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作者:雨田觀史海

在大決戰中,和我軍作戰的國軍包括是師長、軍長乃至兵團司令都已經實作了更新換代。擔當其中進階軍官的主力群體的,早已從保定系、日本陸軍系甚至于講武堂系,變成了清一色的黃埔系。除了在平津隸屬于華北剿總傅作義的嫡系綏軍之外,剩下遼沈和淮海大部分的将領都是由黃埔師生的組成。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黃埔軍校的17期畢業生

徐州剿總劉峙是黃埔老師,副總杜聿明是黃埔一期,兵團司令邱清泉、孫元良、黃維、李彌等都是黃埔一到二期學生,胡琏和林總一樣是四期。在東北剿總中,副剿總範漢傑、鄭洞國都是黃埔優秀畢業生,廖耀湘也是學霸級人物。

但就是這麼多黃埔人傑組成的優秀指揮群體,為何卻在作戰,特别是大決戰中一直掉鍊子的呢?

其實謎底正如電視劇《大決戰》李宗仁在黃伯韬追悼會上說的那樣——“貪生怕死,升官發财”。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李宗仁在調侃黃埔精神(劇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抗戰屢創榮光‍‍</h1>

在黃埔師生雖然在大革命時期營開始嶄露頭角,但此時占據主要地位的還是那些從其他學校畢業而來的黃埔老師們,比如蔣的八大金剛“何應欽、劉峙、錢大鈞、蔣鼎文、陳誠、顧祝同、陳繼承、張治中”皆都是軍中大佬。黃埔學生們還隻是一些團長和師長。

而真正讓黃埔學生們開始崛起和獨當一面的,是持續十四年的抗日戰争。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在寶山血戰的黃埔六期生姚子青(劇照)

在一二八抗戰中,當時張治中帶領的黃埔“小将”們開始進入第一線,孫元良、宋希濂和杜聿明等人在和日劇你作戰中表現出了頑強的作風,特别是在“廟行之戰”中大敗日軍,讓日軍見識到了黃埔軍校學生并不輸給這些日本士官學校出身的日軍将領。

到了全面抗戰後,黃埔學生們率領的部隊更齊聚“淞滬戰場”。胡琏帶領着部隊在寶山和日軍白刃作戰,讓日本佩服的《捍衛者》原型姚子青,也是黃埔六期的畢業生。黃埔一期的宋希濂組織敢死隊在晚上和敵軍在滬北挨個陣地的争奪。在随後的保衛南京作戰中也是邱清泉帶着教導總隊一直抵抗到最後才撤出南京城。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最後撤出南京的教導總隊(劇照)

雖然也有很多地方系參戰,但毫無疑問,淞滬會戰擔當主力的卻是黃埔系中央軍。而且這一仗雖然黃埔系損失較多,但真正的精銳從來就是打出來,而非練出來的,此戰之後黃埔系逐漸上位,開始擔當軍長、集團軍司令。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準備出征淞滬會戰的黃埔學生兵

在抗戰中期黃埔學生們也在戰場上力挽狂瀾。杜聿明、戴安瀾、鄭洞國第組成的五軍系,在桂南和昆侖關戰役中大勝日軍廣島第五師團,随後進緬對日作戰,在之後部分加入駐印軍和遠征軍體系,如廖耀湘、鄭洞國等人。

關内抗戰中,也湧現出很多猛将,俞濟時、王耀武、張靈甫、邱維達和餘程萬等人組成的第九戰區的核心王牌74軍,第六戰區核心的18軍,如霍揆彰、黃維、胡琏等人。以及其他派系的石覺、方先覺等人。

可以說到了抗戰後期,國軍黃埔系學生已經開始上位成為抗戰的中堅力量,從“小将”變成了久經沙場的“老将”……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何應欽帶着黃埔師生在合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9">黃埔精神不再‍</h1>

那麼為何抗戰中的百戰之将和英雄們,會在解放戰争中被以前隻會打運動戰和遊擊戰的我軍在三年以内擊敗的呢?

