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期货商品交易委员会(CFTC)近日在审查中发现,一个开户地为香港的神秘人物,其交易账户中的资金额超过1170多亿美元,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以实际可操控的资金量计算,这位新的亚洲首富的资产远远超过了世界首富贝佐斯。
CFTC表示:目前暂不知道此人姓名、哪个国籍,由于严格的交易人保密原则,仅知道这个人的交易编码。他于2003年在香港交易所开设账户,从事黄金现货的交易,在过去的18年里,他的收益高达14.5万倍,创造了上帝也不可能做到的交易奇迹。目前CFTC已经向香港交易所2函,要求对其个人是否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并且要求香港金融监管委员会配合转交这名交易人的开户资料。
“上帝之手”重新出现了吗?这让笔者想起华尔街投资家巴顿·比格斯在《对冲基金风云录》一书中写的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我不指望任何人相信贾德的故事,”巴顿·比格斯在书中写道,“它太不可思议了,就像魔法鞋,像青春泉,人人都梦想过,但没有相信它真会发生,尤其是在纽约和华尔街。有时候,现实比幻想更离谱。”

这一切发生时,贾德大约50岁,混得不好。在巴顿·比格斯介绍下,贾德去了大摩,几年后被解雇了,后来在一家二流的小型研究交易公司哈德森公司谋了份差事,仍然混得不如意。每天,他坐火车上下班,并习惯性地买一份《华尔街日报》,浏览头版新闻和交易信息。
有一天,贾德在火车上看完《华尔街日报》,随手带下火车,扔进了垃圾筒。当天,市场出现了个股异动,而这个股票恰好是他在报纸上看到的,他仍有印象。他在与其他交易员电话交流时提到了《华尔街日报》的这个股票信息,但其他交易员说没有。贾德不相信,特意找来当天的报纸,果然没有。他自己也很惊疑。
过了些天,这事又发生了。这让贾德意识到,这不是幻觉,而且只有他一个人能看到《华尔街日报》这种刊登内部提前信息的“特刊”,其他交易员看到的都是事后报道的《华尔街日报》。贾德既惊,又有些窃喜。由于他能提前获得信息,投资业绩直线上升。
一次,那位卖报的瞎老头病了10天,贾德就10天没见到“特刊”。8月的最后两个星期老头也休息,一样没有“特刊”可买。当特刊出现时,总是第二天的报纸。贾德为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永远不读最活跃股票名单和“市场动态”专栏以外的内容。他感觉,读得太多可能是一种僭越,或许就会导致奇迹的消失。他从未跟任何人透露这个秘密,不让人知道他是怎么突然大获成功的。他还非常聪明地对这些奇迹进行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要知道,它们不过是偶尔让他拥有一天的优势。在没有“特刊”的日子里,他精明地保持缄默。有时,“特刊”会谈论市场上的强弱力量,贾德就利用这些观点来打造自己的声誉,让别人认为他拥有非凡的短期市场感觉。
不到6个月,贾德已经被大家说得神乎其神。1年后,他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交易员之一,成了名流。投资经理们黏在他身边,他们这样做很正确。在贾德能拿到“特刊”的日子里,早上和他聊几句就能在当天做出出色的交易。CNBC开始不停地邀请他上节目,他都拒绝了,因为感觉那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好处。他怕自己太得意忘形,会触怒冥冥中的神灵。在那些没有“特刊”的日子里,贾德努力用爱尔兰式的热情和华尔街行话来为自己打掩护。他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说,以免害人。有时,有些人实在忍不住好奇,半开玩笑地问他打哪儿得来的那些内幕消息。问的人太多,贾德练就了一套说辞。他非常谨慎地避免泄露意外事件,例如公司总裁们的死讯,也很少提前传播并购或法律行动的消息。
