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的科幻学术研究工作一直在学术界处于边缘地位。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国内对科幻存在的“双重定位论述”,即从科学事业的角度来说,科幻文学从属于科学文艺,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从文学事业的角度来说,科幻文学从属于儿童文学,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于科技和未来的向往。客观地说,这种双重定位在建国初期,对于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萌芽和发展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然而,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大量国外尤其是欧美科幻作品的涌入,中国的科幻创作者看到了科幻创作更多的可能性,开始从创作实践的角度,突破“双重定位论述”的束缚。而在中国科幻“跨世纪20年”(1993年到2013年)期间,伴随着中国科幻创作者群体的新老交替,中国科幻创作在逐渐吸收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养分的同时,开始探索科幻创作的本土化道路,逐渐形成了科幻创作的“中国学派”。这使得当代中国科幻创作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摘得雨果奖,既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科幻在国际科幻研究领域的能见度,也进一步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对于科幻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中外科幻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016年6月17至18 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科幻文学工作坊”。本次会议基本聚齐了华语科幻创作的精英:大陆科幻小说界的“三巨头”——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台湾作家骆以军、香港作家陈冠中,青年作家兼研究者贾立元(笔名:飞氘)、王瑶(笔名:夏笳)、李俊(笔名:宝树)等人,以及老中青梯队严整的科幻研究团队,既有海外学者王德威、宋明炜、赵如汉等,也有国内专家吴岩、李广益、任冬梅等。在二十余场学术演讲中,展示了当下科幻文学的热潮及研究的深度。本次会议除了深入探究这一“现代性”特征外,还论及科幻小说的创意等问题。其中,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提出的科幻文学“幽暗意识”尤为发人深思,将其与五四文学以来一直占主流的“忧患意识”相对应,强调科幻文学的幽暗意识不仅指理性疆界之外的、不可知或是不可测的层面,同时也探溯和想象人性最幽微曲折的面向。

2016年12月3至4日,“乌托邦与科幻文学研究”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活动也是世界范围纪念《乌托邦》出版五百周年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来自中、美、日以及港台等地区的数十位学者参与了研讨。雨果奖、星云奖“双冠王”金·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美国《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前副主编维罗妮卡·霍林格(Veronica Hollinger)等海外嘉宾,以及戴锦华、孟庆枢、王建元、王逢振、舒伟等国内学者齐聚一堂,更有大量青年学者到场发言。与会专家分别围绕“乌托邦与批判理论”、“在中国思考未来”等议题,展开热烈地交流。特别是戴锦华教授的主题发言《科幻的魔方》,结合科幻电影和小说,从思想史角度走向乌托邦和科幻文学的理论纵深,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讨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由超星学术进行了实况转播,在业内尚属首例。
主题发言人:戴锦华教授
2018年5月30至31 日,由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田家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华语科幻”研讨会在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举行。会议召集人为香港科技大学刘剑梅教授、美国维斯理学院宋明炜教授,特邀陈冠中、阎连科、韩松、骆以军、董启章、伊格言及陈楸帆七位作家参与本次研讨会。会议旨在探讨科幻小说在当代华语世界中的文化表达,以及科幻在文学写作中开启的新面向。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特邀的在当代文坛占重要地位的七位作家组合举行三场谈话,议题分别为科幻、实验文本、实与神;第二部分由王德威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其他学者的论题涵盖环境、性别、文化差异、虚拟现实等,从多方位来评价科幻及其实验文本在华语世界中的成就。
主题发言人:宋明炜教授
2018年9月8至9 日,“互联网时代中日科幻文化高峰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来自国内外20余所大学与科研院所及4家学术出版机构的百余位科幻界人士汇聚一堂,以“科幻”为依托,围绕“互联网+科幻文化”的主题,思考互联网时代文化发展新特征,把脉科幻发展方向,传承科幻文化魅力,探讨科幻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价值。开幕式上,国内著名学者孟庆枢教授与日本SF作家俱乐部第 18 任会长藤井太洋共同发布“中日科幻长春宣言”。同时,论坛还为藤井太洋、津原泰水先生等5位日本作家、学者,以及王晋康、孟庆枢、金海峰、吴岩、姚海军、尹传红、马传思等20 多位中国作家、学者颁发了“中日科幻文化交流大使”聘书。