在這裡雨田君總結為三點。

首先,黃埔師生已經物是人非。

在抗戰中黃埔學生們雖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和日軍的作戰中損失也是很大,比如第5軍200師師長戴安瀾,是黃埔3期的優秀畢業生,作為機械化師的師長,無論是在昆侖關還是在緬甸的同古戰場他都身先士卒和日軍作戰而壯烈犧牲。再比如在淞滬抗戰期間寫下“軍人不怕死,就怕不能為國而死!”的18軍少将旅長蔡炳炎也在血戰羅店中殉國。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在緬甸殉國的戴安瀾将軍(黃埔三期)

據不完全統計黃埔學生在抗戰前有将近4萬人(包括中央軍校),但真正活到戰後的隻有不到11000人。戰損率為的70%以上。

其次,抗日之後黃埔精神已死。

如果看過《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人應該知道,楊立青他們這一屆的班長老範就是黃埔三期。他說過“同學歸同學,鋼刀歸鋼刀。”他是一名純粹的軍人。但很少黃埔師生有人跟老範一樣,做一個純粹的軍人。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範希亮才是最純粹的軍人(劇照)

黃埔精神追求的是“愛國愛民,嚴于律己”,到了抗戰結束後早已變質,飛将軍孫元良“喊最狠的話,騎最快的馬”。在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就連号稱軍紀最好的第五軍,也在昆明制造針對青年學生的白色恐怖。到了解放戰争時期“第五軍”更是變本加厲,被人稱之為“白鬼子”而他們的上司者則是黃埔二期優秀畢業生邱清泉。為了心中的“愚忠”他早已将群衆抛之腦後。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迫害群衆的邱清泉(劇照)

在三大戰役期間,被圍困在沈陽,一向以嚴于律己著标榜自己的廖耀湘等人居然打起了投機倒把主意,利用空運囤積物資,高價販賣的糧食、香煙等必需品,一時間弄的整個東北怨聲載道。

在華東的孟良崮戰役中,李天霞、湯恩伯等人坐看同僚張靈甫被圍,為了儲存實力進展緩慢。淮海戰役中,邱清泉和李彌也是看着黃伯韬被我軍殲滅在碾莊地區。飛将軍孫元良依舊是老樣子。李延年和劉汝明在救援也是停滞不前,以至于黃維兵團被我軍圍殲。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李延年和孫元良在私生活上有待商榷

而黃埔将領們内部也是派系不斷,土木系、第五軍、遠征軍、何應欽系、胡宗南系、顧祝同系等互相征伐和使絆。而即使是同系之間也并非鐵闆一塊,黃維兵團中,胡琏不服黃維……

是以正如李宗仁那般已經看透了國軍黃埔系的本質,才說出“貪生怕死,升官發财”的8字箴言。也才有了不讓白崇禧去徐州,同時聯合美國勢力,在1949年逼迫蔣下野。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劉峙和顧祝同(劇照)

最後,蔣的用人政策,讓黃埔學生們上行下效。

房地産開發講求的是“不求最好,隻求最貴”。而蔣在用人的時候的也是一樣,“不求能力,但求忠誠”。

以忠誠的作為用人的第一标準,主要看氣質,即使沒有才能也可考慮。比如黃埔一期的胡宗南和黃埔老教官的劉峙都是如此,胡宗南即使在陝北被彭總打的一頭包,蔣還是選擇堅持不換人。而因為蔣這樣,很多黃埔系的人也是投其所好,不管仗的打怎麼樣,第一,校長說的就是真理,就是對的,第二,打了敗仗怎麼辦?趕緊說自己忠于黨國,然後走個後門,哭喪黃埔師生感情。

就這樣的軍官缺乏思考和自己的見解,一切讓校長微操,又怎能打過我軍?

為何抗戰屢創榮光的黃埔生,卻在大決戰中表現拉垮,被我軍擊敗?抗戰屢創榮光‍‍黃埔精神不再‍雨田君說‍‍

杜聿明在最後的日子裡瘋狂吐槽校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7">雨田君說‍‍</h1>

不可否認,在抗戰時期,面對日本的入侵黃埔師生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甚至于大部分人在抗戰中和日軍拼刺刀,都血灑疆場。這些黃埔學生們其實更像是古代的士人。在外入侵時他們可以和日軍血戰到底,堅持自己心中家國的信念,貫徹着自己的黃埔精神。

但他們的也是可憐的,在解放戰争期間,他們又充當破快團結的急先鋒,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雖然接受黃埔新式教育,但黃埔學生骨子裡還是秉承着“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思想,他們想的是“建功立業,封妻蔭子”他們是國士同樣也是酷吏。因為心中的“正統”與群衆和人民為敵。

故而,因為放不下執念,黃埔系在解放戰争的失敗,命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