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集市——斯卡布罗集市
文 字:竹外篱边(潘树森);约5200字
音视频:竹外篱边(潘树森);约10分钟
提纲:
斯卡布罗
斯卡布罗集市
《斯卡布罗集市》
我的《斯卡布罗集市》音视频(重点)
《斯卡布罗集市》三版本三传奇(重点)
哪个版本是虚构的?
一.斯卡布罗(Scarborough)
斯卡布罗,英国的一座城市,位于英格兰北约克郡的北海沿岸。这个城市的产生,就很有传奇色彩,因为,它是海盗的产物。最早,公元8世纪到11世纪,北欧沿海生活着一些人,他们以劫掠为生,足迹遍及欧洲沿岸和不列颠各岛屿甚至欧洲内陆,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维京人”(也有人直接称他们为“北欧海盗”)。大约一千年前,维京人在英格兰西北部今天的北约克郡一个海湾登陆,于是,这里就成了维京人在北约克郡乃至整个英格兰的一个据点,后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城镇,即“斯卡布罗”。

公元8-11世纪北欧维京人所使用的海盗船(本人摄于挪威)
维京海盗船(网络下载)
现今的斯卡布罗小镇(网络下载)
二.斯卡布罗的集市
大凡城镇,总会有一个集市。集市,可以分为长期、定期、不定期三种。长期的适合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定期的适合玲珑的小镇。斯卡布罗,作为一个海盗的据点,规模应该不会大——实际上,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它人口也只有5万多一点,可见当初它是怎样一个小不点。据此,它的集市应该是定期的。事实上也就是如此。不过,不一样的是,它这个“定期”定得非常特别:不是定在每月的一三五或者二四六,而是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到九月底。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十月初到次年八月十五这十个半月的时间里,斯卡布罗是没有集市的,寂静,冷清;但一到八月中,蛰伏了将近一年的斯卡布罗便逐渐沸腾起来,积蓄已久的热情也许会在这一个半月里爆发成狂欢。无论是海盗们,还是非海盗们,在这个时间段,藉由集市的人来人往,吆喝买卖,该上演多少五色斑斓的故事?
三.《斯卡布罗集市》
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让斯卡布罗这个小镇名闻天下的不是兴风作浪的海盗,也不是人头攒动的集市,而是加了书名号的《斯卡布罗集市》。
《斯卡布罗集市》原是一首古老的民间谜歌。谜歌,就是打谜语的歌。这种谜歌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有;中国当然也有很多,尤其是少数民族,比如电影《刘三姐》里的许多对歌就是谜歌。《斯卡布罗集市》大概产生于十三世纪。由于其旋律的优美动听,加上颇为神秘的谜歌形式,它自面世,便广受欢迎。不断传唱,不断翻新,所以今天它有众多版本;今天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第一作者是谁,也不知道它的第一个版本到底是个啥样子。
莎拉·布莱曼正在演唱《斯卡布罗集市》(网络下载)
四.我的《斯卡布罗集市》音视频(重点)
我制作了一个《斯卡布罗集市》的音视频。歌词,我选用了经典的“西蒙版”、另类的“西蒙反战版”和自传式的“琼斯版”。乐音,我选用了电吹管版、口琴版、女声(卡洛儿)吟唱版,依次与歌词的三个版本对应。视图,与“西蒙反战版”对应的部分,我从网上下载了美国电影《愤怒的阿登》后剪辑而成;与“西蒙版”“琼斯版”对应的部分,我则不揣鄙陋,全用近年来自己拍摄的一些小玩意儿——当然,以前拍摄这些小玩意儿的时候,目的并不是为今天制作这个音视频积攒资料,所以很难做到歌词和曲调的完美配合,只能是“凑合”。又由于使用软件水平差,制作过程多有失误,比如歌词字幕大小不一,不同视图之间的衔接比较生硬……凡此种种,当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作揖]
接下来有请各位点击,过目、过耳(不敢说欣赏[微笑]):
视频加载中...
