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作者:雨田观史海

在大决战中,和我军作战的国军包括是师长、军长乃至兵团司令都已经实现了更新换代。担当其中高级军官的主力群体的,早已从保定系、日本陆军系甚至于讲武堂系,变成了清一色的黄埔系。除了在平津隶属于华北剿总傅作义的嫡系绥军之外,剩下辽沈和淮海大部分的将领都是由黄埔师生的组成。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黄埔军校的17期毕业生

徐州剿总刘峙是黄埔老师,副总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兵团司令邱清泉、孙元良、黄维、李弥等都是黄埔一到二期学生,胡琏和林总一样是四期。在东北剿总中,副剿总范汉杰、郑洞国都是黄埔优秀毕业生,廖耀湘也是学霸级人物。

但就是这么多黄埔人杰组成的优秀指挥群体,为何却在作战,特别是大决战中一直掉链子的呢?

其实谜底正如电视剧《大决战》李宗仁在黄伯韬追悼会上说的那样——“贪生怕死,升官发财”。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李宗仁在调侃黄埔精神(剧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抗战屡创荣光‍‍</h1>

在黄埔师生虽然在大革命时期营开始崭露头角,但此时占据主要地位的还是那些从其他学校毕业而来的黄埔老师们,比如蒋的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钱大钧、蒋鼎文、陈诚、顾祝同、陈继承、张治中”皆都是军中大佬。黄埔学生们还只是一些团长和师长。

而真正让黄埔学生们开始崛起和独当一面的,是持续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在宝山血战的黄埔六期生姚子青(剧照)

在一二八抗战中,当时张治中带领的黄埔“小将”们开始进入第一线,孙元良、宋希濂和杜聿明等人在和日剧你作战中表现出了顽强的作风,特别是在“庙行之战”中大败日军,让日军见识到了黄埔军校学生并不输给这些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日军将领。

到了全面抗战后,黄埔学生们率领的部队更齐聚“淞沪战场”。胡琏带领着部队在宝山和日军白刃作战,让日本佩服的《捍卫者》原型姚子青,也是黄埔六期的毕业生。黄埔一期的宋希濂组织敢死队在晚上和敌军在沪北挨个阵地的争夺。在随后的保卫南京作战中也是邱清泉带着教导总队一直抵抗到最后才撤出南京城。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最后撤出南京的教导总队(剧照)

虽然也有很多地方系参战,但毫无疑问,淞沪会战担当主力的却是黄埔系中央军。而且这一仗虽然黄埔系损失较多,但真正的精锐从来就是打出来,而非练出来的,此战之后黄埔系逐渐上位,开始担当军长、集团军司令。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准备出征淞沪会战的黄埔学生兵

在抗战中期黄埔学生们也在战场上力挽狂澜。杜聿明、戴安澜、郑洞国第组成的五军系,在桂南和昆仑关战役中大胜日军广岛第五师团,随后进缅对日作战,在之后部分加入驻印军和远征军体系,如廖耀湘、郑洞国等人。

关内抗战中,也涌现出很多猛将,俞济时、王耀武、张灵甫、邱维达和余程万等人组成的第九战区的核心王牌74军,第六战区核心的18军,如霍揆彰、黄维、胡琏等人。以及其他派系的石觉、方先觉等人。

可以说到了抗战后期,国军黄埔系学生已经开始上位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从“小将”变成了久经沙场的“老将”……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何应钦带着黄埔师生在合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9">黄埔精神不再‍</h1>

那么为何抗战中的百战之将和英雄们,会在解放战争中被以前只会打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我军在三年以内击败的呢?

