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顶市古桥
温/安平
蓝色石板的故事讲述了成龙;魏云喜——蓝色石板的故事
长鼎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代县,唐代士丁州,这座城市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北到南,汀江从城墙的东面流出,又分为两段,然后一起流淌,中间形成一个长岛大陆,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桥梁来连接两岸,成为一座独特的亭州古城风光。
水东大桥
最著名的长顶古桥是水洞桥。水东桥,原名荔春桥、济川桥,两端连接昭征路和水东街的桥梁,是长鼎最繁华的两条街道,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是木桥,桥上有桥楼和商店,北松亭州有志州陈轩有诗云"两岸百人,绿烟锁济川桥"。南宋清远时期(1195-1200 A.M),木梁桥被改造成四座石桥,由于灾害造成的破坏,在800多年的时间里倒塌并被修复或重建了十几次。清朝公元1840年重建了一座双孔石拱桥,于1846年完工,总长40.4米,半圆拱每孔跨度17米,桥面宽5米,桥高6.8米 拱环厚0.4米,拱顶厚0.5米,这是古代薄拱桥的第一声声, 质量非常好,能承受相当现代公路桥梁的重量,并被收录在《中国石桥》和《桥梁史》一书中。下图显示了清朝末期的水东桥(由美国白克里提供),其中显示了一些商店和行人。桥上商店的租金用于修复桥梁商店,直到1924年道路修复时,桥上的商店才被拆除。

汀江是福建省唯一的跨省河道,水运是从宋朝到中华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婷江客运南经广东大潮,再运往全国各地及海外,以海运出口土纸、米豆、烟叶及进口盐、煤油、布料、百货为主。廷江河水流较顺畅,但有些河流非常狭窄危险,冲顶棉滩逆流上升需要人拉纤维。我婆婆在1927年从潮水退到汀江航道后,在棉花滩上大部分乘客上岸行走时,突然断了纤维绳,她和船主两人一起留在船上,冲下十几英里的水道才落地,非常惊险。
水东桥下的码头是廷州的货运枢纽,每天都有大量船舶停泊和装载货物,下图显示了清末期聚集在东桥码头的竹冠运输船的情况。
水东大桥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在第二次内战期间,这座桥于1934年受损,次年恢复并更名为中山桥(新中国成立后原名)。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飞机轰炸长顶15次,死伤人员,财产损失惨重,14艘移民船在水东大桥下的河中被炸毁。
下图是1936年的水洞桥,上面有几块招牌,其中一块是"上君峰酱园景国"。1942年秋天,父亲从农村进入常定省立中学时,学校需要一个担保,他去水头桥头景国店老板钟月星帮忙,虽然老板不熟悉他,或者为了他的保证。我猜大概是照片里京果店的老板。
下图显示了从水东大桥向南停泊在廷江中的大量竹冠运输船的照片。
水东桥下的廷江经常在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中举行,水上东桥和汀江两岸都有大量观众观看。下图显示了1963年端午节(Ro Zhaoxiang)在水东大桥下的龙舟比赛。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后,水洞大桥不仅是长顶人民出入城市的主干道,也是厦门至瑞金高速公路的主桥。行人每天都很拥挤,当汽车经过时,他们很拥挤。我第一次走过水东大桥是在1972年春节期间,我最初的印象并不宽广。下图显示了1970年左右水东桥人车泄漏的场景。
为了解决水东大桥桥面太窄、通道不平整、两岸坡度过陡的问题,1972年各省市拨款18万元拆除清代石桥,1974年春建成一座新建的石拱水泥桥, 新桥一、二洞长44米,每孔净跨度20米,桥梁高度8.3米,桥梁表面加宽至10米,桥梁表面铺砌混凝土,车开线畅通无阻,还安装了桥灯,给长顶增添了美丽的风景。下面是新桥建成后不久的群众游行照片,桥东边的百货大楼上有一条写着"毛主席万岁"的大横幅。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汀江上修建了许多水坝,水运被封锁,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水运已被汽车运输所取代,水东桥下的竹篷运输船已基本绝迹,只有北郊的丁江农民进城也随之可见。下图为1978年水东大桥和河道的化肥船,其右侧可见于饮用服务公司望江大厦的建设中。
