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COP15雲南省籌備辦新聞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亞洲非洲地區語言節目中心、中共昆明市委宣傳部主辦,昆明廣播電視台承辦的“海外主播打卡生态昆明”活動走進官渡古鎮,探訪官渡區厚重的非遺文化。

此次活動邀請了10位對象國為日本、寮國、印度、印尼、孟加拉國等國的多語種主播,以及擁有百萬粉絲的法國籍主播朱力安、美國籍主播克裡斯、埃及籍主播王慕林。他們将深入雲南民族村、官渡古鎮、轎子雪山、呈貢鬥南、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等地,通過網絡直播、視訊圖文連線等方式,在推特、臉書、優兔等社交媒體平台以及國際線上多語種網站上進行播報。
第一站:滇派内畫工作室
主播們首先來到孫鴻雁的滇派内畫工作室,他們參觀了在工作室内展示的獨具特色的内畫作品,在孫鴻雁的親自指導下,主播們躍躍欲試,紛紛拿起面前的晶瓶和筆,親自感受這項神奇的技藝。畫筆在方寸之間的靈活運用,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鳥,讓主播們感受到了雲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Tips:内畫是以特制的變形細筆,在瓶内反向作畫,作畫時氣收丹田之中,發力于手腕之上,精細之處,非眼力所能及,是以被譽為有奇特魅力和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滇派内畫之“滇”,源于在滇取材、融滇之景,作品均以雲南風土人情及獨有的少數民族文化為核心創作元素,融入雲南的山川美景、民族文化、地方風俗等極具代表性的雲南元素。除了内容的“滇”味,作畫工具還用雲南特有的野生金竹取代了傳統筆杆,同時,運用雲南本土的鐵礦、銅礦等礦物顔料,使得顔料耐腐性強、色彩變化大、環保性能好,豐富了色彩的變化性和民族特色感。
第二站:官渡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基地
在非遺基地,主播們被琳琅滿目的非遺展品所吸引。烏銅走銀、糖畫、刺繡、剪紙……大家紛紛駐足,細細欣賞。在糖畫展位,來自埃及的主播王慕林忍不住“動起手來”,在從業人員的指導下,成功地做出了“一條魚”。在其他的非遺展位上,王慕林也像一個“好奇寶寶”,詳細了解這些展品的特色、制作方法、曆史價值等,看着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主播們無一不被民間的精湛技藝所折服。
Tips: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建有二館三中心,即官渡民俗博物館、官渡民間繪畫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産教育訓練中心、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其中,設在一樓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以“手工技藝百工坊”為平台,組織和引進較具市場潛力的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通過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手工技藝展示和傳承優秀文化;以技藝傳授與群眾互動,讓廣大群眾體驗傳統文化之魅力。
第三站:李氏憨粑粑
剛走到李氏憨粑粑的門口,一股香味便撲面而來。品嘗之後,主播們按捺不住自己“動手”的心情,走進後廚,共同見證這一美食的誕生。來自總台亞非中心孟加拉語部的記者汪萃楊和師傅學習了如何揉面、擀皮、裹餡,親身體驗了一把制作美食的快樂。吃着粑粑,曬着太陽,主播們似乎也感受到了昆明人的惬意生活。
Tips:官渡粑粑早在明清年間就已享有盛名,最早發源于官渡地區,故有官渡粑粑之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官渡人用背簍背着剛出鍋的粑粑走街串巷叫賣。官渡粑粑最早的時候叫胡麻餅,它把精細飽滿的胡麻子加火幹炒,包在勁道的面團裡,放在烤爐裡烘烤。剛烤好的粑粑,鍋蓋一起,飄香四溢,粑粑表皮焦黃,冒着熱氣,咬上一皮口,嚼勁十足卻不費力,吃一口餡兒,胡麻的香滑、花生的酥脆、豆沙的細膩,各有千秋,是許多昆明人記憶中難忘的美食之一。
第四站:烏銅走銀博物館
在烏銅走銀博物館,主播們聆聽了從業人員關于烏銅走銀技藝的詳細介紹,随後,主播們拿到了從業人員事先準備好的“神秘禮物”:一把尚未制作完成的小勺。拿起桌上的小錘,主播們開始叮叮咣咣地敲打,親手完成這份屬于自己的非遺作品。看着手裡的小勺逐漸成型,主播們興奮地手舞足蹈,“能夠親手制作真的太棒了,我會一直珍藏這份寶貴的禮物。”
Tips:“金大師·烏銅走銀”是雲南獨有的民族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朵奇葩,與北京景泰藍齊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現存的“金大師·烏銅走銀”制作技藝及其秘方,可考證于清雍正年間的雲南石屏縣,距今約280多年曆史。它以烏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将純銀(或金)熔化後走入花紋圖案的刻痕中,利用高溫和化學處理使銀(或金)與銅融為一體,再經過冷卻、打磨、抛光、捂黑等技術處理後,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其制作出來的花瓶、香爐、文房四寶、酒器、茶器等色彩古色古香、典雅别緻。因一般多以走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
第五站:雲子棋院
在雲子棋院,看着眼前精美的雲子,聽着雲子在中國圍棋史的點滴故事,主播們紛紛稱贊。看着手中黑色的棋子在陽光的照射下變成透明的墨綠色,主播們忍不住驚歎技藝的絕妙。在制作間,主播們親身體驗了雲子的燒制過程,滴子,看似不難,但體驗過後才知道,這需要數年的磨練,正如雲子,在堅守中重制曆史光華,在發展中淬火重生。
Tips:雲子制作技藝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采用雲南特有的瑪瑙、紫英石等天然礦物原料,經古法窯燒并以獨特的手工技藝滴制成型,其材料配比為保密配方,制作技藝分12道工序,棋子質地潤糯,異常堅硬,黑如墨,白如玉,冬暖夏涼,是古往今來舉世公認的棋中聖品。而雲子的制作技藝,在解放前已失傳。新中國成立後,雲南圍棋子的恢複得到了黨和國家上司人的高度重視。1965年陳西伯成功恢複試制“雲子”,進行小批量生産。1975年在昆明成功複原了“雲子”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藝,試制出第一批品質完善的棋子,使失傳數十年的雲子得以問世,同時創辦了雲南圍棋廠。如今,在圍棋廠幾代人的精心打磨下,雲子重制曆史光華。
為期半天的官渡古鎮非遺體驗活動在不舍中結束,作為此次打卡生态昆明活動的第一站,主播們紛紛表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台亞非中心孟加拉語部的記者汪萃楊說:“今天的活動非常有意義,通過親身體驗烏銅走銀和官渡粑粑的制作,我切實感受到了雲南文化的獨特魅力。”總台亞非中心越南語部的記者韋夏表示,這是自己第一次制作非遺作品,同時被雲南豐富的文化所吸引,這次活動不僅讓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雲南,也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讓更多的外國友人了解雲南、愛上雲南。
來源:官渡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甘露 李瑞濤
責編:符亞麗
編審:周曉雪
終審:錢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