一年过去,贾德成就辉煌。他成了明星,并且为哈德森公司带来大量业务。他们决定提升他为董事总经理,他拒绝了,说他更愿意从他的业绩中直接获得回报。据说2003年公司发给他400万美元。他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身上换上了精致而时髦的套装,以及很多年轻基金经理喜欢穿的品牌衬衫。他仍然坐火车上班,只是现在经常乘汽车回家。
那年6月,巴顿·比格斯的姑母因为臀部骨折住进了纽约医院。巴顿每周都要去探望她一两次。6月中旬的一天早晨,车厢里很多人在谈论贾德,说是头一天他在车上发了心脏病,人们用担架抬着他送入纽约医院。那天下午,在探视过姑母之后,巴顿找到了正躺在氧气仓里的老朋友贾德,闲聊中贾德终于道出了“特刊”的秘密。他还说,上周二他又拿到了一份特刊,但这次与以往不同,不是第二天(星期三)的报纸,而是下一个星期三的。
“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贾德问。他的上身探过来,双目炯炯,“想一想,我们有6天的时间,而不是1天,在这期间我们能抓住多大的价差!想想我们能赚多少。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变成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我知道出现一次这样的特刊并不说明以后每次都是,不过只要我们偶尔得到几次……”
这时护士走了进来。她说两人已经聊了两个多小时,坚持巴顿·比格斯应该走了。巴顿和贾德握了握手,说了句“注意身体”之类的空话。
贾德的神色突然黯淡下来。“嘿,我还没告诉你在上周二的特刊上我还看到了什么。”然后他说出了让巴顿·比格斯惊恐万分的话:
“在那张6月23日也就是下周三的报纸上,C-2版,就在“市场动态”栏的旁边有一条讣告。哈德森公司沉痛宣布他们的挚友、高级经理贾德去世。”
他调皮地眨眨眼。“所以,你瞧,”他接着说道,“我所遇见的最幸运的事,除了得到那些特刊以外,就是上周二的心肌梗塞。也许是因为在那条讣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情绪太激动了。但这样一来,我提前进了医院,进了重症监护病房。下周一和周二我就重新回到氧仓里,危险期不过去我就不出来。我也告诉了医生下周二一定要守候在旁边。我可不想冒险。”
到了周末,巴顿按计划去了佛罗里达,他打电话到医院,护士说贾德又进了氧仓,无法接电话。第二天巴顿又打电话,护士说他还在重症监护室。巴顿让她转告回电,但他始终没打来。周二夜里巴顿辗转反侧,心里挂念着贾德。第二天巴顿很早就起身,去了车站。报亭刚开门,巴顿翻到C-2版,看到了那条讣告。就像贾德说的那样,正在“市场动态”栏旁边。巴顿又买了份《纽约时报》,上面也有同样一条讣告,用了一张贾德的老照片。他死了,医生、重症监护和氧仓都没能帮他改变“特刊”上的内容。
…………
上面花这么大篇幅,重述了一个华尔街的神秘故事,目的是想对比同样神秘的香港“上帝之手”。贾德提前看到了交易信息,也提前看到了自己的死。这是一个投资界的鬼故事——他看到的《华尔街日报》“特刊”其实是份鬼刊。同样,香港的这位神秘富豪18年没被发现,很难想像这是香港的另一个鬼故事。如果他的投资过程中没有看到“鬼刊”,那只有另一种可能:他看到了市场的“底牌”。换而言之,要么他看到了鬼,要么他自己就是鬼——起码是握有某种特权的内鬼。
叶飞曾在爆料中称,中源家居雇佣的市值管理盘方蒲菲迪提供了公司前200名股东名册等资料。(参见《 叶飞自杀式爆料:揭开机构底裤再插一刀 》)股东名册是公司核心信息,及时掌握股东名册就可以了解盘方的持股变化,谁在“出货”、谁在“接盘”。看到了这个“底牌”,“老鼠仓”焉能不躺着赚钱?
如果这位香港的神秘富豪真的能看到底牌,那么CFTC要求调查交易中是否存在违规就是必要的。美国期货业协会首席专家、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克伦威尔表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名神秘富豪是如何做到如此高的收益率的,全球期货和现货市场并不像股票市场可以进行人为操纵和干预,这几乎不可能。如果他是靠自己的能力做到的,那么他将比沃伦·巴菲特强万倍。
延伸阅读:
周正毅宴宾朋后,刘沧龙楼塌了
胡祖六“老鼠仓事件”加深基金信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