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作者:英德微寶資訊科技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金造村,位于九龍鎮的南部,東與楓木、寶溪村相鄰,南與太平村,西與新龍村,北與塘坑相依。全村轄22個村民小組,9個自然村,總人口二千多人,四百多戶,耕地面積一千多畝,其中水田八百多畝,旱地三百多畝,山林面積一萬多畝。金造地處山區,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交通便利,九沙公路橫穿村境,水邊到清遠班車從村前過,每天來回兩班。村中公路四通八達,村民向來以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為主,改革開放以後,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調整作物布局,在山地推廣種植各種樹木、單竹、水竹、筍竹等經濟作物,農業經濟有效提高,村民經濟收入逐年增長。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金造村,羅姓,開基祖勝松公,明成化年二年(1466年)從廣州遷居黃湯嶺均皂(金皂)。金造是一處福地,有“三水合金”之稱,河床下蘊藏有黃金,早期因有人捨得一塊形似肥皂的金塊,便名為均皂(金皂),後改均皂(金皂)為金造。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文化筆下的金造村是:座北朝南,前後三台,圖形喝彩,蜈蚣吐珠,大雁南飛,雙龍貫氣,水流乙辰,一枝獨秀,群山環抱,相映交輝,景色怡人,前人偉大,智慧潔晶,建立宗祠,文昌古塔,回龍古廟,萬福拱橋,相共鎖之。

村現存明清古建築主要有:羅氏家廟、瓊齋公祠、明清古城牆、文昌塔、萬福橋等。

縣級文保機關:文昌塔、萬福橋、粵桂湘邊司令部舊址、中共小北江特委黨員幹部訓練班舊址等四處。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民間民俗活動主要有:正月十五元宵夜舞火龍、春分祭祖、六月初六之謝神恩、中秋夜燃放孔明燈祈福等,并有獅隊二支,每逢喜慶之日,均舞獅助興。

瓊齋公祠: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四世祖瓊齋公祠建成,公祠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裡、中、外三進,祠堂整體建築采用青磚黛瓦木結構,門樓鬥拱飛檐,裝飾精美大氣,鍋耳樓型建設,供奉祢祖瓊齋公牌位,後曆經數次重修,不斷完善,增設羅氏家廟牌匾,勝松公祠牌匾和考取功名的優貢牌匾,門口有朝廷欽賜的十五對旗杆甲,有方頭文官,園頭(武官)旗杆甲之别,以彰顯族人功績。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水口回龍古廟: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後于文革時期被毀,2003年于舊址重建,廟内供奉佛、菩薩數十、尊起敬順真如仰止賢聖之作用,每逢初一、十五,重要節日,香火鼎盛,綿綿不絕,可令善信祈福,叩謝神靈眷佑,并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身體康健,求财順遂。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文昌塔:首建于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1995年12月被列為“英德市文物保護機關”,2016年重修。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位于村東南2公裡的山坡上,坐南向北,為平面三角形三層閣樓式圓攢尖空心磚塔,四周依山傍水,景色清幽,塔體為梯形青磚砌築。高12米,圓門,首層高4.3米,正面邊長3.38米,其餘五面為3.28米,塔牆厚0.8米,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以上兩層成數列遞減,每層上方均以疊澀磚出檐,蓋琉璃瓦,有塔頂,無塔刹。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4、金造萬福橋:位于金造村東南長坑口,建于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橋長35米,寬3米,高7米,迫拱式石橋,全橋3拱,每拱跨度9米,橋北面是巷翠的回龍山,與山西坡的回龍山古廟(水口回龍古廟)相輝映,橋南面是一座形似飛鶴的鶴山,《英德縣續志》載,“萬福橋上能通車,下能通船”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建造,橋上遊方向正中拱頂嵌有石碑一通刻“萬福橋”三字,1995年12月,被列為英德市文物保護機關。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5、琳琅家塾和湘琳家塾:清朝時期,已有兩間較具規模的私塾。建成大小十三廳。古峯公建一幢琳琅家塾。達祐公建湘琳家塾,全幢共五間,内設花園、廚房、客廳,大巷建一幢林模書房,倒莊廟。這些都是供兒孫讀書所用場所。

5、六月六“謝神恩節”: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在英德市九龍鎮金造村水口逥龍古廟,舉行一場傳統的請神儀式——“謝神恩節”。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清晨,男人們穿着盛裝早早到祠堂準備;吉時一到,鑼鼓敲響,舞獅隊和接菩薩的儀仗隊從宗祠出發,沿着村道一路吹吹打打來到村前的逥龍古廟,尊請菩薩。經過一輪虔誠的舞獅、祈禱儀式後,十六尊菩薩神像被恭恭敬敬地請回羅氏祠堂。此時,女人們早已将拜祭的祭品沿路兩旁擺放好,焚香恭迎,雙手合十祈禱,場面很是莊重,村民們紛紛祈求來年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謝神恩節”自明末清初沿襲至今,其儀式共舉行三天,包括六月初六接菩薩、六月初七祭菩薩、六月初八送菩薩。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7、金造法彬俗神文化:法彬是英西區域南黃寨地區的俗神,以黃寨金造村落為主,影響羅姓約4萬人,廟8間。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法彬是金造羅姓開基祖勝松公第四代後人,金造水井村人。傳說,他懂法術,天旱求雨的本事最大。有一年,粵北大旱,韶州府出告,聘請“能人”到南華寺施法求雨,以解旱災,時有多人應聘施法,卻滴雨不落,百姓甚急。法彬家住偏僻,得知消息後便急忙前往,最終求得一場及時雨,得到朝庭嘉封。

法彬墓在水井村旁小山嶺上。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
九龍鎮金造村 村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