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5日,西苑机场举行阅兵仪式,这是自解放军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阅兵,也是迎接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从西柏坡“进京赶考”。
期间,毛泽东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妇女,他高兴地走上前去握住妇女的手,并且幽默地说道:“李坚真,你还活着。”
原来时值全国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李坚真作为参会代表与其他代表一起前往西苑机场,欢迎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的到来。但她没想到自己被毛主席一眼认出,而且受到亲切接见。

毛主席和李坚真
多年后,李坚真对此仍然记忆犹新,在回忆录中这样描绘那一刻的心情:“此时此刻,与毛主席在北平机场活着相见,心情无比激动!”
李坚真为何能被毛主席一眼认出?她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9">革命改变命运</h1>
李坚真,1907年1月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小胜乡的一个小山村,当地位于偏僻山区,封闭贫穷,李坚真的父亲是一个佃农。
这样极端贫苦的家庭环境,使得李坚真刚出生8个月就以8吊钱的价格,被卖到邻村蕉头窝朱家当童养媳。幸运的是,朱家人待她不错,公公、婆婆都把李坚真当亲生女儿,但她并未改变命运,依旧过着穷苦的,毫无希望的生活。
李坚真五、六岁开始帮助做各种家务,烧火做饭,打猪草,十四岁丈夫外出读书,李坚真开始扎木排,做农活,一天从早累到晚,全家人饥一顿饱一顿。
李坚真
1926年春,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在丰顺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借宿于李坚真家,并在她家的后院召开各种会议。此时,李坚真19岁,已经长大的她早已心生对命运和黑暗社会的不满,当她听彭湃讲到“农民要想过好日子,就需要组织起来跟地主老财干”的革命道理时,立刻被吸引住了。
李坚真非常专注地听彭湃讲什么是组织,李坚真还问:“像我这样的农村妹子可不可以组织起来?”彭湃回答道:“完全可以!”彭湃以自身的革命经验来启发教育乡民们。
李坚真第一次受到革命的精神洗礼,内心十分激动,久久不能平复。接下来的几天,彭湃给李坚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成为李坚真革命道路上的启蒙导师。
同年夏天,在彭湃等人的积极发动下,李坚真所在的蕉头窝村及邻近几个村相继成立了农民协会。李坚真及村里的其他一些妇女也加入了农民协会,而她更是因为胆子大,成为了农民协会小组长。
不久,李坚真被选为农民协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从此,她白天在家劳动,晚上进行革命宣传。
李坚真虽然不识字,但并不影响革命宣传工作,她会唱山歌,因此将革命道理编入山歌,到处传唱,成了她独特的宣传方式。
每当李坚真的山歌响起,革命道理和革命热情就会传入群众耳中,革命的群众基础就会增加。到了年秋,丰顺全县都成立了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李坚真深入基地调研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4">会唱山歌的女干部</h1>
李坚真在工作中态度积极,作风勇敢,受到农民协会成员的喜爱。同时,李坚真通过工作磨练了自身的革命意志,提高了认识和觉悟,于1926年9月参加了共青团,不久升任团支部书记。
1927年6月,李坚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就在这年秋天,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在其影响下,丰顺农民也发动暴动,李坚真自然也毫不犹豫加入其中,并成为领导人物。
暴动的农民打倒地主恶霸,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组织,运动取得了成功。而后李坚真被选为丰顺县革命委员会副委员长,分管妇女工作,在她的领导下,群众不断进行抗租减息的斗争,开办妇女教练班,培养基层女干部,李坚真的工作十分出色,得到时任中共中央巡视员贺昌的赞赏。
1929年初,李坚真调任东江特委机关任妇女委员。 稍后,在大埔、饶平与平和三县的粤闽交界地区建立了中共饶和埔中心县委,李坚真任中心县委妇委书记。
年底,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带来了闽西革命斗争的快速发展,红色根据地呈不断扩张之势,苏维埃红色政权也不断涌现。
贺昌
在大好形势下,闽西苏区各级苏维埃政权出现了领导干部短缺的问题。时任中共闽西特委委员、特委军委书记的张鼎丞,在饶和埔中心县委视察工作,发现县委妇委书记李坚真工作能力强,善于发动群众,对中央政策执行落实到位,他非常欣赏这位会唱山歌的女书记。
于是,在1930年1月初,经张鼎丞提名,中共闽西特委正式决定调李坚真到闽西特委机关工作。
