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好!你知道吗?美德具有虚伪性。至此,我接着讲《辩证养心》第二章的第二节,议论养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慈悲为怀,反映出很善良、有美德,然而并非一定是真实的,有可能是虚伪的,有一个寓言故事《以羊替牛》讲: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该寓言故事讲述了古时候的齐宣王,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君主,他看到用牛做“祭钟”感到难过,有人向他建议,废除这样的“祭钟”,他改用羊代替牛做“祭钟”。
该寓言故事给人启示:一个人慈悲为怀、很善良或有美德,只要其所作所为有悖伦理(不杀牛而杀了羊,有了杀的行为有悖慈悲为怀、很善良或有美德之伦理),就具有虚伪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要知道,只图形式表现不看实际效果的仁慈、善举或美德是错误的,一个寓言故事《献鸠放生》讲: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该寓言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赵简子有仁慈之心、积德之善举,对老百姓抓来的斑鸠给予了“放生”,然而他的门客对他“放生”行为提出了置疑,赵简子承认了自己的“放生”行为是错误。
该寓言故事给人启发:一个人做人做事只图形式表现不看实际效果的仁慈、善举或美德是错误的;一个人要想通过养德而让自己有仁慈之心、积德之善举或为人之美德,就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要注重形式表现。
朋友,关于“养心和养德”矛盾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随后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