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扫码点餐你又了解多少?

餐桌角落,屏幕,餐厅墙上,到处都有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下,服务生就可以点单。与手工点菜相比,扫码点菜给顾客带来了方便,为商家节省了人力,因而成为当今流行的点菜方式

暴发的原因也很不方便接触,而且扫码点单很快,也不用去问餐厅服务员。

然而,扫码点菜在迅速普及的同时,也逐渐有取代人工点菜的趋势。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餐馆的点餐台形同虚设,繁忙时间服务生正忙于为餐台送餐,服务生根本就没有。采访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餐厅不提倡柜台订餐,而普遍鼓励顾客使用自助机或手机。

原本既可扫码点菜,也可人工点菜,如今却成了变相的“强迫”扫码点菜。由于没有微信或不会使用,老人只能放弃点菜,而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则觉得自己被剥夺了选择权。”“我们手机上一般都没有微信,所以你叫我去扫二维码,我们不方便,也没办法。那么我们就只能离开。”老人告诉记者,除了数字鸿沟无法跨越之外,服务生的嘘寒问暖少了,他觉得去餐馆享受的折扣也多了。

关于扫码点餐你又了解多少?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扫码点菜的背后也隐藏着强制关注和信息获取的陷阱。

采访了几家餐馆后发现,几乎每个餐馆都有自助点菜的服务。大部分的扫码点餐系统,主要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的商业应用程序,或者是关注商家的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入到点餐页。该系统经常需要用户一系列的授权,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包括微信账号、手机号、地点,甚至可能还有名字和身份证号。奇怪的是,只不过是吃个饭而已,点餐平台怎么能获得这些信息呢?

上海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指出,扫码点菜只要知道是哪张桌子,点的是什么菜就行。关于这张桌子上有张三还是李四,他的手机号,他的用户名等信息,餐馆其实并不需要去了解。餐馆应尽量不要收集或尽量少收集顾客信息。

由于信息并非必需,那么为什么餐饮商家和点菜平台还是想方设法获取这些信息呢?当用户不断点击“同意访问”后,这些信息又会流向何处?

三、四年前就出现了扫码点菜,随着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点菜系统软件涵盖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包括点菜、结账、外卖、后厨、后台大数据等。普通的小餐馆选择外包服务,软件服务商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功能。如选择直接点菜功能,则商家在后台只能看到基本的订单、收入等信息;若设置关注公众号或注册会员,则所有消费者之前授权的个人信息,在商家后台都会保留下来。

利用这些保留的个人信息,商家可以把顾客变成公众号粉丝或者APP会员,成为自己私人领域的流量,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成功率。如及时在自己的公众号和APP上发布特色服务及优惠活动等信息,激活消费,提高到店率。一家连锁店的店长告诉记者,只要扫码登记,他们就会送特产给客人,还有30元的代金券,消费积分都会存在会员卡里,可以兑换优惠券。

按照专家的观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最终会被传递到点菜平台。2017年11月,阿里的口碑平台首次宣布开放智能餐厅技术,随后美团和饿了么也相继推出了扫码点菜系统,并通过高额补贴争夺线下入口。

这场激烈的竞争,是因为对于点菜平台而言,这一信息背后的大数据产业链远比粉丝营销更有价值。它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数据,能够精确地绘制用户画像,甚至杀死大量数据。例如使用扫码加关注这种成本极低的“获客”,然后推出各种类型的广告,让人不胜其烦,甚至被误导消费。

上海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对记者表示,第三方已经收集了所有这些信息,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融合,并通过算法推送,不同年龄层、不同爱好的人接收到的信息不一样,这样就会造成消费者的误解和选择困境。例如,如果你买了白芝麻,你会得到白芝麻比黑芝麻更好的信息,如果买主的年龄是50岁,你会得到建议,说50岁的人应该吃白芝麻。

另外,扫码点餐系统还有一些开源代码,开发难度不大,而且目前市场上的系统服务商良莠不齐,也让消费者信息泄露的风险更大。有的消费者表示担心,商家获得信息后,可以授权到别处,或进行二次销售,个人资料可说是“危机四伏”。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中,对通过扫码点菜而带来的信息“被收集”、广告“被强推”等问题,虽有相关规定,但对过度收集的定义较为模糊,执法力度不大,使商家和平台敢于擦边球。陈思琪律师就指出,“一方面法律条文中有不明确的地方,比如必要性信息的收集,它的决定和决定是由商家自己决定,另一方面违法成本也比较低,很多都停留在警告、责令改正的层面,导致商家在实践中有恃无恐。

然而,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当前,国内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修订之中,建议设立专门条款,对过度收集和强制收集个人信息予以严格限制。对商家和平台来说,只有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守住信息获取的底线,才能留住用户。

以上是中贤在线对扫码点餐系统的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