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 外国旅客到汉全程点亮"绿码",快递包裹到公众手中经过四轮消毒,外籍人员到达机场时设置了硬隔离专用通道,进口冷链食品"e冷链"全面控制...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机场、港口、火车站、物流快递中转中心等地进行走访,发现各点都坚持"品格之地"与防卫、严严、精细细细,紧密交织在疫情防控网中,"外防投入"前沿一刻也没有放松。
彻底搭建"人类防御"屏障
外国游客来汉全程点亮"绿码"
汉口火车站的乘客通过自动测温系统。余志勇,《长江日报》记者
"请出示您的绿色代码并配合检查!"8月8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汉火车站大门外,小喇叭不断提示乘客主动"亮码",工作人员在一旁提醒导游。
记者看到,所有来汉的游客都带着健康码"绿码"通过,对于高风险地区和海外返回汉族的人员也要转运服务站,全市各区都在这里设立了服务点。
"我们首先要求乘客测量体温,填写表格,然后联系街道和社区,在那里他们等待隔离。汉阳区武汉火车站防疫班工作人员王航说,对不同的旅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有的需要居家隔离,有的与酒店隔离。
在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出口处,有专人值班,旅客亮着"绿色代码"进入红外温度。"机场管控措施一直很严格,我们每天24小时值班。天河机场工作人员张玉英介绍,从低危地区对旅客亮"绿码",测温即可通过,从中高风险地区旅客,通过专线直航,对国际航班入境通道实行全封闭硬隔离管理。
不仅要严防"外来者",还要关注"本人",筑起"人防"屏障。武汉铁路公安局武汉火车站派出所周晨宇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同事拿着一个酒壶全身爆裂,喷完后检查体温,显示正常后放出。"我们自己有严格的预防疾病程序,我们对自己负责,我们对乘客负责。
湖北机场集团负责人表示,天河机场工作人员实行分级控制,按暴露风险分为高、高、中、高、中、低五类人员,实行集中隔离、集中居住、核酸加密检测频率,尽可能减少与社会方面的交叉。
全面夯实"物质防御"基础
邮件经过四轮消毒后才交付给公众
杨麓保税园区公司冷库实行"红区"管理。长江日报记者 李永刚
8月5日,32岁的陈一堂,阳麓保税园公司冷库的保管员,好几个月没回家。
陈一堂和另外三位同事,每天两点排队:在保税园区冷库工作,下班后开车去隔离酒店。"自11月以来一直如此。陈说,他们现在有四个人轮班,每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武汉新港阳璐港进口肉类指定港口在此冷库,其产品发往全国各地,是武汉国防投入的最前沿。
"碎片检查,碎片消失!"阳洛保税园区公司运营服务部部长张伟介绍,目前,已有10万多件库存货物全部经过核酸检测消毒,并建立了进口冷链食品信息台账,进出仓库的货物必须提供通关证、检验检疫证书、消毒证和核酸检测报告。
8月9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汉邮区中央局,华中地区最大的邮件经发处理中心,一辆满载邮件的邮件卡车进闸,两侧六柱小孔立即自动喷洒雾状消毒药水,完成车辆消毒。
在邮件分拣中心,每个卸货口都安装了聚合物雾化自动消毒剂。武汉邮区中央局运维中心经理熊淑明表示,设备以每分钟300件的速度消毒,确保邮件被完全消除,同时也防止邮件变湿。
在东西湖区百日快线武汉中转中心,经过自动代码识别后,一封邮件在自动分拣系统中分配到不同的"轨道",到不同站点的末端调度卡。在这里,也有人再次杀死这些电子邮件。
白石快车武汉中转中心高级经理王刚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在中转、中转环节的最后一击,就是要放好'出口通行证',这些快递员被运到武汉的各个快递站,也是通过新的杀伤程序。"
武汉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编织一条密集的邮政快递行业疫情专线,为跨省运输疫情相关邮件快件,立即实施拦截、隔离控制,坚决守住第一关外防投入。
全面的"地面防御"阵地
进口冷链食品"e冷链"综合控制
天河机场行李卸货一杀一。王倩,《长江日报》记者
8月9日上午,在天河机场停机坪上,耳边是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地面热浪,现场防护人员黄鹤身着紧身防护服,往返于几架飞机之间,监督装卸人员确保操作。
"通常情况下,你必须负责每天三到四个航班,每个航班大约需要四个小时才能完成。黄鹤表示,围裙安防作业区为"红区",一线员工全部身着全套防护服,夏日长期烹饪桑拿模式。
湖北机场集团航空物流有限公司介绍,对于进港航班机组人员,在监督进港机组人员转移期间,工作人员在整个过程中佩戴N95口罩;
记者在T3航站楼二楼国际旅客到达口岸看到,这里设置了一条完全透明、全封闭的硬隔离专用通道,通过该通道,外国旅客可以通过该通道到达航站楼一楼天河机场外汉族人员防控工作专项办公室。
"要全面实施进港航班客货闭环管理,筑牢防控线'地面防御'阵地"。特班工作人员李汉祥介绍,移民人员到达这里后,整个中转过程实现了全程封闭操作,避免了移民人员与外界的接触。同时,加强对转运车辆及相关设施的管理和杀伤。
杨麓保税园区公司运营服务部部长张伟介绍,"地防"是保证冷库环境安全的。按照相关要求,从去年11月20日起,冷库实行最严格的"红区"管理,进口冷链食品"六专"(专库、专人、专通道、专账、专用工具、专杀)管理。
"进口冷链食品一直保持着最严格的'红区'监管。武汉市市场监督局表示,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应用"E冷链"平台进行全面控制,无"e冷链"代码不得缺货、不运输、不采购、不生产加工、不出售。
(长江日报记者 陈永权王谦)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