在这里雨田君总结为三点。

首先,黄埔师生已经物是人非。

在抗战中黄埔学生们虽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和日军的作战中损失也是很大,比如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是黄埔3期的优秀毕业生,作为机械化师的师长,无论是在昆仑关还是在缅甸的同古战场他都身先士卒和日军作战而壮烈牺牲。再比如在淞沪抗战期间写下“军人不怕死,就怕不能为国而死!”的18军少将旅长蔡炳炎也在血战罗店中殉国。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在缅甸殉国的戴安澜将军(黄埔三期)

据不完全统计黄埔学生在抗战前有将近4万人(包括中央军校),但真正活到战后的只有不到11000人。战损率为的70%以上。

其次,抗日之后黄埔精神已死。

如果看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人应该知道,杨立青他们这一届的班长老范就是黄埔三期。他说过“同学归同学,钢刀归钢刀。”他是一名纯粹的军人。但很少黄埔师生有人跟老范一样,做一个纯粹的军人。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范希亮才是最纯粹的军人(剧照)

黄埔精神追求的是“爱国爱民,严于律己”,到了抗战结束后早已变质,飞将军孙元良“喊最狠的话,骑最快的马”。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就连号称军纪最好的第五军,也在昆明制造针对青年学生的白色恐怖。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五军”更是变本加厉,被人称之为“白鬼子”而他们的领导者则是黄埔二期优秀毕业生邱清泉。为了心中的“愚忠”他早已将群众抛之脑后。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迫害群众的邱清泉(剧照)

在三大战役期间,被围困在沈阳,一向以严于律己著标榜自己的廖耀湘等人居然打起了投机倒把主意,利用空运囤积物资,高价贩卖的粮食、香烟等必需品,一时间弄的整个东北怨声载道。

在华东的孟良崮战役中,李天霞、汤恩伯等人坐看同僚张灵甫被围,为了保存实力进展缓慢。淮海战役中,邱清泉和李弥也是看着黄伯韬被我军歼灭在碾庄地区。飞将军孙元良依旧是老样子。李延年和刘汝明在救援也是停滞不前,以至于黄维兵团被我军围歼。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李延年和孙元良在私生活上有待商榷

而黄埔将领们内部也是派系不断,土木系、第五军、远征军、何应钦系、胡宗南系、顾祝同系等相互征伐和使绊。而即使是同系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黄维兵团中,胡琏不服黄维……

因此正如李宗仁那般已经看透了国军黄埔系的本质,才说出“贪生怕死,升官发财”的8字箴言。也才有了不让白崇禧去徐州,同时联合美国势力,在1949年逼迫蒋下野。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刘峙和顾祝同(剧照)

最后,蒋的用人策略,让黄埔学生们上行下效。

房地产开发讲求的是“不求最好,只求最贵”。而蒋在用人的时候的也是一样,“不求能力,但求忠诚”。

以忠诚的作为用人的第一标准,主要看气质,即使没有才能也可考虑。比如黄埔一期的胡宗南和黄埔老教官的刘峙都是如此,胡宗南即使在陕北被彭总打的一头包,蒋还是选择坚持不换人。而因为蒋这样,很多黄埔系的人也是投其所好,不管仗的打怎么样,第一,校长说的就是真理,就是对的,第二,打了败仗怎么办?赶紧说自己忠于党国,然后走个后门,哭丧黄埔师生感情。

就这样的军官缺乏思考和自己的见解,一切让校长微操,又怎能打过我军?

为何抗战屡创荣光的黄埔生,却在大决战中表现拉垮,被我军击败?抗战屡创荣光‍‍黄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说‍‍

杜聿明在最后的日子里疯狂吐槽校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7">雨田君说‍‍</h1>

不可否认,在抗战时期,面对日本的入侵黄埔师生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于大部分人在抗战中和日军拼刺刀,都血洒疆场。这些黄埔学生们其实更像是古代的士人。在外入侵时他们可以和日军血战到底,坚持自己心中家国的信念,贯彻着自己的黄埔精神。

但他们的也是可怜的,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又充当破快团结的急先锋,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虽然接受黄埔新式教育,但黄埔学生骨子里还是秉承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思想,他们想的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他们是国士同样也是酷吏。因为心中的“正统”与群众和人民为敌。

故而,因为放不下执念,黄埔系在解放战争的失败,命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