九月底至翌年正月進行種植。株行距為2.0 m×2.0 m 或 2.0 m×3.0 m ,即 1 665~1 740 株 /hm 2 ;高密度株行距為 1.0 m×1.0 m 或 1.0 m×2.0 m ,即 4 995~9 990 株 /hm 2 。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技術要求栽植 [1] ,保證苗正、根舒、土壓實,澆透水,覆寫薄膜。
1.2 改建采穗圃
1.2.1 林分選擇。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立體條件較好、長勢良好、園相整齊的五至十年生核桃幼林片林或林帶,清理林地内有礙于苗木生長的喬木、灌木、雜草和其他雜物等。
1.2.2 穗條選擇與處理。選用 1.1.4 中所述優良無性系(品種)的枝條作接穗,選擇健壯、無病蟲、芽飽滿、髓心小的一年生長枝,粗度以 1.5~2.5 cm 為佳 [2] 。将采集後的穗條散置于通風處,自然脫水至芽深眠所需水分後,用 95% 石蠟 +5%黃蠟加熱融化後,在 70~90 ℃ 範圍内,将接穗速蘸蠟封。處理好後的穗條分類裝欄挂标簽,存放于冷庫、地窖備用。
1.2.3 嫁接。采取“開槽防水,延時嫁接”的方式 [2] ,在砧木主幹離地面 1.3~1.5 m 處,用插皮接或插皮舌接方法進行嫁接,部分嫁接未成活的,夏季再在新發出的枝條上采用方塊芽接進行補接。
1.2.4 嫁接後管理。按照核桃高樁換優嫁接技術接後管理執行,包括除萌摘花、肥水管理、新梢防風折、摘心定枝、解綁等過程,做到 2 年的适時、精細管理 [3] 。
2 采穗圃管理
一是整形修剪。建立采穗圃苗木栽植後 ,在距地面40.0~60.0 cm 處短截定幹,選留 3 個枝作骨幹枝進行培養,及時将骨幹枝以外的萌芽疏除。第 2 、 3 年,春季對側枝進行重剪,每枝保留 2~3 個芽,再次發側枝讓其生長。改建采穗圃的樹體要維持原樹形和骨幹枝形狀,疏除幹枯枝、過密枝、衰弱枝、内錯枝等 [4] 。二是抑花促梢。花芽分化期和幼果期抹除花芽、幼果,促進萌生枝條。三是灌溉與排水。每年的旱季應每月灌水 1~2 次,具體視各建設地區的土壤墒情而定;雨季注意及時排水。四是施肥。建圃後期隔年于秋冬季墾複 1 次,深度 20~25 cm ,并施入适量農家肥,每年在生長旺盛季節追肥 1~2 次,施肥量視土壤肥力和植株大小而定。改建采穗圃可采用“割草還肥”技術 [5] ,在林内養草蓄肥,适時割草覆寫于林地,進入休眠期翻地,将覆草翻入土内作緩釋肥。五是中耕除草。建立采穗圃除草結合松土同時進行,每年中耕除草 2~3 次,深度 10~15 cm 。六是病蟲害防治。采穗圃常見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幹腐病,蟲害有木蠢蛾、扁葉甲、金龜子、介殼蟲、雲斑天牛、刺蛾(洋辣子)等。易采用冬季樹幹塗白、早春噴布 1~5 °Bé 石硫合劑 1~2 次、6 — 7 月每隔 10~15 d 噴布等量式波爾多液 3 次防治病害;采用人工撲捉成蟲、藥塞蟲孔等方法防治蟲害 [6] 。對引進的苗木和接穗,需經嚴格的檢疫方可調入。
3 穗條采集、蠟封及貯藏
3.1 穗條采集
3.1.1 采集時間。硬枝穗條在整個休眠期都可以采集,以冬末春初、芽萌動前為最佳,具體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和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3.1.2 采集标準。健壯通直、無病蟲害、腋芽飽滿、色澤正常、髓心小、充分木質化且無機械損傷的當年新枝,且有效芽要在 5 個以上。用于幼苗嫁接苗培育的,穗條粗度以 0.8~1.5 cm 為宜;用于大樹品種改良高樁嫁接的,穗條粗度以1.5~2.5 cm 為宜。
3.1.3 采集方法。采穗一般與修剪同時進行,采穗時應慎重确定采穗量及剪截長度,主側枝的延長枝要從芽飽滿處短截,剪截時可保留 10~15 cm 短樁 [7] 。接穗剪下後即按品質要求剔除無用枝、雄花枝和病蟲枝。
3.2 穗條處理
3.2.1 脫水。采集的穗條讓其自然脫水,即将采集的枝條放在陰涼處 1~2 d (視天氣氣溫情況),讓其自然揮發枝條内部的水分。
3.2.2 剪穗。采集的穗條應剪去頂部過長、彎曲或不成熟的頂梢,然後根據情況(封蠟鍋或裝箱大小)剪成含 5~8 個有效芽的小段,以利于蠟封和貯藏。剪穗時基部口應在芽下5.0 cm 處,頂部剪口應在芽上 2.0 cm 處。
3.2.3 封蠟。用 95% 石蠟 +5% 黃蠟加熱融化後,在 70~90 ℃範圍内,将接穗速蘸蠟封,使整個枝條封嚴。然後按無性系(品種) 20~30 根成捆,挂标簽裝箱備用。
3.3 貯藏
1 月可在通氣、遮陽的環境中貯藏。 2 — 3 月應在 2~5 ℃低溫條件下貯藏。裝箱紙上應标明品種、數量、規格、采集時間、采集地點、采集機關、經辦人等。
4 檔案記錄
檔案内容主要包括采穗圃建設項目方案、合同及有關審批檔案;建設及生産經營過程中的全部原始材料(采穗圃的建立時間、面積、定植圖、良種編号、定植苗木數量、管理措施、病蟲害防治種類和防治情況等);檢查驗收和驗收成果情況。技術檔案派專人負責,詳細記錄各無性系(品種)穗條産量、去向等,不得漏記和中斷 [8] 。
基金項目 中央财政林業科技推廣項目“滇東北特色核桃慶豐系列良種推廣與示範”(雲〔 2018 〕 TG15 号);昭通市市級财政項目“昭通市區域性核桃良種擴繁”(雲〔 2017 〕 ZT04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