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江影评
影片简介

上世纪60年代, 福特公司早已叱咤美国本土的汽车市场,但在喜欢法拉利、保时捷的欧洲人眼里却是无名小卒,甚至觉得他们生产的汽车就是垃圾,难登大雅之堂。
时任福特公司领导人的亨利·福特二世决定要进军欧洲高端汽车市场!
那该怎么办到呢?于是福特总经理李·艾柯卡倡议,让福特公司生产的赛车在法国勒芒赛上夺冠!而在当时,意大利的法拉利车队一直称称霸着勒芒的赛道。人们一旦提起“法拉利”便是胜利的象征。李·艾柯卡说:我们可以让福特也代表某种象征意义。
时机也是刚刚的好,因为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对勒芒赛不计成本、倾尽所有的投入,导致公司处于破产边缘。眼瞅着法拉利这种情况,亨利·福特二世这边立马决定,虽然咱们没有车队,但我们可以去把最强的车队买下来代表福特公司比赛啊!
于是,亨利·福特二世命人和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谈并购事宜。但因为福特公司过度干预赛车事项,恩佐·法拉利在双方签约的最后一分钟拒绝了福特的收购;并在言语上对亨利·福特二世进行侮辱:比如说他“肥猪”、“你手下都是J女生出来的废材”“永远赶不上你父亲的成就”·······
恩佐·法拉利的每一句话都让亨利·福特二世无比难堪,难以启齿。于是,他决定开始自己的“复仇计划”:不惜一切代价建立一支福特公司自己的赛车车队---用最好的设计师设计出速度最快的赛车、用最好的车手打败称霸勒芒赛道的法拉利车队。
最终福特公司孤注一掷,找到了“疯子”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和“怪咖”赛车手肯·迈尔斯组成了王牌组合,最终在极短的时间了,由他们二人主导制造的梦幻跑车福特GT40在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1968和1969年的冠军, 创造了赛车史的一个奇迹…
《极速车王》是詹姆斯·曼高德执导,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马特·达蒙、乔·博恩瑟、凯特芮娜·巴尔夫、诺亚·尤佩、乔什·卢卡斯主演的动作传记剧情片,于2019年11月15日在美国上映。电影改编自A·J·贝米的纪实小说《地狱驾驶: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赛》,以福特公司勒芒赛大战法拉利为背景,聚焦于赛车手肯·迈尔斯和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的故事。《极速车王》最终获得了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年度十佳电影、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剪辑两项大奖。
《极速车王》有着古典和速度、激情与理论的强烈碰撞;中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松弛自然的演技;实拍镜头下7000转玩命开的极度刺激的飙车场面以及福特公司和法拉利公司大佬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极速车王》堪称2019年年尾上映大片里的口碑之王:
IMDb评价人数超5万人,定格在8.3、烂番茄,影评人观众评分,双爆;
连严苛的MTC,打出81,并官方戳印:必看。
除了以上三大分数,《极速车王》还在Cinemascore拿到A+。
什么概念?
观众只需要知道---从2000年至今,拿到A+的电影仅有52部…
《极速车王》的英文名字极其简单直接---《Ford V Ferrari》(“福特大战法拉利”),也揭开了汽车业的一段持续50年之久的恩怨情仇。
福特公司和法拉利公司,在汽车还没有高度全球化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它们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家车企。一家是推进汽车生产进入现代化流程的美利坚霸主,另一家则是沉浸于汽车赛事不能自拔的亚平宁枭雄。
二者身处不同大陆,也不是相同领域里的竞争对手,它们的处境更是天壤之别。1960-1970 年,对于福特乃至所有美国车企来说都是爆炸增长的黄金十年。那十年里,福特主品牌下的单款车型年产量从 30 万台增长到近 80 万台,对于面向普遍受众的福特来说,它们有足够的资本干些出圈的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拉利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着随时揭不开锅的处境。赛车是项非常烧钱的运动,一家车队背后要有大老板注资,赛事部门则需要依附车企来获得资金。当时的法拉利就像个单打独斗的「铁憨憨」,无论何时何年,跑车都只被少数群体拥有。靠卖跑车,或是卖赛车给独立车队来养活整个研发团队形成闭环,这条路被法拉利越走越窄,直到 1963 年,恩佐·法拉利与亨利·福特二世坐上了同一张谈判桌。
谈判桌上的恩佐·法拉利
就福特而言,它们的目的非常明确——进军欧洲汽车市场。当时的欧洲对美国车企来说是增量市场,但有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摆在面前:即便美国车企再怎么强大,欧洲才是汽车的发祥地,起码在汽车领域,美国人在欧洲土地上没有任何优越感。而收购法拉利在当时看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买卖。福特公司可以借此收获法拉利在欧洲积攒下的声量基础,同时进军赛车领域。
福特公司想收购法拉利公司,法拉利公司也需要找一个「金主爸爸」当靠山,这看似你情我愿的交易,应该会一帆风顺才对,然而却在双方签约的最后一秒谈崩,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局?
