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心和養德(12)美德具有虛僞性

朋友,您好!你知道嗎?美德具有虛僞性。至此,我接着講《辯證養心》第二章的第二節,議論養心。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總是慈悲為懷,反映出很善良、有美德,然而并非一定是真實的,有可能是虛僞的,有一個寓言故事《以羊替牛》講: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裡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每逢祭鐘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隻羊,然後将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裡來了一個人,他牽着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裡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麼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着說:“這樣子吧,就用一隻羊代替這頭牛吧!”

該寓言故事講述了古時候的齊宣王,是一位慈悲為懷的君主,他看到用牛做“祭鐘”感到難過,有人向他建議,廢除這樣的“祭鐘”,他改用羊代替牛做“祭鐘”。

該寓言故事給人啟示:一個人慈悲為懷、很善良或有美德,隻要其所作所為有悖倫理(不殺牛而殺了羊,有了殺的行為有悖慈悲為懷、很善良或有美德之倫理),就具有虛僞性。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還要知道,隻圖形式表現不看實際效果的仁慈、善舉或美德是錯誤的,一個寓言故事《獻鸠放生》講:

春秋時期,晉國建都邯鄲。晉國有一個勢焰熏天的大臣趙簡子,他就喜歡在過年時讓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鳥送到他府中,讓他放生。

大年初一這天,邯鄲地方的老百姓能夠破例地紛紛擁進趙簡子的府第,他們都是來向趙簡子進獻斑鸠,好讓趙簡子放生的。趙簡子非常高興,對他們一個個都發給很優厚的賞賜。初一這天,從早到晚進獻斑鸠的人絡繹不絕。

趙簡子的門客在一旁站了很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趙簡子回答說:“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對生靈的愛護,有仁慈之心嘛!”門客接着說:“您對生靈有如此的仁慈之心,這是難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過沒有:如果全國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進而對斑鸠争先恐後地你追我捕,其結果被打死打傷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指令,禁止捕捉。像現在,您獎勵老百姓捕捉這許多的斑鸠送給您,您再放生,那麼大人您對斑鸠的仁慈确實還不能抵償您對它們人為地造成的災禍哩!”

趙簡子聽了門客的一席話,背着雙手在府門裡踱來踱去,仔細地思考了一陣子,默默地點了點頭說:“對的。”

該寓言故事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晉國大臣趙簡子有仁慈之心、積德之善舉,對老百姓抓來的斑鸠給予了“放生”,然而他的門客對他“放生”行為提出了置疑,趙簡子承認了自己的“放生”行為是錯誤。

該寓言故事給人啟發:一個人做人做事隻圖形式表現不看實際效果的仁慈、善舉或美德是錯誤的;一個人要想通過養德而讓自己有仁慈之心、積德之善舉或為人之美德,就要注重實際效果,不要注重形式表現。

朋友,關于“養心和養德”沖突問題,今天就講到這裡,随後接着講!

上一篇: 人性的弱點
下一篇: 金陵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