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回忆天津经典“压桌菜”,吃货们小时候吃到哪一道菜才下桌?

明天是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想必很多人在三天假期里迎来送往,参加了不少的聚会和宴席。

天津人有时被称为卫嘴子,其中一种解释是说这座城市的人爱吃、会吃,小到节日家宴,大到婚丧嫁娶,只要开席就有讲究。

这个讲究是指客人吃席的规矩,也是主家待客的仪式。而这仪式中,让人一目了然的,当属一桌菜的“压桌菜”。

压桌菜可不是相声“报菜名儿”的压桌碟儿,那个四干、四鲜、四蜜饯、四冷荤、三个甜碗、四点心都是饭前小吃,而压桌菜就是指这一桌的最后一道大菜。

回忆天津经典“压桌菜”,吃货们小时候吃到哪一道菜才下桌?

晚清民初天津饭馆业发达,办出的中西宴席分高、中、低三档,高档宴席以扒鱼翅为代表菜,俗称燕菜席;中档宴席为扒海参或扒参肚,这是海参席;这两种宴席的主菜是在主食之前上的,所以也叫“头菜”。而低档宴席以炒虾仁、罾蹦鲤鱼、炒芙蓉全蟹、蟹黄扒白菜为主,还有大碗上的主菜,这也是压桌菜,是可以配着主食吃的。

具体的菜肴是大菜、热炒、冷荤、点心、糖碗、压桌饭以及干鲜碟。

宴席开始一直上菜,大家喝酒聊天,上到一味甜点后,比如杏仁豆腐、核桃酪、拔丝山药、拔丝香蕉之类的,就表示这个酒可以停下来了,要开始盛饭吃了,这时上的就是上面所说的“大碗”压桌菜——1980年代的婚宴还保持着这样的上菜规矩。

回忆天津经典“压桌菜”,吃货们小时候吃到哪一道菜才下桌?

压桌菜中,天津人首选鱼——讲究的就是“有余”的口彩。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天津卫,城北万寿宫成为临时行宫,皇帝的一日三餐全由一街之隔的聚庆成包办,餐餐不重样。聚庆成的大厨上了一道“烧目鱼条”,此菜吃得乾隆龙心大悦,金口御赐“官烧目鱼”,至今仍是天津名菜。

过去要上红烧鱼,现在改成了清蒸,红烧鱼一般都是鲫鱼、花鲢,而清蒸鱼就得是鲽鱼、鳜鱼之类,档次显然是提高了。

不过小朋友一般等不到吃鱼,一般在甜点的时候就下桌疯跑。而大人也不耐烦给半大孩子摘鱼刺,所以主家大多会贴心的上一道四喜丸子。

只是自己吃的话,它就只能叫做“肉丸子”。

回忆天津经典“压桌菜”,吃货们小时候吃到哪一道菜才下桌?

福、禄、寿、禧,人生四大喜事。使得这道肉丸子变得特别有意义。反正在我印象中,不到大喜事,宴席上一般是没有的。

除了小朋友,喝酒的大人也喜欢这道菜,美其名曰“丸子盖盖儿”压压酒。

天津武清区的大棚宴压桌菜更有特色,最受欢迎的不是荤菜,而是最传统的素烩。

所谓素烩,就是四道烩菜,烩豆腐、烩粉皮、烩饹馇、烩馃子,这几道素菜也叫四大碗,是大棚席的精髓。烩的时候放酱豆腐、酱油、香菜、蒜末,等等。

回忆天津经典“压桌菜”,吃货们小时候吃到哪一道菜才下桌?

武清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这种素烩,但味道又都不太一样,当然,大棚席上的素烩才是最好吃的,其中烩豆腐是大棚席的压桌菜,谁家结婚的时候没有这道烩豆腐,这婚宴都不算圆满。

以前人们爱吃油水大的肉菜,享受的是邻里朋友的热闹招呼;如今人们应酬多了,压桌菜再精致也会变成打包折箩,在酒席上生怕交浅言多,这也是天津人宴席的时代变化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