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作者:英德微宝信息科技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金造村,位于九龙镇的南部,东与枫木、宝溪村相邻,南与太平村,西与新龙村,北与塘坑相依。全村辖22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总人口二千多人,四百多户,耕地面积一千多亩,其中水田八百多亩,旱地三百多亩,山林面积一万多亩。金造地处山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交通便利,九沙公路横穿村境,水边到清远班车从村前过,每天来回两班。村中公路四通八达,村民向来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调整作物布局,在山地推广种植各种树木、单竹、水竹、笋竹等经济作物,农业经济有效提高,村民经济收入逐年增长。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金造村,罗姓,开基祖胜松公,明成化年二年(1466年)从广州迁居黄汤岭均皂(金皂)。金造是一处福地,有“三水合金”之称,河床下蕴藏有黄金,早期因有人捨得一块形似肥皂的金块,便名为均皂(金皂),后改均皂(金皂)为金造。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文化笔下的金造村是:座北朝南,前后三台,图形喝彩,蜈蚣吐珠,大雁南飞,双龙贯气,水流乙辰,一枝独秀,群山环抱,相映交辉,景色怡人,前人伟大,智慧洁晶,建立宗祠,文昌古塔,回龙古庙,万福拱桥,相共锁之。

村现存明清古建筑主要有:罗氏家庙、琼斋公祠、明清古城墙、文昌塔、万福桥等。

县级文保单位:文昌塔、万福桥、粤桂湘边司令部旧址、中共小北江特委党员干部训练班旧址等四处。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民间民俗活动主要有:正月十五元宵夜舞火龙、春分祭祖、六月初六之谢神恩、中秋夜燃放孔明灯祈福等,并有狮队二支,每逢喜庆之日,均舞狮助兴。

琼斋公祠: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四世祖琼斋公祠建成,公祠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里、中、外三进,祠堂整体建筑采用青砖黛瓦木结构,门楼斗拱飞檐,装饰精美大气,锅耳楼型建设,供奉祢祖琼斋公牌位,后历经数次重修,不断完善,增设罗氏家庙牌匾,胜松公祠牌匾和考取功名的优贡牌匾,门口有朝廷钦赐的十五对旗杆甲,有方头文官,园头(武官)旗杆甲之别,以彰显族人功绩。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水口回龙古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后于文革时期被毁,2003年于旧址重建,庙内供奉佛、菩萨数十、尊起敬顺真如仰止贤圣之作用,每逢初一、十五,重要节日,香火鼎盛,绵绵不绝,可令善信祈福,叩谢神灵眷佑,并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康健,求财顺遂。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文昌塔:首建于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1995年12月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重修。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位于村东南2公里的山坡上,坐南向北,为平面三角形三层阁楼式圆攒尖空心砖塔,四周依山傍水,景色清幽,塔体为梯形青砖砌筑。高12米,圆门,首层高4.3米,正面边长3.38米,其余五面为3.28米,塔墙厚0.8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以上两层成数列递减,每层上方均以叠涩砖出檐,盖琉璃瓦,有塔顶,无塔刹。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4、金造万福桥:位于金造村东南长坑口,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桥长35米,宽3米,高7米,迫拱式石桥,全桥3拱,每拱跨度9米,桥北面是巷翠的回龙山,与山西坡的回龙山古庙(水口回龙古庙)相辉映,桥南面是一座形似飞鹤的鹤山,《英德县续志》载,“万福桥上能通车,下能通船”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建造,桥上游方向正中拱顶嵌有石碑一通刻“万福桥”三字,1995年12月,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5、琳琅家塾和湘琳家塾:清朝时期,已有两间较具规模的私塾。建成大小十三厅。古峯公建一幢琳琅家塾。达祐公建湘琳家塾,全幢共五间,内设花园、厨房、客厅,大巷建一幢林模书房,倒庄庙。这些都是供儿孙读书所用场所。

5、六月六“谢神恩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英德市九龙镇金造村水口逥龙古庙,举行一场传统的请神仪式——“谢神恩节”。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清晨,男人们穿着盛装早早到祠堂准备;吉时一到,锣鼓敲响,舞狮队和接菩萨的仪仗队从宗祠出发,沿着村道一路吹吹打打来到村前的逥龙古庙,尊请菩萨。经过一轮虔诚的舞狮、祈祷仪式后,十六尊菩萨神像被恭恭敬敬地请回罗氏祠堂。此时,女人们早已将拜祭的祭品沿路两旁摆放好,焚香恭迎,双手合十祈祷,场面很是庄重,村民们纷纷祈求来年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谢神恩节”自明末清初沿袭至今,其仪式共举行三天,包括六月初六接菩萨、六月初七祭菩萨、六月初八送菩萨。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7、金造法彬俗神文化:法彬是英西区域南黄寨地区的俗神,以黄寨金造村落为主,影响罗姓约4万人,庙8间。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法彬是金造罗姓开基祖胜松公第四代后人,金造水井村人。传说,他懂法术,天旱求雨的本事最大。有一年,粤北大旱,韶州府出告,聘请“能人”到南华寺施法求雨,以解旱灾,时有多人应聘施法,却滴雨不落,百姓甚急。法彬家住偏僻,得知消息后便急忙前往,最终求得一场及时雨,得到朝庭嘉封。

法彬墓在水井村旁小山岭上。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
九龙镇金造村 村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