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人“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身为瑞典国宝级导演,生前却曾自我放逐

著名导演李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自己的精神偶像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他走上电影道路,是受到伯格曼经典作品《处女泉》的影响;两人在法罗岛会面时,伯格曼给了李安一个拥抱,而这个拥抱让李安为之落泪。事实上,尽管这一生争议无数,但伯格曼一直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图为伯格曼片场工作照。(图片署名: 东方IC) "

让人“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身为瑞典国宝级导演,生前却曾自我放逐

伯格曼于1918年7月出生在瑞典中部城市乌普萨拉,父亲是一名路德会丹麦派的牧师,后来担任了瑞典国王的专属牧师,母亲则是一名护士。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极为严厉,伯格曼曾因为诸如尿床这样的过失而被反锁在一片漆黑的衣橱里。此外,年幼时的伯格曼曾和父亲一起前往教堂,父亲上台布道,而他在台下,偷偷琢磨着教堂里的装潢、气氛、宗教意象等。图为伯格曼片场工作照。(图片署名: 东方IC) "

让人“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身为瑞典国宝级导演,生前却曾自我放逐

虽然伯格曼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信仰虔诚的路德派家庭里,但他早早就对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早在9岁的时候,他就用一整套锡兵玩具换得了一只简易的电池摄像机,据说他在这只摄像机的启发下,开始自己制作场景、木偶和灯光效果,使用木偶来设计表演,并自己做旁白,为自己演出瑞典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戏剧作品。图为伯格曼生前最钟爱的御用女演员之一。(图片署名: 东方IC) "

让人“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身为瑞典国宝级导演,生前却曾自我放逐

在服完兵役后,1937年,伯格曼入读了斯德哥尔摩大学,主修文学与艺术。在校期间,他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生剧团里,同时还沉迷于电影。1941年,他通过从事电影剧本写作来开始自己的电影事业,1944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本作品《折磨》(Hets),此外还在该影片的剧组里担任副导演。该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伯格曼在第二年就获得了亲自执导电影的机会。图为伯格曼影片剧照。(图片署名: 东方IC) "

让人“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身为瑞典国宝级导演,生前却曾自我放逐

1955年,伯格曼首次获得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广泛声誉与巨大的成功,而这部将他推往个人电影生涯巅峰的作品,就是《夏夜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该影片不仅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最佳诙谐诗意奖”(Best poetic humor),还入围了金棕榈奖。两年后,他推出了自己知名度最高的两部作品,即《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和《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图为伯格曼影片剧照。(图片署名: 东方IC) "

让人“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身为瑞典国宝级导演,生前却曾自我放逐

《第七封印》在戛纳电影节入围金棕榈奖并获得了评审团特别奖,《野草莓》则在1958年夺得了金熊奖。在接下来的20年里,伯格曼执导了大量影片,其中很多都是由他本人亲自撰写剧本,包括《假面》《处女泉》等。在上世纪60年代末,他居住在法罗岛,并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设立到岛上。然而,1976年1月,伯格曼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里排练斯特林堡戏剧作品时,被便衣警察以逃漏所得税的罪名带走了,并备受羞辱。(图片署名: 东方IC) "

让人“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身为瑞典国宝级导演,生前却曾自我放逐

同年3月,瑞典特别检察官安德斯·努德纳德勒(Anders Nordenadler)取消了对伯格曼的调查和控告,宣称伯格曼无罪。然而,这段蒙冤经历对伯格曼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他关闭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停止了所有拍摄计划,发誓再也不在瑞典制作电影,并自我放逐到德国慕尼黑去。直到1984年,他才回到法罗群岛,2003年从电影工作中退休。图为伯格曼和其他顶级电影人合影。(图片署名: 东方IC) "

让人“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身为瑞典国宝级导演,生前却曾自我放逐

在私人生活方面,伯格曼曾先后有过5段婚姻、9名子女。2007年,他在位于法罗岛上的家中安详去世,享年89岁。终其一生,他的作品、他的拍摄方式和美学理念,对后世的电影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伍迪·艾伦(Woody Allen)曾评论伯格曼“可能是自从电影被创造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创作者”。(图片署名: 东方IC) "

让人“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身为瑞典国宝级导演,生前却曾自我放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