改革开放后,水东大桥仍然是长定的重要标志,大桥两端的商业街立面被美化,越来越繁荣。
1992年,水东桥改建为向两侧拓宽,桥梁宽度达到24米,长度45米,桥梁栏杆改为水泥封闭栏杆,增强了安全性。下图显示了2000年左右从水东大桥向南拍摄河滨市场和梧桐大桥的转变。
水东桥西头原是古城墙的济川门,建于北宋三年(公元1066年),战后受灾后,历代历代反复维护和修缮,清朝已改名为"荔春门"。在本文的第二张照片(下图)中可以看到清末和20世纪初,与城墙相连的济川门楼,规模较小,后来在1924年修路时被拆除。
2014年,长定县政府投资1300万元,在水东大桥西端重建济川门城大厦,2016年春节基本落成,为长顶古城增添了重要的标志性景观,近年来开展了沿江立面美化和夜景工程。游客蜂拥而至,从桥上看到的景色。我也经常陪我的朋友来这里拍照。下图是水上东桥以西新建的济川门城大厦(王亮摄影)。
下图显示了水东桥的东端。
据说水东大桥名称的起源是由于它连接了城市和市中心的水洞街。下图显示了桥栏上桥的名称。
五通桥
在水东大桥下游还有一座超过二百米的桥,就是五通桥。
梧桐大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南宋清远四年(公元1198年),为木结构的人行天桥,因为外有梧桐门,所以得名武通桥。大桥分为两段,从梧桐门到半街,这段路段曾经叫星云桥,从半街到坝下的桥,这一段曾经叫桥,南峪桥。梧桐桥曾多次因灾害而遭到破坏和重建,1920年改为石桥,有四座石桥墩,桥面铺有鹅卵石,两侧用木柱砌成,两侧建有桥亭。1934年,它参加了战争,后来又恢复了。下图是1936年的五向桥。
1980年左右,梧桐桥的木桥表面已经腐烂,当时我家住在常定师范,从南通大桥进城已经不通了。1982年,长定县政府拆除重建了两段桥,新建的五通桥为双拱桥,横跨两江相望,原两段桥连成一体,长136米,宽8米,有四座石拱和一座小石拱,桥面铺砌混凝土, 桥梁栏杆桥灯。下图显示了1982年重建的五向桥。
历经三十多年,五行桥的桥面和桥体严重受损,是人类的主要行为。2017年,县政府决定拆除并重建它,将于2020年1月完成。新桥为钢筋混凝土浇筑,长112米,宽10多米,无障碍车厢,共有四个拱门,其中两个各跨度24米,另外两个拱门各交叉17米。下图是新的五向桥,于2020年完工。
宋子是世界法医学的创始人,南宋(公元1232年)到长顶县令,在他任职期间清理了汀江,开辟了一条长江南至广东汉江的长江航道,陆路运输的挑食盐为水潮盐进入廷, 不仅降低了食盐成本,解决了人们的困难,还促进了广东的商品流动,方便了客家人向南海的移民。他仍然受到长鼎人民的尊敬和怀念。2020年,长顶县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在梧桐桥头堡建设宋子画和宋子路线项目,并在汕头树上竖立了宋子雕像,成为长顶的又一新景观(见下图)。
跳石桥
在水东桥的上游300多米处有一座石头跳桥,这也是古代的一座木桥,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创建的。它的名字之一来自石桥的谐波,另一个名字来自放置在河上的原始一排石头,行人从那里跃过河流。清咸丰四年(1854年A.M)修缮,建立了四座石桥墩,木梁上木板为桥。1934年,战争开始了。1946年,它被改建为一座长60米,宽2米的五洞石桥,用鹅卵石铺成,后来改建为混凝土。下图是经过改建的石桥。
妇女们每天都在跳石桥下的河边洗澡。
1996年夏天,长顶遭遇了百年"8.8"大洪水,县城被洪水淹没,石桥也被洪水冲走。当时,我也从省城赶到长顶救灾,目睹了这场严重的灾难,非常震惊。下图显示,跳起的石桥被打碎了。
1997年9月,县政府与民营部门共同投资150万元重建桥梁,于1998年9月竣工。新桥是一座两三孔石桥,比原来的更长更宽,长76米,高约10米,宽6.3米。桥的两边都有石狮,大理石桥的篱笆上有许多小狮子和莲花石雕。
跳石桥,也被称为泰安桥,在桥杆上刻有桥的名字(见下图)。
太平大桥
从跳石桥上游200多米处是连接东街和东门的太平桥。太平桥在绍兴南宋(公元1131-1162年)曾是一座木桥,称为太平桥,后来改为浮桥,被称为"太平彩虹",因此在1210年重建时更名为太平桥。大约在第十四年(公元1520年),明正德被改造成一座木梁木镶板桥,上面有七个石墩。清康熙33年(公元1694年)被改建为六洞石拱桥,长30多英尺,宽1.6英尺。1934年,这座桥被战争损坏,次年它被重新铺设。新中国成立后,于1970年改建为两三洞石拱桥,长84米,每孔净跨度23米,桥梁表面宽度7.4米,桥侧有人行道,并更名为东方红桥,后来又恢复了太平桥的名称。1992年,三孔石拱桥的桥在上游拓宽,长90米,宽24米,于1993年3月完工。下图是时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常定省委郑光迪笔下的太平大桥名称。
