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掃碼點餐你又了解多少?

作者:中賢線上

餐桌角落,螢幕,餐廳牆上,到處都有二維碼,隻要用手機掃一下,服務生就可以點單。與手工點菜相比,掃碼點菜給顧客帶來了友善,為商家節省了人力,因而成為當今流行的點菜方式

暴發的原因也很不友善接觸,而且掃碼點單很快,也不用去問餐廳服務員。

然而,掃碼點菜在迅速普及的同時,也逐漸有取代人工點菜的趨勢。采訪中記者發現,一些餐館的點餐台形同虛設,繁忙時間服務生正忙于為餐台送餐,服務生根本就沒有。采訪采訪中,記者發現,目前餐廳不提倡櫃台訂餐,而普遍鼓勵顧客使用自助機或手機。

原本既可掃碼點菜,也可人工點菜,如今卻成了變相的“強迫”掃碼點菜。由于沒有微信或不會使用,老人隻能放棄點菜,而對于許多消費者來說,則覺得自己被剝奪了選擇權。”“我們手機上一般都沒有微信,是以你叫我去掃二維碼,我們不友善,也沒辦法。那麼我們就隻能離開。”老人告訴記者,除了數字鴻溝無法跨越之外,服務生的噓寒問暖少了,他覺得去餐館享受的折扣也多了。

關于掃碼點餐你又了解多少?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掃碼點菜的背後也隐藏着強制關注和資訊擷取的陷阱。

采訪了幾家餐館後發現,幾乎每個餐館都有自助點菜的服務。大部分的掃碼點餐系統,主要是通過微信或支付寶的商業應用程式,或者是關注商家的微信公衆号等方式進入到點餐頁。該系統經常需要使用者一系列的授權,以進行下一步的操作,包括微信賬号、手機号、地點,甚至可能還有名字和身份證号。奇怪的是,隻不過是吃個飯而已,點餐平台怎麼能獲得這些資訊呢?

上海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指出,掃碼點菜隻要知道是哪張桌子,點的是什麼菜就行。關于這張桌子上有張三還是李四,他的手機号,他的使用者名等資訊,餐館其實并不需要去了解。餐館應盡量不要收集或盡量少收集顧客資訊。

由于資訊并非必需,那麼為什麼餐飲商家和點菜平台還是想方設法擷取這些資訊呢?當使用者不斷點選“同意通路”後,這些資訊又會流向何處?

三、四年前就出現了掃碼點菜,随着覆寫範圍的不斷擴大,點菜系統軟體涵蓋的功能也越來越全面,包括點菜、結賬、外賣、後廚、背景大資料等。普通的小餐館選擇外包服務,軟體服務商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相應的功能。如選擇直接點菜功能,則商家在背景隻能看到基本的訂單、收入等資訊;若設定關注公衆号或注冊會員,則所有消費者之前授權的個人資訊,在商家背景都會保留下來。

利用這些保留的個人資訊,商家可以把顧客變成公衆号粉絲或者APP會員,成為自己私人領域的流量,進而提高營銷活動的成功率。如及時在自己的公衆号和APP上釋出特色服務及優惠活動等資訊,激活消費,提高到店率。一家連鎖店的店長告訴記者,隻要掃碼登記,他們就會送特産給客人,還有30元的代金券,消費積分都會存在會員卡裡,可以兌換優惠券。

按照專家的觀點,消費者的個人資訊最終會被傳遞到點菜平台。2017年11月,阿裡的口碑平台首次宣布開放智能餐廳技術,随後美團和餓了麼也相繼推出了掃碼點菜系統,并通過高額補貼争奪線下入口。

這場激烈的競争,是因為對于點菜平台而言,這一資訊背後的大資料産業鍊遠比粉絲營銷更有價值。它們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資料,能夠精确地繪制使用者畫像,甚至殺死大量資料。例如使用掃碼加關注這種成本極低的“獲客”,然後推出各種類型的廣告,讓人不勝其煩,甚至被誤導消費。

上海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對記者表示,第三方已經收集了所有這些資訊,會對這些資訊進行融合,并通過算法推送,不同年齡層、不同愛好的人接收到的資訊不一樣,這樣就會造成消費者的誤解和選擇困境。例如,如果你買了白芝麻,你會得到白芝麻比黑芝麻更好的資訊,如果買主的年齡是50歲,你會得到建議,說50歲的人應該吃白芝麻。

另外,掃碼點餐系統還有一些開源代碼,開發難度不大,而且目前市場上的系統服務商良莠不齊,也讓消費者資訊洩露的風險更大。有的消費者表示擔心,商家獲得資訊後,可以授權到别處,或進行二次銷售,個人資料可說是“危機四伏”。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絡安全法中,對通過掃碼點菜而帶來的資訊“被收集”、廣告“被強推”等問題,雖有相關規定,但對過度收集的定義較為模糊,執法力度不大,使商家和平台敢于擦邊球。陳思琪律師就指出,“一方面法律條文中有不明确的地方,比如必要性資訊的收集,它的決定和決定是由商家自己決定,另一方面違法成本也比較低,很多都停留在警告、責令改正的層面,導緻商家在實踐中有恃無恐。

然而,這種狀況有望得到改善。目前,國内第一部《個人資訊保護法(草案)》正在修訂之中,建議設立專門條款,對過度收集和強制收集個人資訊予以嚴格限制。對商家和平台來說,隻有尊重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守住資訊擷取的底線,才能留住使用者。

以上是中賢線上對掃碼點餐系統的内容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