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洲非洲地区语言节目中心、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主办,昆明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海外主播打卡生态昆明”活动走进官渡古镇,探访官渡区厚重的非遗文化。

此次活动邀请了10位对象国为日本、老挝、印度、印尼、孟加拉国等国的多语种主播,以及拥有百万粉丝的法国籍主播朱力安、美国籍主播克里斯、埃及籍主播王慕林。他们将深入云南民族村、官渡古镇、轿子雪山、呈贡斗南、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等地,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图文连线等方式,在推特、脸书、优兔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国际在线多语种网站上进行播报。
第一站:滇派内画工作室
主播们首先来到孙鸿雁的滇派内画工作室,他们参观了在工作室内展示的独具特色的内画作品,在孙鸿雁的亲自指导下,主播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面前的晶瓶和笔,亲自感受这项神奇的技艺。画笔在方寸之间的灵活运用,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让主播们感受到了云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Tips:内画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瓶内反向作画,作画时气收丹田之中,发力于手腕之上,精细之处,非眼力所能及,所以被誉为有奇特魅力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滇派内画之“滇”,源于在滇取材、融滇之景,作品均以云南风土人情及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创作元素,融入云南的山川美景、民族文化、地方风俗等极具代表性的云南元素。除了内容的“滇”味,作画工具还用云南特有的野生金竹取代了传统笔杆,同时,运用云南本土的铁矿、铜矿等矿物颜料,使得颜料耐腐性强、色彩变化大、环保性能好,丰富了色彩的变化性和民族特色感。
第二站:官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在非遗基地,主播们被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所吸引。乌铜走银、糖画、刺绣、剪纸……大家纷纷驻足,细细欣赏。在糖画展位,来自埃及的主播王慕林忍不住“动起手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功地做出了“一条鱼”。在其他的非遗展位上,王慕林也像一个“好奇宝宝”,详细了解这些展品的特色、制作方法、历史价值等,看着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主播们无一不被民间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Tips: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有二馆三中心,即官渡民俗博物馆、官渡民间绘画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中心、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其中,设在一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以“手工技艺百工坊”为平台,组织和引进较具市场潜力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手工技艺展示和传承优秀文化;以技艺传授与民众互动,让广大民众体验传统文化之魅力。
第三站:李氏憨粑粑
刚走到李氏憨粑粑的门口,一股香味便扑面而来。品尝之后,主播们按捺不住自己“动手”的心情,走进后厨,共同见证这一美食的诞生。来自总台亚非中心孟加拉语部的记者汪萃杨和师傅学习了如何揉面、擀皮、裹馅,亲身体验了一把制作美食的快乐。吃着粑粑,晒着太阳,主播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昆明人的惬意生活。
Tips:官渡粑粑早在明清年间就已享有盛名,最早发源于官渡地区,故有官渡粑粑之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官渡人用背篓背着刚出锅的粑粑走街串巷叫卖。官渡粑粑最早的时候叫胡麻饼,它把精细饱满的胡麻子加火干炒,包在劲道的面团里,放在烤炉里烘烤。刚烤好的粑粑,锅盖一起,飘香四溢,粑粑表皮焦黄,冒着热气,咬上一皮口,嚼劲十足却不费力,吃一口馅儿,胡麻的香滑、花生的酥脆、豆沙的细腻,各有千秋,是许多昆明人记忆中难忘的美食之一。
第四站:乌铜走银博物馆
在乌铜走银博物馆,主播们聆听了工作人员关于乌铜走银技艺的详细介绍,随后,主播们拿到了工作人员事先准备好的“神秘礼物”:一把尚未制作完成的小勺。拿起桌上的小锤,主播们开始叮叮咣咣地敲打,亲手完成这份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看着手里的小勺逐渐成型,主播们兴奋地手舞足蹈,“能够亲手制作真的太棒了,我会一直珍藏这份宝贵的礼物。”
Tips:“金大师·乌铜走银”是云南独有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现存的“金大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及其秘方,可考证于清雍正年间的云南石屏县,距今约280多年历史。它以乌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纯银(或金)熔化后走入花纹图案的刻痕中,利用高温和化学处理使银(或金)与铜融为一体,再经过冷却、打磨、抛光、捂黑等技术处理后,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其制作出来的花瓶、香炉、文房四宝、酒器、茶器等色彩古色古香、典雅别致。因一般多以走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
第五站:云子棋院
在云子棋院,看着眼前精美的云子,听着云子在中国围棋史的点滴故事,主播们纷纷称赞。看着手中黑色的棋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透明的墨绿色,主播们忍不住惊叹技艺的绝妙。在制作间,主播们亲身体验了云子的烧制过程,滴子,看似不难,但体验过后才知道,这需要数年的磨练,正如云子,在坚守中重现历史光华,在发展中淬火重生。
Tips:云子制作技艺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采用云南特有的玛瑙、紫英石等天然矿物原料,经古法窑烧并以独特的手工技艺滴制成型,其材料配比为保密配方,制作技艺分12道工序,棋子质地润糯,异常坚硬,黑如墨,白如玉,冬暖夏凉,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而云子的制作技艺,在解放前已失传。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围棋子的恢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65年陈西伯成功恢复试制“云子”,进行小批量生产。1975年在昆明成功复原了“云子”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试制出第一批质量完善的棋子,使失传数十年的云子得以问世,同时创办了云南围棋厂。如今,在围棋厂几代人的精心打磨下,云子重现历史光华。
为期半天的官渡古镇非遗体验活动在不舍中结束,作为此次打卡生态昆明活动的第一站,主播们纷纷表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台亚非中心孟加拉语部的记者汪萃杨说:“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亲身体验乌铜走银和官渡粑粑的制作,我切实感受到了云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总台亚非中心越南语部的记者韦夏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制作非遗作品,同时被云南丰富的文化所吸引,这次活动不仅让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云南,也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云南、爱上云南。
来源:官渡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甘露 李瑞涛
责编:符亚丽
编审:周晓雪
终审:钱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