2013年,在"一江"工程期间,常定在太平大桥两侧修建了人行道走廊,使太平大桥成为双廊桥。下图是太平双廊桥。
2018年,太平桥以北的丁江将建一个音乐喷泉,每晚定期播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下图是太平双廊大桥和音乐喷泉的夜景。
干桥
从水东大桥向东,经过100多米长的石千街,再到长顶县最古老的一座干桥。干桥横跨汀江东支流金沙河,始建于第五代(公元907-960年),曾被称为建州桥、回民桥、回正桥和张公桥。最早的木桥,宋家泰四年(1204年.M)改成四石桥墩,在木梁板上桥上。经过反复的起起落落。清朝于1847年重建,桥上铺有鹅卵石,桥上建有商店。1934年,战争结束后,第二年,石丘被冲走,并恢复为混凝土木梁桥。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改建一次,1974年改建为双孔石拱桥,长34米,宽8米,因木桥经常遭到破坏,被称为解放桥。后来,当营地改建时,它被拓宽到40米长,24米宽,并于1992年完工。下图显示了转换后的干桥。
据说这座桥被称为干桥,因为桥下的河流在冬天经常干涸。
小桥
在横跨干桥的桑兹河上游约100米处是一座小桥。小桥原本是一座小木桥,西端是康家和新陶别墅,东头是营地后屋。这座桥长30多米,只有一英尺多宽。1932年秋,毛泽东到常定(当时叫汀州市)治病,进行社会调查。有一天,群众向他报告说,苏维埃政府办公室新陶别墅旁边的小桥坏了,过桥很危险。他去见并确认,结合社会调查听到一些干部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当晚在新陶别墅召开的定州市委和市苏维埃政府领导会议上指出:"只关心群众的生活,注重工作方法, 脚踏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以动员群众,支持前线打赢战争。"会后,廷州市干部作风变了,桥梁很快修好了。
抗日战争期间,爷爷住在康家,家人经常在运行空袭报警器时从桥上过河,到雁岩或南寨防空战壕躲藏。后来,一家人怀旧,经常去那个地方看看。下图显示了1978年拍摄的小桥,仍然是一座简单的木桥,大约一米宽,水稻种植在桥旁边的河里。
小桥木桥容易损坏,不能适应两岸人民的需要,1980年改建为加固水泥桥,长30米,宽3米以上。与毛主席和红军关心群众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小巧被命名为红军桥。下图是2008年的红军大桥。
枫桥
从小桥到金沙河上游约600米,是中央水坝和苍榆洞的桥梁。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建造了一座石桥木梁木栏杆桥,桥面铺有鹅卵石。在被洪水反复重建后,一旦改成石桥,至今仍被冲走。康熙于1716年被改建为两孔石拱桥,在被洪水摧毁后重建了三次。它于1934年被战争摧毁,并于次年修复。环城公路于1970年开通时,被改造成一座双拱和三拱水泥桥,桥两侧有钢筋混凝土梁和护栏,桥面为5。1米,覆盖沥青。1986年,它被改造成一座三孔石拱桥,每个孔跨度为12米,桥面加宽至52米长,宽度为11米。6米,于1987年完工。东环路于1990年改建,大桥拓宽至24米,于1991年7月竣工。接下来的两张照片现在是桥。
在桥杆上有一座"枫桥"纪念碑,桥的宽度上刻有三处重建。
长安桥
长安桥在古代被称为南桥镇,俗称上波桥,始建于南宋清远时期(公元1195-1200年),是古丁城早期向南经罗坊到朝都岩和四座必须穿过的跨丁江海峡,原石木桥。1929年,红四军首次进城,长顶长岭寨战役打胜后,正是通过这座桥从宝珠门进入长顶市。
抗日战争期间,祖父住在长定,他带着家人和同事、罗芳人何柳泉一起参观长安桥。下图显示了他们于 1939 年 11 月在长安桥下从渔民那里买鱼。
改革开放后,长安大桥重建,取而代之的是三座石桥,四座跨水泥桥。2019年,长顶实施了卧龙-南屏山风景区南平山风景步道工程,该项目将拆除长安大桥,并规划重建。下图显示了原始桥梁被拆除后旧址的状态。
新的长安大桥计划建成四座桥和五座桥。下图显示了长安大桥的平面图。
下图是长顶县古桥分布图,可在此地图上找到本文描述的八座古桥。
下图显示了清代长鼎的地图,其中显示了济川桥(水东桥),惠正桥(干桥),太平桥等古代桥梁。
长顶古桥的前世,蕴含着浓重的历史文化,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值得我们去了解。本文主要根据《常定县日报》、《常定县交通日报》及相关在线照片及亲身经历撰写,由于水平有限,存在不规范,请读者参考。期待长鼎的未来更加美好!
来源:前天长亭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