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作者:鉴览观世

昨天财新的“高管性侵疑云”的特稿激起了大量声讨。

在“鲍毓明和14岁少女发生性关系”这个核心事实没有发生改变的前提下,财新一位女记者苑苏文采用了跟南风窗相对的“高管的恋爱纠纷”的视角,重新讲述了这个故事:

将李星星从一个个“扬州瘦马”受害者的形象,重新塑造成心机的“洛丽塔”,引爆了舆论。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李星星事件发酵以来,中国女性在互联网组成了#姐姐来了的战斗联盟,一个女记者在没有核心证据的情况下,写出一个暗黑版洛丽塔的故事,一个没有来由的水果硬糖版仙人跳,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我今天就从这里聊起,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01

中国女性争取平权有着非常多元化的内涵,诉求的内核并不统一,但可大致分为两派,中产女性争取独立,底层女性争取保障。

中产女性出身较好,秉承自由主义价值观,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政策的影响下,享受了所有的家庭资源和宠爱,成长时家里万般宠爱,上学时,接受良好的教育,走向社会,有良好的中产工作,所以中产女性希望打破家庭的束缚,争取工作权利和事业权利;

但底层女性则不然,她们秉承社会主义价值观,因为她们大多出身卑微,缺乏社会关怀和支持,家庭就是她们的避风港,即使残破不堪,资源有限,但她们还不能挣脱家庭,更多希望的是法律能够介入家庭,保护女性在家庭的权利,防止家庭暴力和虐待妻女。

这是中国阶层之间巨大差异决定的现实,也是中国女权必须呈现多元化局面的必然,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的以己渡人,否则就是一场灾难,但讽刺的是女性本身有时候并不能理解她人,总是上演女人何可危难女人的戏码。

我记得“锵锵三人行”还在播的时候,竹幼婷跟窦文涛讨论“王石和田朴珺的恋爱” ,竹幼婷用一种非常不甘的疑问,“王石这样成功的男人为什么会喜欢田朴珺这样的女人 ?”。

我本人是从没有见过有谁为田朴珺说话的,但节目一出,竹幼婷却被网友冠名为“独立婊”,因为自由价值本身跟父权主义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但是,竹幼婷却认为独立的高贵成为向父权讨宠的砝码。

苑苏文记者也犯了相同的错误,苑记者在朋友圈说

:“小女孩从小缺爱,不得不随便找一个叔叔依靠,长大了变心了,这本是自由选择,但是她没有选择,可能是斯德哥摩综合征,但是房子中的大象你们没看到,那就是她退出了,也没了在社会上获得独立自由生活的机会(成年后)”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苑记者为李星星做出“这是自由选择”的注释真是傲慢而又冷酷,整篇文章看下来,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李星星是有自由意志的,对于13、4岁的小女儿做出这样的恶意解读,只能解释为自我标榜,以己度人。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人和人是不平等的,自由不加限制就是对别人的侵害,但是苑记者丝毫不考虑到这种可能。

从苑苏文记者的朋友圈来看,对于李星星有一种不可思议的judge,非常强烈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和不如俗流的自我标榜。如果是报道让人不舒服,那么朋友圈,总有一种暴打小三的快感。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这样的语调,我仿佛能脑补出,“看他是妖艳贱货”,围观暴打小三的腔调。

苑记者觉得自己不需要流量。但是南风窗发稿不过几天,苑记者在没有完成平衡采访的情况下,就敢以“财新特稿”的名义发稿,不是蹭热点么?

大家都知道财新最厉害反腐特稿,那可是一直要提前准备很久,直到中纪委尘埃落定才敢发出来,一文惊天下,这个小女孩,苑记者用了多久完成的特稿呢?