恩佐·法拉利的私人秘书 Franco Gozzi 曾在一家意大利的汽车杂志上撰文提及福特收购法拉利一事。他提到让恩佐·法拉利最为愤怒、并且导致他直接离席的条款——「每项超过 4.5 亿里拉(当时约合 25.7 万美元)的车队预算,恩佐恩佐·法拉利都要向亨利·福特二世提交申请,才能获得批准」。在协议上,恩佐恩佐·法拉利用他的紫色墨水笔圈画出了「提交」和「获得」,并在旁边写下「不可接受」。
于是恼羞成怒的亨利·福特二世找到了卡罗尔·谢尔比,要求他90天内造出属于福特公司的超级跑车,卡罗尔·谢尔比真的做到了,虽然第一年的勒芒比赛车队全军覆没,但还是给福特公司的胜利留下了火种。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车手肯·迈尔斯,这个让年近八十的卡罗尔·谢尔比老爷子仍闻之会落泪的名字以及赛车界不得不提的一段黑幕。
1959 年参加勒芒比赛的卡罗尔·谢尔比
肯·迈尔斯曾是退伍的英国坦克兵、卡罗尔·谢尔比手下的车手、GT40 的功勋试车员。在卡罗尔·谢尔比升级 GT40 MKI 的过程中,肯·迈尔斯功不可没,他一圈又一圈地测试新的 GT40,不断向卡罗尔·谢尔比反馈着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卡罗尔·谢尔比将 GT40 升级为 MKII 版本,他改用福特的 7.0 升 V8 发动机并搭配了一台全新的四速变速箱,底盘在 MKI 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改造。
1966年初的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和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中,冠军的高台上都是迈尔斯的身影,如果他再拿下勒芒的冠军,会成为一年内拿下戴通纳、赛百灵和勒芒三大赛事冠军的车手,这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拿下戴通纳冠军后,肯·迈尔斯(左),卡罗尔·谢尔比(右)
1966 年 6 月 19 日凌晨,肯·迈尔斯从队友丹尼·休姆手中接过战车,他不顾谢尔比的建议——夜晚降速以避免发生事故,全力追赶领头的法拉利 330P3。在太阳升起之前,法拉利的 3 台 P3 因为故障原因相继退出了比赛。黎明时刻,赛场上只剩下相互角逐的 GT40,肯·迈尔斯的赛车处在第一的位置。
肯·迈尔斯
这时候,勒芒组委会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他们找到了在 P 房里的福特公司副总裁里奥·比比,因为当时赛场上的前三名都是福特 GT,所以勒芒组委会希望福特方面安排三台赛车在最后时刻同时冲线。勒芒历史上从来没有相同车队的赛车并列第一的时刻,成全福特公司的同时,勒芒官方也希望借此扩大赛事的知名度。
里奥·比比站在福特公司的角度考虑后觉得这个想法非常不错,自己的车手同时冲线既能创造历史,也可以避免内斗造成的不确定因素,于是比比将这件事告诉了卡罗尔·谢尔比。卡罗尔·谢尔比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知道肯·迈尔斯的努力值得一个独立的冠军头衔,但福特高层的强硬态度使他妥协,在肯·迈尔斯最后一次进入 P 房时,卡罗尔·谢尔比告诉他要放慢速度等待后面的布鲁斯·迈凯伦,并让两人同时冲线。
勒芒赛场上的卡罗尔·谢尔比与肯·迈尔斯
这对肯·迈尔斯来讲极其不公平,他在得知这件事后心中也纠结了很长时间,最终他还是接受了福特高层的决定。赛车是肯·迈尔斯视为生命的事,也是他二战时为英国坦克部队服役的原因,包容与奉献精神让他决定成全福特的愿望。
三辆GT40并排冲过了终点线
最终福特公司的三辆GT40并排冲过了终点线,但肯·迈尔斯却输给了比赛规则,因为发车时迈凯伦的赛车在迈尔斯后几十米的位置,而勒芒是以距离定胜负的赛事,所以如果两台车同时冲线,布鲁斯·迈凯伦才会是最后的冠军…
比赛结束后,卡罗尔·谢尔比无比抱歉的说:我根本就不应该跟你说减速的事。
肯·迈尔斯却说:你承诺给我的是参赛的机会,不是胜利的机会。
“同一年连续赢得戴通纳、赛百灵和勒芒三大赛事冠军”是什么概念呢?这一殊荣在肯·迈尔斯之后的50多年的今天仍然没有任何人达成,可想而知它有多难实现。
肯·迈尔斯原本是最接近这一殊荣的人,可惜因为个人恩怨和官僚主义没能实现。