2019 年 10 月 21 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 “日本当代科幻文学研究”课题组联合举办,北京多点乐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水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新时代中日科幻文学及动漫的交流与译介”专题论坛,在北外日本学研究中心会议厅召开。本次论坛诚邀中国科幻领军人物王晋康先生,国内著名学者、比较文学与科幻文学研究专家孟庆枢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大冢英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秦刚教授,以及其他高校的近 40 位学者共聚北京,就科幻相关议题开展探讨。论坛由孟庆枢教授和秦刚教授共同主持。孟庆枢教授在发言中指出,2019 年是中日科幻动漫交流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日本顶尖文学杂志《三田文学》春季号特别推出科幻文学特辑,并刊登王晋康科幻小说《天火》,标志着日本文学界把中国当代科幻看作世界优秀科幻不可或缺部分的标志。而此前,日本一批著名作家和学者在东京召开王晋康科幻作品专题研讨会,推动了中国科幻在日本的影响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刘慈欣的 《三体》在日本热卖,日本《科幻杂志》推出《三体》评论和中国科幻作家特辑。日本学者大冢英志则围绕着日本科幻及动漫发展史上的枢纽人物手塚治虫为核心提出“阿童木的命题”。他认为,阿童木指代战后被美国占领而发展停滞的日本。此后,日本的漫画一直延续着这个主题,“想成长却无法成长”的人物形象反复出现。由此看,在现代社会,中日科幻体现的社会矛盾及文明的互通互联能超越国界,让科幻作品为他国读者接受并形成共鸣,这正是王晋康和刘慈欣的作品在日本掀起浪潮的重要原因。在对话交流环节中,王晋康、大冢英志、贾立元、刘健、秦刚等人分享并探讨了科幻的现实及未来意义。
主题发言人:大冢英志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各国的生产生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思想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然而,疫情的到来,让科幻与现实之间边界变得日益模糊,科幻的现实意义陡然彰显,从而让学界更加关注科幻研究,中外科幻学术交流也因为新技术的运用而变得更加活络。
疫情期间,借助ZOOM、腾讯会议等视频会议软件,中外科幻学术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当地时间2020年4月22日,中国科幻作家韩松、陈楸帆、王瑶(笔名:夏笳)通过在线方式参与了美国耶鲁麦克米伦中心东亚研究委员会的“与中国科幻作家一起讨论科幻与全球媒体”活动。当地时间6月10日、17日、24日和7月2日,由伽利略意大利中心及意大利PISA孔子学院等机构主办中国科幻网络研讨会在线上举行,陈楸帆、王瑶参加,韩松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围绕中国科幻小说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科幻小说的意大利语翻译、“重庆:从过去到未来最赛博朋克的中国城市”等专题展开学术演讲和交流。当地时间2020年7月1日,柏林自由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施耐德·维尔萨克进行了题为《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通过中国科幻文学管窥》的在线讲座,多位中国科幻研究者参与讲座。当地时间(美东时间)2020年8月16日,“遭遇现代类别:以推想小说重估现代中国历史”研讨会在线举行,由重庆大学李广益副教授主持,王侃瑜、卡拉·希丽等做了学术演讲。2020年8月27日,美国卫斯理学院宋明炜副教授通过浙江大学“当代海外汉学演讲系列”平台,在线进行了题为《后人类:科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学术报告。当地时间2020年9月10至12日,伦敦科幻协会(LSFRC)2020年会“超越边界:帝国、身体与科幻文学”通过在线方式进行,共有53位学者,在18个专题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科幻作家陈楸帆参与了其中一个圆桌会议的讨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作家及学者探讨了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多种艺术呈现方式,以及科幻作品如何展现出时代担当等问题。而陈楸帆的科幻小说《荒潮》也成为了本次会议上的一个研讨焦点,彰显了其作为中国科幻80后作家群体领军人物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幻文学80后领军者:陈楸帆
西安交大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科幻女作家夏笳
2020年9月26至27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指导,一般社团法人“日中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心象天地株式会社、《国际比较文学》杂志社、《科幻世界》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后疫情时代中日SF高峰云论坛——科幻与人类文明新希望”通过在线方式在中日两国共同举行。开幕式上,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常务理事永田哲二分别致辞。国内著名学者孟庆枢、日本作家林让治做了基础发言。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姚海军、丁子承、藤井太洋、林久之、川端裕人、泊功、山本范子等中日两国的著名科幻作家、编辑、评论家和学者都做了专题发言。秦刚、刘研、于长敏等学者围绕着“后疫情时代共话中日疫情科幻文学”、“数字时代科幻文学的多元共生景观”、“当代日本科幻文学研究”等专题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最后,由人民日报海外网日本融媒体中心主任吕娟做总结发言。
纵观近五年来中外科幻学术交流活动的发展,可以看到,随着中国整体国际影响力的发展,中国科幻作为中国的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关注。尤其是在国外学界,中国科幻正在成为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一个新视角。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以“中国科幻”为主题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未来将越来越频繁。而这种良性的互动,也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科幻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发展壮大。
摘自本人撰写《2015—2020中外科幻交流发展报告》,出自《中国科幻发展报告2015—2020》,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