实话实说,我们确实需要鲍毓明的视角,也要拷问李星星妈妈到底扮演了一个角色,居然敢让一个陌生男人“收养”女孩,财新的这篇报道,要是直接以鲍毓明采访稿的形式发出来,也不会遭到这么多质疑。

整篇报道看下来,充斥着一种猎奇八卦的笔调,总是在纠结 “李星星是否爱上了鲍毓明”“鲍毓明对李星星好不好”“李星星妈妈是否同意她们发生性关系”,苑苏文记者的朋友圈发言更是一个灾难。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报道在最后看似质问,小女孩为什么会缺爱?这只是蜻蜓点水做了反问。

李星星监护人是否失职,和14岁少年发生性关系是否属于性侵,法律对未成年的少年是否缺乏保护这些问题都没严肃讨论。

苑苏文记者在朋友圈说这是个旧社会下洛丽塔的故事,一副熟读小资读物的文青的姿态,加上新华社出身,可能没有体会过权利压迫带来的不平等。

说实话,以前的老文青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都是父权制下的产物,对于压迫有一种扭曲的审美,良心记者 me too 学生的时候完全不在意,苑记者一脉相承。

如果说苑苏文记者是《人民文学》的文学批评家,大可以去讨论老男人和小萝莉之间幽微的情愫和八卦情感戏,讨论《洛丽塔》,一枝梨花压海棠在粗疏,也毕竟是文学评论,即使有抑制不住的自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陶醉、居高临下的批判和不同情,都是可以接受的。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但是这是现实的故事,优越感之下的伪专业主义是行不通的,更何况,苑苏文的文笔只能达到,“小鹿般闪烁”这样的玛丽苏水平。

02

苑苏文的报道在信源上是比南风窗多,不仅有鲍毓明的这边的叙述,还有有一些帮助李星星的志愿者的叙述,看起来更加专业规范,但记者很难说真正查证和核实他的说法,财新爆料高官和富商的时候,怎么都不会如此的草率吧?

比如鲍毓明说“”没有买房,公司进出登记很严格”“跟李星星见面时间加起来没到十几天”,这些说法是否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查证或者排除其他可能性,从而得出李星星说谎的结论是极端存疑的。

更糟糕的是配上朋友圈的毫不掩饰的发言,不可思议。记者的朋友圈就是公共空间,写出了就是昭告天下。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这样的截图出现,除非李星星自己跳出,指天对地发誓,“我就是仙人跳,我就是洛丽塔,我没有自残过,我就是满嘴谎话”,否则苑苏文记者在这个选题的公信力就是零分。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相比之下,南风窗的报道确实有偏向性,第一次读下来有一种故事会的狗血,但是最核心的事实,立案通知书和撤案通知书,和14岁少女发生性关系是没有争议的。

我读完苑苏文的稿子总有一种竹幼婷的那种judge感,好像是李星星得了便宜卖乖的感觉。

财新记者:那个被强奸的养女李星星,就是充满心机的“洛丽塔”

看到苑记者的朋友圈完全不质疑sugar dady 存在的合法性,才明白苑记者就差对被愚弄的弱者甩出一句“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了。

完全忘记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的告诫。苑记者对于流量的不懈和清高太过表演欲,财新最著名的是反腐的特稿,往往都是事先备好,等到中纪委宣布,然后再发稿子搞一个大新闻,非常有耐心,但是南风窗发稿不过几天,苑记者就跟着发了篇“特稿”,完全就是跟着完成KPI一个性质,没有区别。

03

昨天,财新撤掉了两篇稿子,一篇是苑苏文记者的特稿,另一篇是封面特稿《他们打满全场》。

封面报道复盘在武汉疫情爆发之初的武汉中南医院,提供非常好的视角,可是说是非常优秀的复盘,还原了一些武汉疫情爆发之初的乱象,有勇气的医生提前去宾馆堵专家组告知人传人的情况,自私的省级官僚给院长下令“要讲政治”封嘴等关键细节,那篇文章一定会是历史的底稿。

接受采访的医生几乎是豁出去了,如果没有舆论的支持,很难想象他们之后会面临什么样的为难,但是那篇消失了,没有任何讨论,没有任何接力。

那一篇的编辑也是苑苏文记者的责任编辑,他在武汉打完了全场三个月,财新的深度调查能力可谓是一骑绝尘,几乎是碾压式的存在,他可谓是居功至伟,可惜苑记者的这篇文章让上一篇文章消失无声无息,丝毫没有激起公共讨论。

反倒是因为苑苏文的报道,他的微博也被举报封号了,就像那篇报道一样,仿佛过去的三个月完全不存在。

我是支持财新在这个选题上深度挖掘的,毕竟财新的深度调查的实力还是有的,至苑苏文记者我觉得也挺可惜的,干嘛要那么努力呢?

有功夫还不如多玩几个晚上的动物森林好啊。你觉得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