李坚真第一次来到苏区,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心情也非常激动。按照特委的指示,她一边了解当地情况,一边深入田间地头发动群众。
闽赣山区的群众也有唱山歌的传统,李坚真便用自己熟悉的“山歌宣传法”吸引群众注意力,再宣传动员群众参加赤卫队和地方红军,动员妇女扩红筹粮、做军鞋支援前线。在她的努力下,短短数月时间,会唱山歌的女干部在闽西苏区已经家喻户晓。
李坚真后来曾回忆说:“我和群众在一起唱山歌,不分彼此,很快就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是联系群众的一个好方法。”
中共汀东临时县委,任命李坚真为中共汀东临时县委书记。李坚真成了当时全国红色革命根据地内唯一一位的女县委书记。
叶剑英元帅接见李坚真
李坚真担任县委书记后,率领县委人员,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组建地方武装下乡、进山,进行剿匪。 一时间在汀东县,革命的红旗处处飘扬,革命的呐喊声响彻四方。
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三次入闽, 到达长汀、上杭境内。
一天下午,李坚真被通知赶到汀州福音医院向特委汇报工作。当她一路奔波赶到汀州时,天色已晚。特委负责人张鼎丞在福音医院告诉李坚真,她要向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毛泽东汇报工作。
刚一见面,毛泽东就打趣道:“呵,这就是那位唱着山歌打土豪的女同志?”毛泽东的幽默,使李坚真本来有点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平静心情坐下后,李坚真详细地向毛泽东汇报了在汀东一带开展土地革命的情况。
当听到李坚真讲述自己带领武装工作队到游击区做群众发动工作,甚至下乡进山剿匪后,毛泽东笑着夸奖道:“你这个女同志,不简单呐!”毛泽东边听边问,时不时还就某一话题,进行议论。
毛主席和群众交流
毛泽东告诉李坚真巩固革命根据地一定要遵循三条基本方针:
一、深入地进行土地革命;
二、彻底消灭民团土匪,发展工农武装,波浪式地向外发展;
三、发展党,建立政权,肃清反革命。
毛泽东进一步教导李坚真,要学会分辨谁才是真正的敌人,要学会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真正的地主、豪绅和土匪。
毛泽东最后教育李坚真在进行土地革命时,要多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剥削阶级本质,要教群众会算剥削帐,让劳苦大众明白“谁养活谁”的道理。李坚真在这一场“特殊”的工作汇报后,如沐春风,大受启发,将感受和感想创作成了一首山歌,到处吟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8">从闽西到中央</h1>
1931年秋,第三次反围剿胜利,革命根据地继续扩大,闽西和赣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广大的中央苏区。根据地的扩大意味着对干部需求的增加,特别是新根据地急需善于搞农民运动的优秀干部来领导工作。
长汀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是连接赣南根据地和闽西根据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时作为新开辟的地区,也亟待有经验的干部去任职。因此经省委代理书记罗明的推荐,省委决定任命李坚真为中共长汀县委书记,李坚真也顺利成为中央苏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
李坚真(右)
刚到任不久,李坚真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闽西苏区正在开展反对“社会民主党”的运动,许多群众,干部受到牵连。她收到来自省肃反委员会的公函,要求按照所给名单,亲自带一连赤卫队到古城抓“反革命”。
李坚真依然记得毛泽东的教导,要分辨谁是真正的敌人,所以她内心根本不相信有这么多的反革命。而且追捕名单上包括了古城区委书记于正平,这是她所熟悉的一名好干部,又怎么可能是“反革命头子”。
种种情况使得李坚真决定先不急于抓捕,而是走访其他干部和群众。在大家的口中,于正平热情正直,革命态度积极正确,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优秀干部,没有丝毫“反革命问题”。但省委的命令已经下达,李坚真也不能“空手”复命。
正在两难的时候,有人向他汇报一个情况,本地群众最近几天反映邻村有一些出身不好的人逃到山里去了,其中有干部,也有革命队伍中开小差的人。
列举了这些人的名字,恰好就有省肃反委员会开列的名单中的人,于是李坚真心生一计。立刻带人进山缉拿,将这些躲到山里的人抓起来,用以完成任务。
没想到,第二天李坚真来到肃反委员会交差,肃反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并不“买账”,严厉批评她未按名单抓人,在包庇“反革命”。而李坚真也表现出她性格泼辣的一面,当面争论了起来。
这一争论,惊动了在对面房间休息的一位客人。只见这名陌生的中年男子在省委领导人陪同下,向他们这间屋子走来。一番询问之下,本来已经在气头上的李坚真,更是显得不耐烦。
周恩来(红军时期)
省委领导见此情况,表明这位陌生人的身份是中央局的最高首长周恩来。李坚真一听,忍不住哭了出来,向周恩来诉起冤来。在了解事情的全部情况后,周恩来明确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李坚真是有道理的,他对在场所有的同志强调,肃反一定要有充分证据,不能放过一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一定要团结好大多数人。