五.《斯卡布罗集市》三版本三传奇(重点)
上面音视频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歌词。前文我已经说过,其歌词版本远不止三种;这里只是选择了三种而已。
它的每一种版本都可以说是一段传奇,对应着一段故事。
1.西蒙版
歌词:
你正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代我向那儿的一个人问好,他曾是我的爱人。
叫他替我做一件麻布衣衫,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上面不用缝口,也不用针线,这样,他就是我真正的爱人。
叫他替我找一块地,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就在咸水和大海之间,这样,他就会是我真正的爱人。
叫他用一把皮镰收割,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将收割的石楠扎成一束,这样,他就会是我真正的爱人。
你正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代我向那儿的一个人问好,他曾经是我的爱人。
西蒙,即保罗·西蒙,本版歌词作者。
这个版本,其传奇性既有旋律渊源方面,也有歌词理解方面。前者,包括对西蒙的简单介绍,均放在下一节说,本节只说后者——歌词。
只要你注意,就能感觉到这个版本的歌词,隐隐地透露着一层神秘莫测的奇幻色彩。每一节的第二句是完全一样的,“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感觉春意盎然、生机无限。但如此理解,其实与上下文不是很融洽。也有很多人说,这四种花草,在北欧分别象征着爱情,力量,忠诚和勇气。这样的理解,当然很正面,但这只是在孤立地不相联系地看其象征意义。如果捆绑在一起看,据说,这四种花草的组合,其实是早期欧洲女巫的配方,是抵挡邪祟的护身符,而且后来欧洲的堕胎药配方也是这四样东西:似乎都与死亡或抵御死亡有关。这样看来,这句歌词的反复出现,就不是简单的“正面”二字所能全面解释的了。
鼠尾草(网络下载)
前面我说过,《斯卡布罗集市》是民间谜歌。如果不经提醒,一般感觉不到它的“谜”味的存在,最多就是觉得有点迷离。“谜”设置在中间三节。“叫他替我做一件麻布衣衫”,这个正常,不正常的是“上面不用缝口,也不用针线”;“叫他替我找一块地”,这个能做到,做不到的是“就在咸水和大海之间”;“将收割的石楠扎成一束”,这个好办,不好办的是“叫他用一把皮镰收割”。尽让对方做一些人所不能为的事,这还叫爱情吗?这就是成心使坏,坚决不爱呀。
其实不然。上面说到的那几种事情,在某种条件下还是可以实现的,那就是身在阴间——不是吗?凡为鬼者,做任何事皆可不受自然条件限制。此乃此歌之谜底了。歌词中的“我”,应是已离人世,与曾经的爱人阴阳两隔;“我”思念至极,在想,如果他也成了鬼,那“我”们就又可以在一起,所以,“我”才希望他能够完成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为,他如果能完成那些事,那他必然也来到了阴间,他就可以来到“我”的身边。有人或许要说:这是爱吗?这姑娘也太自私了吧?歌词中的“我”,或者说歌词的创作者,并非如此不堪。歌词的首尾两节,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在请求别人捎一句话,替“我”向他问好,告诉他,“他是我曾经的爱人”,无论“我”身在何处,“我”的思念都不会泯灭。中间几节之所以出现那些怪异的想法,绝不是真的希望爱人也去阴间,那只是在表达至死不渝的爱。
2.西蒙反战版
绿林深处山岗旁
顺着麻雀在雪地上留下的一行脚印
在毯子下面找到一个山的孩子
他睡得正香听不到山下进军的号角
山坡上落叶稀疏
汹涌的泪水冲洗着大地
一个士兵正在擦拭手中的枪
战斗激烈,红衣士兵冲向敌阵
将军命令士兵杀死敌人
战争的目的早已被遗忘
其实,这个是保罗·西蒙于1965年写的反战歌曲《山坡上》的歌词。保罗·西蒙是美国人,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越战;西蒙反战,于是他创作了这首歌曲。《山坡上》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与《斯卡布罗集市》没有任何关系。将两者联系起来的人还是西蒙。在完成了《山坡上》的创作后,西蒙接受了为电影《毕业生》创作插曲的任务。《毕业生》描写的是大学毕业生的爱情经历,体现了青年人的成长,因此,西蒙选择了他不久前从英国民歌手马汀·卡西那里学会的英格兰古老民歌《斯卡布罗集市》的旋律。这个旋律,是任何音乐爱好者、从业者所无法抗拒的。西蒙保留了这个旋律,但对原民歌的歌词进行了再创作,其成果就是上一节的“西蒙版”。不过,他的“再创作”还是遵从了原版歌词的“底色”,也就是反复出现的“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以及谜歌的特点。
虽说是“再创作”,但最多不过是为已有众多歌词版本的《斯卡布罗集市》增添一个新的歌词版本而已。西蒙的成功之处,或者说他的奇思妙想之处,在于他竟然将他此前的《山坡上》作为副歌,嵌入了他刚“填词”的《斯卡布罗集市》中,于是,人们在欣赏迷离的歌咏爱情的主歌的同时,还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作为和声的副歌中那幽怨的反战情绪。这,极大地提高了歌曲的张力。它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激烈的战斗间隙,一位战士看着硝烟中残存的花草,想起了远方他心上的姑娘。他知道自己就要战死,再也不可能与姑娘相见。如果,有人能活着回去,一定要告诉她,我永远爱她。不过,如果她因为什么意外也死了,那我们就又能相见了,她便成了我永远的爱人。可是,为什么要死亡呢?我多么渴望能活着呀……