不幸的是,在勒芒结束不久后,肯·迈尔斯就在测试 GT40 MKII 的继任者——内部编号 J-car 的原型车时,发生事故当场身亡。正因如此,世界汽车耐力锦标赛大满贯的遗憾让肯·迈尔斯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极速车王》并没有为了增强戏剧性而过度夸大肯·迈尔斯的经历,影片的真实还原极高,将1966年震惊赛车界的丑闻进行了高度还原。
此次勒芒冠军赛的冠军得主布鲁斯·迈凯伦也参加了1965年的勒芒冠军赛,但是连名次都没有。为什么他能成为1966年勒芒冠军,除了该感谢肯·迈尔斯放慢了速度,也该感谢肯·迈尔斯和卡罗尔·谢尔比将GT40赛车改造得多么完美。顺带提一点(小伙伴们,知识点来了哦),正是这次的成功成就了布鲁斯·迈凯伦,他也就是现今顶级跑车品牌迈凯伦的创始人。
影片最大的讽刺意义就是福特公司以“福特式”的方式赢得了比赛,然而真正支撑着他们夺冠的,其实是“法拉利式”的竞技精神。当福特公司所有的高层以及媒体的记者都涌向冠军布鲁斯·迈凯伦的时候,只有恩佐·法拉利默默地向肯·迈尔斯脱帽致敬。
事实上肯·迈尔斯和卡罗尔·谢尔比的天作之合,从一开始,他们的敌人就不是战绩彪炳的法拉利,而是福特公司内部的矛盾。
我们会发现无论在任何“主义”的国度,愚蠢的“官僚主义”都是成功路上真正的拦路虎。
《极速车王》还有再值得称赞的还有克里斯蒂安·贝尔的付出和演技。“气球人”克里斯蒂安·贝尔再一次贯彻他“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自虐式角色塑造方式。
从上一部《副总统》的200斤狂减到136斤,连马特·达蒙都说他过着像僧侣一样的生活,对待电影这样的奉献精神就值得所有电影人学习。
上《副总统》,下《极速车王》
影片中还有着各式各样的美式幽默值得玩味,马特·达蒙和克里斯蒂安·贝尔更是将自己主演的电影如《蝙蝠侠》、《火星营救》的杂耍梗玩的通透无比;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卡罗尔·谢尔比带着亨利·福特二世飙车,把亨利·福特二世吓哭的场景。
在观众正为吓尿的亨利·福特二世哼哼唧唧,甚至拿手帕拭泪的滑稽捧腹时,他的一句:
“我真希望我父亲能活到现在,亲眼看到这辆车,能感受到这种速度。”
瞬间又充满人情味,猛戳泪点。
福特公司与法拉利公司的战争促成了 1968 年菲亚特公司对法拉利公司的收购,因为法拉利公司真的没钱再跟福特公司斗下去了。而福特公司能够四连冠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勒芒改制,1968 年勒芒取消了原型车参赛的规定,要求必须将赛车量产超过 50 台才能够参加勒芒最高组别的比赛。这项新规使得法拉利公司的原型车没能参加 1968 年的勒芒比赛。
这场围绕福特公司与法拉利公司的世纪大战,最终以法拉利公司的退出告一段落。福特公司呢?它们没能以 1600 万美金收购法拉利公司,却用了 3.6 亿英镑打败了它!
《极速车王》传达的价值观极其很正确:冠军不代表一切,没能夺冠也不代表一无所有。
「I am a mechanic. That has been the direction of my entire vocational life. Driving is a hobby, a relaxation for me, like golfing is to others. I should like to drive a Formula One machine, not for the grand prize, but just to see what it is like. I should think it would be jolly good fun!」
「我是机械师。这一直是我整个职业生涯的方向。开车是一种爱好,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就像打高尔夫球对别人一样。我想开一级方程式赛车,不是为了大奖,而是想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我想一定会很好玩的!」
------肯·迈尔斯
有人说,有些男人身体里流淌的是汽油,我想肯·迈尔斯和卡罗尔·谢尔比身体里流淌的不仅有汽油,还有对梦想的燃魂对决…
预知更多引人入胜之电影评论和最新电影推荐,请关注微信号:zhongjiangyingping。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严禁转载!(小编:自由的射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