接着周恩来问了李坚真的名字,并且夸奖她是一位优秀的县委书记。李坚真从周恩来的教导中学会了斗争的艺术,而事后对这次抓的人经过严格审查,并没有发现严重的反革命问题,这些人全都被批准释放。
1932年3月,苏区中央局决定,将闽粤赣省委改为福建省委,李坚真与罗明、张鼎丞、谭震林等9人被选为省委执行委员,罗明为省委书记。
次年10月,福建省委召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陈潭秋为书记的省委领导机构,李坚真当选为省委常委兼妇女部部长。
同年冬,省委决定选派李坚真到中共苏区中央局党校学习。学习完成后,李坚真作为福建省的代表,参加了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后,中央决定调李坚真出任苏区中央局妇女部部长。
李坚真雕像
从地方到中央,李坚真的职位不断提高,但革命初心和工作热枕没有改变。时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时期,围绕反“围剿”的中心,李坚真把红军家属组织起来,成立了扩红突击队,率领扩红突击队走遍田间地头,向群众进行扩红宣传。
李坚真充分利用自己会唱山歌的优势,走一路,唱一路,激发了广大苏区军民反“围剿”的热情和决心。为了宣传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布的婚姻法,童养媳出身的李坚真把社会底层的贫苦妇女情况也编成了山歌。
为了解决苏区后方生产问题,李坚真要求每个劳动妇女都要加入生产战线,要学习发扬红军战士前线英勇作战的精神,不断发动妇女投入劳动生产,为前线提供了支援。同时为了让妇女承担更多任务,李坚真废除了裹小脚的陋习,又解决了苏区妇女另一重要问题。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准备转移。此时,李坚真接到紧急任务,动员妇女为红军打20万双草鞋和做10万条米袋。她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妇女,昼夜不停赶制,仅一个月的时间,全都完成任务,保证了红军长征出发时每人分到两双鞋、一条米袋。
参加过长征的部分女红军
长征开始后,李坚真先后担任中央第二纵队司令部民运科长兼工作队长,野战军干部休养连指导员。途中,跨雪山,过草地,各种的艰难险阻,工作也面临重重困难,李坚真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革命的前景充满信心。不仅如此,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用山歌将自己的高昂斗志传播开来,不断激励战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9">长征之后的革命山歌王</h1>
红军到达陕北后,李坚真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妇女部部长,领导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妇女支援红军作战和各项建设。
1938年初,李坚真和爱人邓仲铭等同志一起调到江西,做集中红军游击队、改编新四军的工作。后来,丈夫邓仲铭牺牲了,李坚真就一直没有再结婚。
李坚真的原名是李见珍,美国友人斯诺的前夫人尼姆·韦尔斯在她所著的《续西行漫记》中将李见珍写作“李建贞”。于是“李建贞”这个名字便传播开来。
“李建贞”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妇女部长时,在身边同志的建议下,改成了李坚真。抗日战争时期,曾传出了李坚真不幸牺牲的谣言,毛主席听后感到十分惋惜。这才发生了开篇,毛主席热情接见李坚真那一幕。
李坚真夫妇
解放战争时期,李坚真接连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妇女部部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委书记兼山东省妇联主任、中央华东局华中分局民运部副部长。
1949年10月,李坚真回到了离别20年的家乡广东,负责广东省的土改工作。即便身居高位,李坚真仍不忘本色,为了推动土改工作,她常常和群众一起唱山歌,将山歌的宣传作用发挥到极致。
新中国成立后,李坚真留在了广东,先后担任中共粤中区区委书记、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
邓小平接见李坚真
1978年4月,李坚真又兼任广东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79年12月,李坚真当选为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山歌作为朴素的民间艺术形式,很难和革命联系在一起,李坚真却巧妙将两者融合,她不仅唱山歌,还创作山歌,用山歌宣传革命道理,用山歌激励革命斗志。可以说,山歌伴随着李坚真的一生。
晚年的李坚真受病痛折磨,她用山歌来给自己鼓劲,同时也不忘用山歌颂新中国的发展。1987年10月,在赴京开会的路上,她创作了自己的最后一支山歌。
1992年3月30日,李坚真在广州病逝,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