枪(本人摄于捷克布拉格城堡)
有人说,爱情、战争、死亡是文学作品(或说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三大主题,西蒙就这样巧妙地将三大主题熔于短短几分钟的乐曲里,呈现于银幕,缠绵凄楚之中不乏幽默诙谐,悲哀绝望之中不乏崇高神圣。
不过,我制作上面的音视频,没跟西蒙打招呼([呲牙]),便将他的《山坡上》从副歌的位置剥离出来,配上《斯卡布罗集市》的主旋律,从而自成体系,再次独立——且不管旋律和歌词到底能不能匹配。其实,《毕业生》上映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有很多人翻唱他的《斯卡布罗集市》,包括莎拉·布莱曼,但他们的翻唱中基本上都没有出现和声《山坡上》;如果是纯音乐的,那就更不会了。我这里之所以让《山坡上》独立,仅仅是因为被歌词里的反战精神感染了。
3.琼斯版
我需要去斯卡布罗集市。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你是否还会过来开门?你是我曾经的爱人。
我这就去斯卡布罗集市。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你是否吹起风笛欢迎?你是我曾经的爱人。
我正在去斯卡布罗集市。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你是否忘记每天写信?你是我曾经的爱人。
我不去斯卡布罗集市了。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我只要不去打开那门,你就是我永恒爱人。
这个歌词作者艾普莉·琼斯。琼斯是一名业余歌手,生活在英格兰西海岸的基尔马诺克。琼斯的男友萨克森·本森,一家杂志的文学编辑,生活在离岸不远的阿伦岛。他们在一次环阿伦岛骑行比赛的活动中相识。那次,琼斯不慎摔伤,左臂骨折,正好经过的本森,稍懂一点外科知识,马上决定放弃比赛;他为琼斯进行了简单处理,然后护送她去医院。从此,琼斯和本森就成了一对恋人。
骑行阿伦岛(网络下载。图片人物与本文内容无关)
由于他们一个在英格兰本土,一个在离岛,只能周末相聚,其他时间就只能煲电话了。琼斯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她很珍惜也很享受这份感情。一煲起电话来她就不想放下。她觉得生活从来没有如此美好。
不过,也许因为从小是孤儿吧,琼斯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有一次,她跟本森开玩笑说:“本,假如我去天堂了,你会挑什么作为纪念品?”本森说:“如果真的那样,我只要你一样东西。”琼斯问是什么,本森说:“你的手机,还有卡号。”——琼斯一脸迷茫。
本森说:“我还可以拨你的电话呀。只要《斯卡布罗集市》在响,一定会觉得你马上就来接听的,那铃声就可以代表你。那样,就会感觉你还在。” ——那时候,琼斯的电话铃声就是《斯卡布罗集市》。
琼斯顿时泪如泉涌。
他们原打算2010年圣诞节结婚。可是,此前半年左右,他们前往爱丁堡自驾游,路上不幸发生车祸,本森当场身亡。琼斯只受了轻伤。
后来,是琼斯留下了本森的手机和卡号。她经常拨打本森的电话。拨出去之后,她会静听一会儿那头的铃声,不过,也只是静听一小会儿,不到10秒钟,她就会主动挂断,因为她怕那头传来冷冰冰的“您拨的电话无人接听”的提示音;然后,她会自言自语,“本,还没起床吗?”或者是“本,这么早就睡着了吗?”或者是“你不高兴了吗?”……有时候,琼斯会埋怨本森,怪他食言:这么长时间了,都没有打电话过来。
平安夜,歌手琼斯平生第一次“填词”,填出来的就是“我要去”版《斯卡布罗集市》。第二天,也就是圣诞节,原本是她和本森举行婚礼的日子,她请来她的还有本森的一些好友,安排了一场圣诞晚宴。她一边弹奏吉他,一边演唱她的《斯卡布罗集市》。演唱过程中,她的嘴角挂着微笑,但双眼满溢着泪水。朋友们无不潸然泪下。
两年后,有记者问琼斯:“你的《斯卡布罗集市》为什么是‘写信’,而不是‘打电话’?”她说:“本喜欢古典文学,‘打电话’不如‘写信’有传统意味。作为歌词,我想,本会更喜欢‘写信’。”
歌词分四节。每节的第二句没有变化,继承了传统的“荷兰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每节的最后一句也基本上没有变化,前三节都是“你是我曾经的爱人”,只是最后一节变成了“你就是我永恒爱人”;每节第一句的变化只在句首,从“我需要去”(打算去)到“我这就去”(就要出发了),再到“我正在去”(已在路上),最后一节来了个180度的急转,突然变成了“我不去”。为什么会这样急变呢?紧接着后面是“我只要不去打开那门,你就是我永恒爱人”,对此我们可以如下理解:只要我不打开那门,那我还可以继续抱有幻想——爱人就在门后的屋子里,或在工作,或在听音乐,或在阳台上欣赏蓝天——只要我自己不去击破这幻想,他就是我永恒的爱人了。这里的“永恒”,应该既表示自己接受了爱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人世的事实,又表达了对爱人永远的爱。
六.哪个版本是虚构的
聪明的你,你觉得上述三个歌词版本(西蒙版、西蒙反战版、琼斯版)及其说明文字,哪一个是虚构的?理由呢?
[作揖]谢谢阅读[作揖]
[玫瑰]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